第一章:與子成說
年少訂親不知苦,可嘆紅顏冤入土;情真拜師學城府,韜光養晦把仇除。
洪災沖散團圓家,深山娶妻苦命婦;除匪安家遇鬼哭,雪恨安魂得托付。
歸鄉途勞燕分飛,一別經年度寒暑;行醫打仗充伙夫,火焚鬼鋒芒初露。
尋槍得寶開云霧,齊心成仁保民福;師徒共赴黃泉路,袍澤歸途認手足。
歸鄉仍斗邪鬼魅,燒營開倉天道獨。
辰飛家族一直有一支承襲祖訓,學習醫術的家庭。三爺就是其中之一,他出生于1922年家住中原大地的劉家村,趕上了那段國家屈辱,社會動蕩,戰爭頻繁,民不聊生的艱苦時光。在那段時光中,人們之間的感情還很淳樸,大家都保留著很多信仰。三爺的信仰不是神佛,而正是神農。
三爺大名叫劉景榮,兄弟四人是“榮”字輩,按照“春和景明”排序,老大春榮,脾氣憨厚,卻最護兄弟,老二和榮,為人外圓內方,老三景榮,為人韜光隱忍,最善醫術,老四明榮則宅心仁厚,卻身體不好,一直由哥哥們照顧著,兄弟四人亦兄亦友,亦師亦父,感情很深。值得一提的是,劉景榮因為生下來后,小光頭上胎毛白凈,好像正在長著的葫蘆,同時,孩子抓周時,他緊抓著一只葫蘆不放,大家都很開心,覺得他天資一定不凡,肯定是學習醫術,傳承藥理,懸壺濟世的人才,所以他就有了個小名:葫蘆,也因排行老三,就被長輩們親切地叫為“小三”。
在豫北,小三是長輩對家中排行第三兒子的愛稱,從老二開始,長輩喜歡叫小二,小三,小四等稱呼,和現在代表的意義不同。
劉景榮出身地主家,有農田和藥園,從小就讀在私塾,家里以醫術立家,所以家中四兄弟都學習醫術,又因為劉景榮一家供奉神農,為人和善,樂善好施,而且對四鄰八鄉都廣結善緣,所以四鄰八鄉都很敬重他們一家。
在這兒,給大家解釋一下,大家只知道神農嘗百草,一日七十毒,百草也代指中草藥,但另一面,他還嘗出了五谷,從此大家開始躬耕阡陌,民間一直廣為供奉,既不忘先賢,又祈求五谷豐登和無病無災。
劉景榮雖然成長于亂世,但是一家也一直豐衣足食,本可以有很好的前途,可抗戰爆發后,他竟然被迫過起了長達10年亡命天涯的生活。故事還要從抗戰第二年開始講述:
1938年春天,大年初四,父母長輩要給16歲的劉景榮訂親,在當時來看,16歲不算未成年,是可以訂婚結婚的,而且還略有大齡的意思。何況劉景榮家世很好,吃喝不愁,那時的觀念里普遍講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門當戶對,白頭偕老”。劉景榮也是英俊帥氣,而且知書達理,為人和善,家里名聲也好。用現在的眼光看,劉景榮是醫藥世家的富N代,小伙兒又是醫學高材生,長得帥,還會疼人,放現在也是迷倒萬千少女的帥哥。所以,保媒拉纖的踢破門檻,說破嘴皮,都想和劉景榮訂親。
當年的劉景榮根本不清楚訂親意味著什么,只是看到哥哥們成婚后,就有了自己獨立的院子,除了結婚前讓自己睡新房,以后就不再和自己睡了,家里多了口人,自己得叫她嫂子,沒過幾年,家里又添了孩子。他從《詩經》里讀過很多愛情詩,其中就有一首描寫戰爭中婚誓的《邶風·擊鼓》,其中一句“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所以,他只知道娶親就要從一而終。
有一天,劉景榮在長輩的安排下,穿著一新,跟著父親牽著毛驢去接上了一個打扮一新的小腳老太太,大家都叫她金三奶,是十里八鄉有名的媒婆。劉景榮一見金三奶,給她作揖見禮,并說:“景榮給三奶奶見禮了。”
“哎!中。”金三奶對他一笑,表示回應,金三奶看到劉景榮一身新衣,一表人才,一臉敬意,精滿氣足神旺,透著股英氣和文藝,加上知書達理,不住地夸:“真是個好小子啊,今天三奶就給你說個最好的媒。”
一路上,三奶給劉景榮一直夸對方多漂亮,家境多么好,人有多么實在。那時的劉景榮又是害羞又是期待,懵懵懂懂之間,劉景榮見過了王家小姐,倆人都是害羞到張不開嘴。后來,他才知道,父親劉錦成不同意,這場相親作罷。金三奶對劉景榮非常上心,就給他陸續介紹了兩家;直到第四家,劉景榮被帶到徐家,見過徐家的長輩,和他們談話,而徐家小姐芳苓也在隔間看著劉景榮,當他發現一表人才,談吐不凡且醫者仁心的劉景榮,不由得臉紅心跳,隨后,壯著膽子通過老媽子傳信兒,讓父母安排,和劉景榮見了一面;劉景榮和徐氏小姐都看對了眼,兩家長者也都熱心拍板,才定下了這門親事。
在這里要說明,當時在婚姻上,雖然也有法律,但是民間大多以道德層面約束;當時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很有現在“包辦婚姻”的意思,但在那時,其實是一種禮節,男女雙方都可以在相親時來選擇的。所以封建時期的婚姻觀并非全是糟粕。
那時國家已經多次遭難,老百姓生活很困苦,劉景榮的訂親禮也就是3袋麥子,10斤肉,卻已經是非常闊綽的一筆“禮金”了。至于金三奶,不僅僅得了條肥碩味美的鯉魚,還得到了1塊大洋的紅包。
當年的劉景榮一想起這件事,可謂春風得意。但是兄弟劉明榮不開心了,他當年才8歲,屬于非常調皮的年紀,各位哥哥像父親一樣管著他,又像哥哥一樣照顧他,他和哥哥們住在一起,也很開心。可是他打記事起,就看到大哥二哥娶了媳婦就搬走,現在輪到三哥了,他不懂什么叫娶媳婦,只知道三哥也不會和他住在一起了,一股失落涌上心頭,他自然不愿意三哥結婚,所以哭著鬧著讓劉景榮不要結婚。
父母和哥哥們都哭笑不得,知道他是耍小孩子脾氣,可是又不能不安慰他。所以劉春榮先哄好弟弟,有一次見他開心,就帶他去看盛開的蒲公英,就說蒲公英盛開之后,就有果實,果實會被風吹走,落到地上就開始生長,我們成為新生命。同樣的,看到榆樹了嗎?大樹會有很多枝椏,每年都會開花,我們就叫開枝散葉。榆樹上的鳥兒長大后,也要自己蓋窩,獨自過日子。現在你三哥長大了,也到了開枝散葉的時候了。而你,就要自己獨立擔當,成為男子漢了。
長兄深入淺出的說教讓四弟開心釋懷,隨后,劉家就準備采辦結婚時的應用之物,紅紙紅燭紅被面,花生紅棗黃麥麩,當然還有劉明榮最喜歡的各種糖果瓜子和點心零食;準備挑選好黃道吉日來辦婚禮。
徐家小姐叫徐芳苓,據說名字是她跟著老師學習時讀到兩漢枚乘的《七發》中“漃漻薵蓼,蔓草芳苓”時,有感于文辭,就取芳苓為名。也正是源于此,她和學習醫術的劉景榮才一見如故,這也直接促成了兩人的訂親。
徐芳苓有一次聽說張村有集市,而且還有自己想看的傀儡戲和露天戲;便讓三個哥哥帶著自己和侍女小桃去了張村趕集。三個哥哥因為各有要事,就分別去辦事了,這讓本就天真爛漫的徐芳苓在集市上開心地戲耍了一個上午,在她全身心在看傀儡戲《真假大圣》時,她不由得被里面技藝嫻熟,惟妙惟肖的演技驚呆了。她驚呆之余,就聽到一群人吵嚷著要哄人滾開,在一大群人簇擁之下,來了個身材中等,看著也帥氣,卻一臉的飛揚跋扈,穿著比較順滑的絲綢做的長衫,胸前掛著一根黃金懷表帶,頭發梳成大背頭,手上戴著翡翠戒指,一副擺闊的派頭。
“讓開,趕快滾!”其中一個仆人帶著很蔑視人的口吻說:“我們楊二少爺來了,要看《武松打虎》。”
大家一聽楊二少爺,趕快躲出大老遠去,誰不知道小楊村的楊二是四鄰八鄉的一霸,他本名楊相奎,長相帥氣斯文,卻極其飛揚跋扈。他爹楊順發是個地主老財,哥哥楊相珪在洋行做買辦。他表面上游手好閑,實際在家暗中和日本人做生意,在當地是有錢有勢,而且后臺很大,人脈很廣,一般的鄉親根本不敢招惹。
這時,傀儡戲老板驚慌失措地過去,問他:“楊二爺,您大駕光臨,有何貴干啊?”
“《武松打虎》,演好了有賞。”楊二趾高氣揚地說完,眼睛似乎都長腦頂了。他四下一看,就發現一臉不解的徐芳苓,心下大喜:今天可是出門撞大運啊,迎面就是個大美人兒。便收拾一下衣扣,從袖口拿出一把折扇,從旁一伸手,機靈的仆人立即恭敬地遞過一頂圓頂禮帽。他立即滿面春風地朝徐芳苓走去,徐芳苓見狀,立馬帶著侍女回去。
“哎……嘻嘻……”楊二堆滿笑臉地快步攔住徐芳苓,對她說:“請問小姐芳名啊?”
徐芳苓沒有回答,給了他一個白眼。正要離開時,她又被楊二攔住了,楊二繼續說:“我看你也天生麗質,在下也英俊有才,正是郎才女貌。”其他仆人也跟著起哄:“就是,果然郎才女貌啊。”楊二很滿意,繼續說:“不知小姐姓字名誰?家在何處,我這就下聘禮,娶你過門,如何?”隨后仆人們一個勁兒地哈哈大笑,叫嚷著說:“小姐,你就跟我家少爺吧,包你一輩子吃喝不愁。”
“滾!”徐芳苓羞紅了臉,怒道:“俺已經訂婚了,你找錯人了。”說完,就要離開,被這些仆人擋住。
“喲!這何必來著?”楊二像狗皮膏藥似的繼續攪和:“是訂婚,又不是成親,你讓家里人退了彩禮,俺給雙份兒的彩禮。”
接下來,楊二就對徐芳苓動手動腳,甚至當街扒她的衣服。小桃就驚慌求助,她的喊聲驚動了徐芳苓的三個哥哥,他們聽聞緣由,便趕快跑去。徐芳苓一個勁兒地喊叫救命,大家都紛紛觀瞧,不斷說三道四,但就是沒人敢上前阻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