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安工業大學教育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
- 張群主編
- 6864字
- 2024-05-31 09:56:30
陜西革命精神融入課程思政的案例探索
孟燕,陳雪茹
,李俊龍
,劉奕彤
,張蓉
,鄧如琪
西安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摘要】陜西革命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確保黨的先進性的寶貴精神資源,也是建設陜西西部強省的強大精神動力。陜西革命精神融入高校課程思政,有助于豐富高校課程思政的內涵,西遷精神、南泥灣精神、張思德精神等偉大革命精神以課程思政的方式進課堂、進頭腦,既是對革命精神的弘揚與繼承,又提升了課程思政的理論性與實效性。
【關鍵詞】革命精神;課程思政;西遷精神;南泥灣精神;張思德精神
一、陜西革命精神融入課程思政的價值意蘊
陜西是中國革命的圣地,革命文化資源豐富,延安時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由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勢最終取得全國革命勝利的重要陣地,也是中國革命文化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其資源涵蓋了中國革命的各個時期,數量大、分布廣、影響深遠。陜西革命精神作為區域性的精神文化形態,是指中國共產黨人在三秦大地上領導陜西地區廣大人民群眾,為了民族獨立、國家富強、人民幸福而進行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實踐活動過程中所形成的光榮傳統和偉大精神。陜西革命精神形成于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尤其是中央紅軍長征到達陜北,形成了一系列革命精神,以延安精神為突出代表,這是中國共產黨的寶貴精神財富,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是確保黨的先進性的寶貴精神資源,建設陜西西部強省的強大的精神動力。2021年9月,黨中央批準了中央宣傳部梳理的第一批納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偉大精神46個,其中入選的陜西革命精神包括延安精神、照金精神、南泥灣精神、張思德精神、西遷精神等。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在長期奮斗中構建起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錘煉出鮮明的政治品格。[1]
革命精神作為寶貴的精神財富,集中反映著中華民族優秀民族精神,體現著馬列主義和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寶貴精神財富,是黨的優良傳統的集中體現,是高校立德樹人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高校實施課程思政的理論來源。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論述是課程思政的根本遵循,課程思政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也是完善全員全程全方位即“三全育人”的重要抓手,全面促進大學生成長成才,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根本途徑。形成一致認識的是,課程思政不是指新開一門課程,而是充分挖掘課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公共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和通識課程在內的所有課程,充分利用這些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對學生進行價值引導,最終在潛移默化中完成高校立德樹人目標的教學理念。[2]課程思政突破了傳統思政課程的實施范疇,突破課程局限和學科邊際,協同各類課程和學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提升育人的科學性和實效性。課程思政的特征突出體現在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合、系統性與協同性相結合、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相統一。
革命文化資源具有政治主導性、科學展示性和民族傳承性等特點,決定了它能夠有效地運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中。通過開發、挖掘陜西革命資源,把陜西革命精神運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當中,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影響力和吸引力,從而增強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將陜西革命精神融入課程思政,充分發掘陜西革命精神的教育價值,利用課程思政的優勢,使學生學習陜西革命精神,領悟革命文化,從而達到個人的全面發展,最終實現“三全育人”的目標。
二、課程思政案例——西遷精神
2017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收到了一封來自西安交通大學西遷老教授們的來信,信中說:“多年來在西北的奮斗,我們形成了‘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艱苦創業’的‘西遷精神’,并在代代師生中傳承弘揚?!?020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考察期間來到西安交通大學時明確指出:“‘西遷精神’的核心是愛國主義,精髓是聽黨指揮跟黨走,與黨和國家、與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具有深刻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3]
上個世紀50年代,我國基于對當時國際國內形勢的考慮,國家發展西部工業和教育的需要,對新中國未來的教育布局、科技和工業發展布局的深謀遠慮,以及上海交大自身對于發展的需要。1955年4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決定將交通大學從上海遷至西安。1955年5月25日,時任交通大學校長彭康向師生們公布了西遷的決定。交通大學師生積極響應黨和國家建設大西北的號召,服從黨中央、國務院的總體統籌,毅然遷往中國西部,在相當艱苦的環境里依靠全校師生共同努力,從上海扎根祖國西北,從1955年到1959年,歷時五年,完成了遷校工作,在西安建設了我國一流的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在遷校和建校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西遷精神。
在交大西遷中,無數可歌可泣的事跡,筑成了“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艱苦創業”的西遷精神。其中最為突出的事跡有,1957年9月陳學俊和夫人帶著4個孩子乘坐第一批載有交大教師的專列,臨行前,他將上海市牯嶺路的住房交給上海市房管部門,并表示“既然去西安扎根西北黃土地,就不要再為房子而有所牽掛,錢是身外之物,不值得去計較。”[4]中國“電機之父”鐘兆琳先生,遷校時已57歲。他婉拒周恩來總理考慮他年齡比較大,夫人需臥床養病,可不必去西安的照顧,將臥病在床的夫人交給留在上海的女兒照顧,只簡單帶了一些日常必需品,獨自一人地踏上了西去的列車[5]。其他一些交大知名教授也紛紛表示響應國家號召,支持西遷。陳大燮教授曾說:“遷校西安是政府的決定、祖國的號召,對國家工業建設是有很重大意義的,因此,我們要堅決響應這一號召?!?span id="ckdhsp4" class="super">[6]趙富鑫教授也表示:“50多歲我還算年輕,到西北有好多事可以做?。 ?span id="lcdxspp" class="super">[7]遷校學生也是情緒高漲,熱情飽滿,積極響應國家號召。鍋爐41班的學生在校報上發表的一篇題為《我們向往著西安》的文章中表達了大家都為能夠提早參加祖國大西北的建設和為西安新校教學工作奉獻力量的意愿:“我們就要學習這種隨處生根的堅韌氣質,依照國家的安排,要在我們偉大祖國的任何一塊土地上,愉快的進行創造性的勞動,把我們祖國的每一塊地方,都建設成美麗的花園?!?span id="us8zftl" class="super">[8]
當時西安的條件十分艱苦:馬路不平、電燈不明、電話不靈,用水非常緊張,但是所有人都精神飽滿,干勁十足。為了保證交大順利西遷,總務長任夢琳所率領的交大工作組與工地建設人員必須在一年的時間內,完成11萬平方米的建設任務。西遷的交大師生們一邊搞基建一邊開展教學和科研;基建科和總務科工作人員住在工棚,邊設計邊施工。參加施工的2500多名工人沒日沒夜地干,春節也只休息三天,年初四即照常施工。后勤的同志在西安負責接運任務,不論白天黑夜,也不論刮風下雨,火車什么時候到,就馬上去火車站運回物資。當時西安打電話不方便,后勤的同志干脆住在車站,有時物資集中到站,后勤同志連續三天三夜加班運貨。在西安和上海兩地后勤職工努力下,學校的實驗設備、各類儀器及教職工的家具等各類物資都及時運到西安,并且完好無損。
西遷的交大師生通過60多年的頑強拼搏,克服重重困難,用青春和汗水建設了國家一流的高等學府,為國家發展培養了大量的優秀人才。
以課程思政的方式弘揚和繼承“西遷精神”,使廣大學生學習和認識“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艱苦創業”的西遷精神,深化愛國主義教育。結合參觀交大西遷博物館,聆聽老一輩西遷人講故事等活動,提升課程思政的實效性。
三、課程思政案例——南泥灣精神
2020年8月,華為啟動了一項名為“南泥灣”的項目,主要是規避來自美國的技術專利,加速“去除美國化”,進而達到突破美國的封鎖的目標。華為為何要實施“南泥灣”計劃,這與南泥灣大生產運動所產生的“南泥灣精神”密不可分,是南泥灣精神的現代解讀。南泥灣精神是以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為核心,講求上下一致、共克時艱的優良作風,注重調查研究、實事求是的工作方法,表現為勇于創造、敢為人先的進取精神。
南泥灣精神是大生產運動所孕育出的歷久彌新的精神。在上世紀30年代末,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陜甘寧邊區面臨著日軍“掃蕩”、國民黨頑固封鎖包圍。而延安地區經濟落后,老百姓在這塊貧瘠的土地上養活自己已經不易,軍民關系如“魚”“水”關系,魚大而水淺,百姓無法負擔,導致部分群眾出現怨言。在這嚴峻的歷史關頭,毛主席對大家說:“擺在我們大家面前的有三條路,坐等餓死、解散回家、自己動手。”[9]于是黨中央在邊區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
三五九旅開發南泥灣,不是一時沖動,而是作為關于南泥灣的政策提出來的,是經過大量調查研究后作出的科學決策。黨中央積極開展對南泥灣實地研究,朱德等領導人為了了解南泥灣的真實情況,多次對南泥灣實地考察。在踏勘時,白天披荊斬棘,跋山涉水,晚上簡單地搭個窩棚,歇宿荒郊。同時,還向當地姓唐的一位老農請教,哪里的荒地多,哪里的土地肥,適合種什么莊稼。后來,這位唐姓老鄉在開發南灣過程中成了開墾部隊的編外“顧問”。正因為這種注重調查研究、實事求是的工作方法,為不久后,戰士們到達南泥灣開墾創造了條件。
1941年,八路軍三五九旅遵照毛主席的“一把镢頭一支槍,生產自救保衛黨中央”的指示,到陜甘寧邊區南大門的南泥灣,一邊練兵,一邊屯田墾荒。初進南泥灣,沒有地方住,沒有蔬菜吃,犁地靠人拉,冬天少衣穿。戰士們由于長期喝樹根水,一些人還得了大骨節病。沒有房子住,就搭草棚,挖窯洞;沒有糧食,就去幾十公里甚至數百公里外去背糧,到山上去挖野菜、打野獸;沒有耕牛,就用镢頭開墾。正是在開荒過程中,培育和形成了以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為核心的南泥灣精神。[10]
三五九旅的戰士們在一無設備、二無技術的條件下,白手起家,動手鉆研七十多天煉出了第一爐鐵,克服重重困難,創建出邊區的機器工業和化學工業,自己動手做農具,不僅解決了軍隊的生產需要,而且還滿足了社會需要。在開荒生產中進行了勞動創新,在山地上開荒時,戰士們采用從最上面和最下面同時開墾;在平地上開荒時,選擇從中心地帶突破的方式,這兩種不同的生產方式,極大地提高了開荒效率。他們從實際出發,大膽試驗,試種水稻獲得成功,探索出旱地與水地生產一起種的路子。在解決糧食和蔬菜供給的同時,戰士們又搞畜牧飼養業,養了牛、羊、豬、雞、鴨等家畜家禽,滿足了生活需要,實現了部隊的自給自足。戰士們還開商店,辦合作社,搞多種經營,堅持農工商并舉,解決了部隊的其他生活用品的供給問題。毛澤東在南泥灣視察時,看到三五九旅取得這么大的成績很高興,稱贊三五九旅是“發展經濟的前鋒”,稱贊王震“有創造精神”。[11]
在開發南泥灣過程中,三五九旅堅持領導帶頭,官兵平等。在開進南泥灣后提出:“上至旅長,下至馬夫,一律參加生產勞動,不使一人站在生產戰線之外?!?span id="uak8q4x" class="super">[12]旅長王震參與生產,與戰士們一起練兵勞動,他的雙手打滿血泡。團長陳宗堯率領全團戰士到百里外的延川縣去背米,來回走幾百里。政委左齊在抗日戰場失去左臂不能拿镢頭開荒,就給戰士們做飯,燒水,并挑送上山。
三五九旅戰士們踐行注重調查研究、實事求是,將求上下一致、共克時艱,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勇于創新、敢為人先的南泥灣精神,在短短的三年內,把南泥灣這塊無人問津的“處女地”變成了“處處是莊稼,遍地是牛羊”的陜北好江南。如今,弘揚和繼承南泥灣精神,不僅有助于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理論進課堂,還有利于培育學生“自力更生、艱苦奮斗,上下一致、共克時艱,調查研究、實事求是,勇于創造、敢為人先”的優秀品質。通過南泥灣大生產運動中的經典故事、影視資料和實地參觀,展示了南泥灣精神的教育價值。
在新時代的今天,華為面對美國惡意制裁,沒有束手就擒,而是迎難而上,奮勇抗擊;中華兒女面對新冠疫情,沒有退縮,而是上下一致,戮力同心,共克時艱等,這些現實案例,充分體現了南泥灣精神的深刻影響,生動形象的給大學生上了一課,成為了課程思政的典型案例。
四、課程思政案例——張思德精神
1944年9月,毛澤東主席親筆題寫了“向為人民利益而犧牲的張思德同志致敬”的挽詞,并作了《為人民服務》的講話,認為張思德同志是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還要重的[13],號召全黨全軍學習和發揚張思德為人民服務的革命精神。張思德精神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具體說來,就是為人民利益任勞任怨、艱苦奮斗、勇于犧牲。
張思德是一名共產主義戰士,1915年3月出生于四川省儀隴縣六合鄉韓家灣,1933年參加工農紅軍,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4]。曾是毛澤東的警衛員,參加過長征和和抗日戰爭,1944年9月5日在執行燒炭任務中不幸犧牲,年僅29歲,是一名平凡而偉大的革命戰士。
張思德具有為人民利益任勞任怨的精神。他把全部心血都傾注在警衛工作中,為保證毛澤東等中央領導有個好的工作環境,他主動為駐地打掃衛生、鋪石墊路、修補窯洞,兢兢業業地做好每一項工作。他還發明了“控繩拉鈴”的通訊方法,在院子的樹上系一根細繩,繩子一端通向警衛班宿舍,里面掛一個小鈴檔,如果毛主席這邊發現情況,只要哨兵一拉繩子,警衛班就可以立即出動,同時也不會打攪毛主席的休息。只要工作需要,張思德就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將工作做到最好,曾先后當過戰士、班長、副班長、農場副隊長等[15]。每次職務變動時,總是無條件地堅決服從組織上的安排,從沒有怨言,以自己出色的成績,圓滿完成工作任務,被評為“勞動模范”[16]。
張思德具有為人民利益艱苦奮斗的精神。1944年初,張思德積極響應黨中央提出的大生產運動號召,帶領戰士們上山燒炭,忘我工作,堅守在燒炭任務第一線。在炭窯低矮的里層,不顧高溫烘烤和煙塵熏嗆,飛速運出灼燙的木炭。木炭燒成以后,缺乏運輸工具,張思德便發動戰士們用樹枝鋪墊、樹皮捆綁、肩扛背馱,及時將數百斤的木炭運到山外。在擔任通信班班長時,由于當時通信條件艱苦,每次接到通信任務時,只能憑借一雙腿,爬山涉水,風雨兼程,都能順利完成通信任務。
張思德具有為人民利益勇于犧牲的精神。1936年夏天,在長征途中,他所在的紅四方面軍為戰勝饑餓,走出草地,完成北上抗日的任務[17],黨組織號召“嘗百草”活動,他總是身先士卒,一旦發現新的植物就率先嘗試。曾有一次,嘗草后他臉色發青、嘔吐不止,趕忙說:“這草有毒,快,快告訴……”沒等把話說完,他便倒地失去知覺。半個小時后,當他醒來的第一句話就是:“不要管我,快去告訴其他同志?!?944年初,張思德響應中共中央大生產運動的號召,主動報名參加中央機關組織的生產小分隊,到離延安70多里的安塞縣生產農場,被選為農場副隊長[18]。同年7月,他進入安塞縣山中燒木炭,身先士卒,帶著突擊隊的戰友們趕挖新窯,在挖炭窯的過程中出現塌方,他將戰友推出洞口,自己卻被埋在坍塌的土里,犧牲時年僅29歲。
張思德的一生,無論是勇嘗野草身先試、“控繩拉鈴”獻妙策、還是搶在燒炭第一線,始終秉持著勇于犧牲、任勞任怨、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彰顯了共產黨人的初心本色,詮釋了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共產黨人為人民謀幸福的情懷。
以課程思政的方式弘揚和繼承“張思德精神”,幫助學生領悟張思德高尚的道德情操,樹立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培養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科學精神,增強集體主義觀念,實踐勞動教育,培育合作精神,學會在日常生活中踐行張思德精神,提升課程思政的實效性。
五、結語
高校課程思政利用地域革命文化資源與專業教育有效融合,是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有效途徑。陜西革命文化資源豐富,地域分布廣,在全國具有較大影響力,高校遵循學科、專業特點,積極探索革命文化育人的課程思政教學,有助于凝聚高校教師育人共識,培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第一批偉大精神正式發布[N].人民日報.2021-09-30.
[2]單彥廣,曹海艷,羅堯成,李生娟.高校“課程思政”建設與研究現狀分析[J].改革與開放,2020(9):101-104.
[3]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調研西安交通大學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調研西安交通大學弘揚西遷精神矢志愛國奮斗[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40(03):2-4.
[4]燕連福.西遷往事[M]西安:世界圖書出版社,2019:90.
[5]燕連福.西遷往事[M]西安:世界圖書出版社,2019:12.
[6]燕連福.西遷往事[M]西安:世界圖書出版社,2019:18.
[7]燕連福.西遷往事[M]西安:世界圖書出版社,2019:28.
[8]燕連福,李婧.試論“西遷精神”的核心、精髓與弘揚路徑[J].思想教育研究,2020(5):3-6.
[9]毛澤東選集[M].人民出版社,毛澤東著,1991:892.
[10]南泥灣精神及其現實意義[J].路波,李振祥.求索.1996(4).
[11]余小勇.三五九旅開發南泥灣及其現實啟示[J].前沿,2011(12):105-108.
[12]任勇.南泥灣[M].西安:陜西人民日報出版社,1999:58.
[13]《警備團追悼戰士張思德同志毛主席親致哀悼》[N].解放日報,1944-09-21.
[14][15][16]戴安林.論張思德精神的內涵、意義及其時代價值[J].中共四川省委黨校報,2014(1):80-84.
[17]孫迪.張思德:為人民服務[J].黨建,2021(2):68.
[18]李良明,柳作林.毛澤東出席張浩祭禮和張思德追悼會略論——紀念毛澤東誕辰120周年[J].江漢論壇,2013(12):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