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立高投司解決“8小時重慶”資金困境
“8小時重慶”變成了“胡子工程”
2002年8月,我隨市委主要領導一起去檢查“8小時重慶”高等級公路的建設情況。我們發現,1 000公里的高等級公路,有1/3是“胡子工程”——路開建以后,錢不夠了,工程停擺了;還有1/3成了“欠薪工程”——路差不多修好了,但是拖欠了大量工程款;只有1/3大體完成。
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8小時重慶”目標要在2003年底實現。但是按照我們所看到的情況,完成任務是不可能的。
問題出在哪里?主要是資金不夠。當時測算,修1 000公里高等級公路需要40多億元投資。重慶市政府的安排是:1/3靠中央撥款,1/3由市級配套,1/3由區縣自籌。實際操作下來,中央撥款的1/3資金基本到位了,市級配套的1/3資金由于來源問題只到位了一半,區縣自籌的1/3資金普遍因為財政空虛、信用缺失借不到錢而沒有到位。最后,40多億元只到位了20多億元,項目普遍放慢、停頓,或者大量拖欠工程款。
書記調研以后,就給我交代了任務,讓我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我認為這個問題還是要從體制上、源頭上想辦法。
將分散資金打捆使用才能產生信用
這次調研后,我又帶著市交委的同志,沿著線路跑了十幾天,一邊深入了解情況,一邊琢磨怎樣用一年時間完成50%以上的工程量。
當時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以后,國家為拉動經濟,發了一批國債,總規模約1萬億元,重慶分到了二三百億元。這二三百億元國債是“跟著項目和工程走”,專款專用。每個項目所需要的錢,都是國債補充一部分,地方政府配套一部分。“8小時重慶”的1 000公里高等級公路項目里,中央支持的1/3資金主要就是指國債。現在,這些國債資金確實全用到了項目上,但是因為配套的錢跟不上,工程就停擺了。
國債項目的資金是國家投入,但是投入后形成的資產的產權是歸區縣、歸地市州,還是歸省級政府?是哪一級的國有資產?其實并沒有明確。同時,項目資金一旦分散,就不能被當作資本信用來融資。所以,區縣只有自身的財政信用良好,才能借得到錢,才能配得上套。我感到這里有一個投融資體制的問題。3個1/3,從資金來源、投資總賬來說,似乎是平衡的,沒有什么問題,但是從資本信用、投融資方面來看是不成體系的。我當時設想,如果把國債投入和市政府資金打捆使用,把它看作資本投入,組合成一個法人產權,成為企業資本金,那就有了足夠的融資信用,不用區縣配套資金,也可以解資金燃眉之急。
組建高投司
按照這樣的考慮,我召開了一次市政府專題會,下決心組建一個投資公司,把重慶高等級公路相關項目歸集其名下。首先,把國家投給重慶高等級公路的13.2億元國債劃歸該公司,對國債來說,不管是哪級所有,只要用到項目上都是對的。市政府配套的10億元也劃給它。這樣公司就有20多億元資本金,再去銀行借10億元,不就“小菜一碟”了嗎?資金到位后,再由投資公司作為業主,統一推動高等級公路建設,區縣政府只需要負責做好征地動遷服務。由于當時高等級公路修好了可以收費,銀行貸款完全能夠平衡。
方案形成后,我向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做了具體匯報,得到了他們的重視、支持和批準,然后開始調兵遣將,選總經理,組建班子。2002年12月12日,重慶高等級公路建設投資有限公司掛牌成立,銀行資金也隨之而來。錢有了,拖欠的工程款還掉,“胡子工程”也恢復施工。到2003年底,1 000公里的高等級公路全部竣工。重慶所有區縣城到主城,通行時間通通變成了8小時以內——以前有些區縣城到主城是要用兩三天的。“8小時重慶”的戰略構想圓滿實現了。
再建2?000公里聯網路
2003年起,黃鎮東書記主政重慶。作為交通部原部長轉崗地方,鎮東書記對交通建設有著特有的睿智和經驗。在主城與區縣城8小時通達的基礎上,鎮東書記進一步提出,在重慶40個區縣之間,在重慶與周邊省市之間也應該貫通高等級公路。這樣一來,又需要修2 000多公里高等級公路,還得投入大筆資金。當然,這對我來說已不再是難題。還是用上述辦法,由高投司當總業主,國債和市政府撥款打捆注入作為資本金,撬動銀行融資,路修好后,用道路收費平衡銀行貸款。至此,高投司的公路資產,加上“8小時重慶”已建成的1 000公里,達到了3 000公里。
收購1?000公里區縣路,一舉三得
2002年之前的10年里,重慶各區縣政府或者自己出錢,或者向銀行貸款,或者引進私人老板修建了一批高等級公路,總量有1 000多公里。這些路建成以后,出現了兩個問題。一是收費站過多、過密。當時,區縣政府和私人老板的投資能力普遍不足,一條路往往被分成很多“項目包”,每個項目只有20~50公里,誰修好了,誰就設卡收費。司機開車走一二百公里,要過五六個收費站。這種公路“三亂”,在當時是一個普遍性問題,十分影響經濟發展。二是造成大量工程欠薪。區縣政府修路貸款卻沒能力還錢,不僅拖欠銀行的賬,還大量拖欠工程款。2004—2005年,有許多農民工討薪的情況,相當一部分是因為政府欠了工程隊的錢,工程隊再欠農民工的工資。重慶區縣修的這1 000多公里高等級公路,拖欠的工程款就有10多億元。
要想解決這個問題,還是要從投融資體制上做文章。我決定由高投司出錢,把這1 000多公里區縣自建路全部買過來。這樣做有三大好處:一是減少了70%的收費站,二是幫助區縣政府還清了拖欠多年的工程款,三是實現了資源的優化配置。
高投司促成兩大變化
高投司的誕生,源于為“8小時重慶”救急,客觀上卻促成了兩大變化。
第一,通過修建“8小時重慶”1 000公里高等級公路和2 000多公里聯網路,以及收購1 000多公里區縣自建路,高投司不僅擁有了4 000多公里的公路資產,還有效解決了農民工工資被拖欠和收費站過多等問題。為防止包工頭欠薪,高投司出臺硬性規定:每個中標的施工單位,必須繳納100萬元的農民工工資保證金。一旦出現欠薪,就動用這筆錢代發工資。由于高等級公路的產權集中到了高投司一個業主,收費站也大大減少,重慶因此成為當時中西部地區收費站最少的省份之一。
第二,為國債資金使用提供了新思路。關于國家投向基建項目的國債資金如何使用,存在資源優化配置的問題。如果分散到每個具體項目上,搞層層配套,一旦資金不到位,整個項目就轉不動。同樣的資源,打捆注入一家投資公司,就能轉化為企業資本金,形成資本信用,從而撬動更多資金注入。而且,由一個業主推進某類基礎設施項目,比幾十個不懂行的區縣分散搞,在規劃、設計、建設等方面會更專業,管理、質量、安全也會得到改善。
有了這次探索,后來逐步成立“八大投”時,我就把重慶的二三百億元國債全部注入,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五個注入”模式,包括國債資金、各類規費、儲備土地、存量資產、市級財政配套資金。可以說,“八大投”融資模式肇始于高投司。
使命完成后的華麗轉身
對一個地區而言,對高等級公路的需求是有限度的,不可能無休止地建下去。在大規模高等級公路建設告一段落后,2006年9月,高投司進行了第二次重組,變身為重慶交通旅游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交旅集團)。當時,重慶旅游業積累了大量問題,被四川、湖北等鄰居遠遠甩在身后。交旅集團的組建,不僅改變了重慶旅游業的投融資機制,本身也是一次資源優化配置。對高投司來說,一方面不可能一直大規模地修建公路,公司總要轉型;另一方面費改稅是必然趨勢,公路建設者和收費員也要轉崗,他們可以被旅游業吸納。對旅游業而言,景區要發展,首先得修路,這恰是高投司的專長。
2009年,國家費改稅政策出臺了。政策規定,對于已建高等級公路,負債部分60%由國家買單,但今后新修的一律不再收費。很多西部省區市由于高等級公路建設進度慢、存量小,無法享受這一政策優惠。重慶由于有高投司近400億元的投資先行,全市形成了7 000公里較為完備的高等級公路網,缺口不過二三千公里,因此是西部12個省區市中率先享受到國家優惠政策的,全市360億元高等級公路投入的60%由國家買單。高投司的投融資管理模式,讓重慶抓住了國家費改稅的改革機遇。從此,重慶高等級公路徹底取消收費,成為西部物流、客流成本最低的地區。高投司轉型成為交旅集團后,也完成了作為基礎設施投融資公司的歷史使命,退出了“八大投”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