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國航天:衛星·探月
- 中國航天博物館
- 820字
- 2024-05-28 14:28:39
序章 人造衛星的啟程之路
“衛星”一詞想必大家并不陌生,在天文學中,它是指圍繞一顆行星按照閉合軌道做周期性運行的天然天體。在天然衛星中,我們最熟悉的就是李白詩中“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明月”——月球。
當“衛星”一詞被加上了“人造”這個前綴,它就成了與現代生活息息相關的好伙伴。人造衛星是由人類研發制作的,通過火箭、航天飛機等發射到太空中的無人航天器。與天然衛星相同,它們也依循天體力學的規律,沿著特定的軌道環繞地球或其他行星飛行。
人造衛星作為人類科學研究的主要幫手,是人類發射數量最多、用途最廣、發展最快的航天器。它的發射數量約占航天器發射總數的90%以上。每一顆衛星都肩負著幫助人類走向太空、探索宇宙奧秘的重擔。
在東方紅一號悠揚的歌聲中,中國的人造衛星事業拉開了歷史的大幕,經歷了自主研制與國際合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技術儲備,不斷前進,觸及新的遠方。東方紅二號甲的成功,標志著我國的通信衛星登上太空舞臺。我國衛星事業的發展如疾風迅雷,一路飛馳,很快就推出了風云二號。它是中國第一代地球靜止軌道氣象衛星,裝載的多通道掃描輻射計及數據收集轉發系統能實時獲取可見光云圖、紅外云圖和水汽分布圖。它還能收集氣象、海洋、水文等部門數據,提供氣象預報和災害預警服務,幫助人們及時了解天氣情況,做好防災減災工作。緊隨其后的是資源一號衛星,已經可以在太空獲取大量地球數據和衛星圖片,在農林、海洋、環保、國土資源、城市規劃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衛星一步步升級,衛星應用的領域也不斷拓展,涉及通信、氣象、資源探測、科學研究等多個領域。它們不僅提高了國家的信息傳輸能力、交通運輸效率和安全性,還為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持。它們像永久璀璨的北斗七星指引人們走出迷航,也用云圖和數據成像幫人們預知每一個明天。實驗衛星像踩著電波的孫悟空七十二變,航天夢像乘著頻段的飛天曼舞翩翩。中國衛星終將飛向深空的更深處,而我們也將抵達另一個家園,仰望另一片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