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孝孺知道朱允熥說的是有道理的,朱允熥也知道方孝孺做不了主。
他只是表達個人想法而已,其實朱允熥對方孝孺并無惡感。
方孝孺不適合做官,做學問那是一把好手。
以后方孝孺還是他的臣子,只要能讓方孝孺認可“心學”,這家伙比解縉還要頭鐵,一定能成為思想改革領域的先驅。
方孝孺在儒林的威望足夠,可固執和迂腐也是響當當的,難度可能很大。
這樣的人只要認可,那會迸發巨大的熱情,到時候再說吧!
朱允炆不退出儲位之爭,方孝孺投效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朱允熥要參政,大本堂上午去就可以,下午還有具體事務。
朱元璋讓他去大本堂也是為了提醒他,不要忘記學習。
他準備找朱元璋去吃飯,順道討論教育問題。
朱元璋認為人才是國家的寶貴財富,而“人才以教導為先”,因此大力提倡并實施廣設學校的政策。
在應天設置國子監,地方普遍設立私塾,建立從應天中樞到地方府縣的學校教育網絡。
洪武朝的教育事業發展超過了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廩養全國學子,學子可以到官府定期領取廩糧,減少學子后顧之憂。
他重視科舉,選拔人才。
他要求參加科舉必須出自學校,把科舉考試和學校教育緊密聯系在一起。
中樞每年投入巨額銀錢,保證地方教育順利開展。
鼓勵地方社學普及民間教育,可是這一項制度給文臣可乘之機。
明朝中后期多有告老還鄉的朝中大臣多有見禮社學宣揚自己政治主張的。
明末東林黨、齊楚浙黨、昆黨等等提供了政策便利。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還是中樞辦比較好。
朱允熥感覺事情越來越多,需要改變的地方也越來越多。
文官大多內心骯臟,內戰內行,外戰外行,不可不防。
教育制度必須完善,思想必須統一。
朋黨滋生的土壤必須鏟除,教育制度也要重現百家,不能讓儒家一家獨大。
心學只是第一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奴婢參見殿下”
“免禮,爺爺在嗎?”
“在的,皇上有接待,以后殿下來了,不用通報,自行進去即可!”
“爺爺吃飯了嗎?”
“啟稟殿下,奴婢也發愁,皇上還沒吃呢”
“我去光祿寺,先不要說咱來過了”
“是,殿下!”
老朱食欲不佳,還是做面去吧!
老頭子就好這一口,山珍海味反倒不喜歡吃,就得意面、燒餅、還有所謂的珍珠翡翠白玉湯。
珍珠翡翠白玉湯名字高大上,食材嘛!嘖嘖嘖,還真是接地氣。
“爺爺,事情再多也要吃飯,來咱先吃飯!”
“哈哈,看來是有事兒,要不然咱想見你一面還得讓人去找,這爺孫關系,讓別人笑話”
“咱家不一樣,如果只有薄田幾畝,倒也沒啥事兒,可大明天下蕓蕓眾生都要爺爺您操持,享受那些就難咯!”
“是啊,爺爺我是從那個年代走過來的,天子昏聵,百姓就遭難。
咱是一點都不敢放松自己,否則你太爺太奶還有其他幾個爺爺面黃肌瘦的面孔就在咱眼前晃悠”
朱允熥知道朱元璋說的是真話,朱元璋的飯就比普通百姓家里一盤肉而已,至少他沒見朱元璋多講究飲食。
反倒是那些王叔、王子山珍海味乃必備食物。
“舒坦,還是面大蒜吃的滿足,再加上一碗熱乎乎的面湯舒坦。
爺爺小時候夢想天天有碗稠粥喝,就不枉此生了。
今天天氣不錯,走吧,去御花園!”
朱允熥暗暗吐槽,還御花園呢,御田園還差不多。
皇宮里的御花園被朱元璋清除干凈,改成了農田和菜園子,據說當時還被他奶奶一頓數落。
隨后御花園變成朱元璋的御田,爺爺朱元璋耕田,奶奶送飯,百姓夫妻可不就是這樣嗎?
朱元璋很多方面在封建皇帝里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年親自耕田、興辦義務教育等等!
兩人到御花園后,在旁邊的房間里換完衣服,朱允熥跟著朱元璋下地干活。
朱元璋是老把式了,現在已經是五月份了,蔬菜長勢喜人,當然除草是必須的環節。
只見換上粗布麻衣的朱元璋熟練的進行著除草工作,這對朱允熥來說完全沒有難度,甚至可以說是手拿把攥。
前世參軍前他就是農家孩子,少不得下地干活,對八零后的農村人來說,放假回家下地干活那是常態。
“爺爺今年夏天吃的菜就看這些了,除了冬天和菜長成這段時間,剩下的都是咱自己種的,看看長勢多好?
咱早上起來吃上自己種的青菜,有碗豆腐湯和白面饅頭,知足。
兒時夢想就是這樣的生活,咱實現了。。。”
朱元璋絮絮叨叨的說了很多,朱允熥卻聽出來不一樣的味道,這是在囑托他不能忘根啊!
“嘿,臭小子上手很快嘛!剛開始動作還有點你笨拙,咱要不是大明皇上,也不擔心你餓著了,干莊家活,你也是把好手!”
朱元璋欣慰的點點頭,大孫子雄英就喜歡跟著他下地,干活也是有模有樣的。
可惜年僅八歲就沒了,以后再也沒有孫子陪著他干活了。
現在看來孫兒允熥干的也不錯,這孩子不錯,身為吳王之尊,彎得下腰,就憑這一點,以后差不了。
“爺爺,有您在前面言傳身教,孫兒還不得好好學,以后也算是多個吃飯的門路!”
“哈哈,臭小子,咱這么多年的成果,再不濟也不能讓后輩子孫還需要從地里面刨食吃飯,要不咱當的什么皇帝!”
朱允熥無語的搖搖頭,怪不得制定那樣的宗室藩王俸祿制度,這是從小餓怕了。
好不容易當上皇帝,再怎么也不能讓后輩子孫餓著肚子。
暫時看來問題是不大,可朱元璋沒想到他的這項政策成為拖垮大明財政的罪魁禍首之一。
當然現在想不到還是可以理解的,朱元璋骨子里是小農思想,哪個家里長輩不考慮子孫后輩?
只不過他沒考慮幾百年后他的子孫有多少而已,要是想到了估計就會洋洋得意了吧?
其實最后造成嚴重后果,不僅僅是朱元璋的原因,朱棣也“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