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論罪兵部
- 弘治大孝子
- 激光乍現
- 2235字
- 2024-06-11 20:34:31
自以為勝券在握的劉大夏,還沒察覺到表面平靜的朝堂背后洶涌的波濤。
按照以往的慣例,只要有足夠多的人反對,弘治皇帝通常都會“善于納諫”。
尤其是對待邊軍,以前的弘治皇帝展現出來寬任,簡直都讓人難以理解。
對于明知謊報戰功的邊鎮軍官,弘治皇帝非但不追究他們的罪責,反而不顧其他大臣的反對,依舊按他們謊報的軍功給予賞賜。
因此在劉大夏的眼里,這一次反對取消折色法的事件,也會像過去那樣,被弘治皇帝欣然納諫。
自己也算對那些下屬們,有一個交代。
可是沒想到,劉大夏說完之后,皇帝還沒開口,聽政的太子先說話了。
“不知道邊鎮有哪些人反對?”
劉大夏不假思索地回道:“各路邊鎮有三位總兵,十二位參軍,十六位守備共同上疏言明此事。”
朱厚照心里暗暗松了一口氣,還好。
不知道是劉大夏手沒伸得那么長,還是他舍不得一次性拿出所有的籌碼,上疏的人并不算多。
朱厚照嚴厲地說道:“邊疆九邊既然只有三位總兵上疏,說明大部分的邊鎮是認可朝廷決策的。劉尚書為何要偏聽那三位總兵的意見呢?”
這話確實不好回答,太子說得完全在理。
劉大夏心里也苦,太子這句反問簡直無解。
先別說九邊的總兵不是都站在他這邊,有些總兵是馬文升當兵部尚書的時候提拔的,反而是自己的反對派。
就算他們都聽自己的,一個兵部尚書指使所有邊鎮向朝廷施壓。
這要被人逮住了,跟謀反有什么區別?
他劉大夏沒這么大膽子,不敢同時串聯九邊的總兵。
“這……此事……”
劉大夏支支吾吾,不斷地看向一邊的李東陽,希望他能幫忙解圍。
只不過李東陽紋絲不動,如老僧入定一般。
朱厚照可不打算放過他,繼續追問。
“劉尚書,你別光這那的啊,本宮問你的話你得回答,怎么了,難道此事有什么隱情,不方便公之于眾嗎?”
劉大夏只好臨時想了一個理由,“回稟殿下,此事或許是其他邊鎮的總兵還未來得及上疏。這三位總兵或許是更為關切此事,才提前上了疏。”
這話說得就沒有水平了,都用不著朱厚照反駁他,馬文升就站了出來。
“啟稟圣上,劉大夏身為兵部尚書,不但對邊鎮武將缺乏調度與管理,還對不了解乃至未發生之事以私情揣度,罔顧朝廷決議與實情。
臣要參兵部尚書劉大夏,瀆職怠惰之罪!”
“臣附議!”
“臣也附議!”
沒等劉大夏反應過來,下面就站出了許多幫腔的人。
劉大夏再次看向了李東陽的方向,李東陽依舊一動不動。
他從來沒有這么慌過,怎么有一種孤身作戰的感覺。
弘治皇帝見狀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劉卿,你身為兵部尚書,職責乃是代表朝廷管理九邊,理應向各處推廣實行朝廷的決策。
如今朝廷已有決策,你為何只因幾個總兵的意見,就反對朝廷決策的實行?”
劉大夏那種大事不妙的感覺越來越強烈,今天怎么感覺所有人的都不太對勁。
平時與自己站在一邊的李東陽今日一言不發。
一向不愛上朝的太子居然也發表了自己的意見。
就連一向寬仁的弘治皇帝,今日也開始向自己問責。
只有那個死對頭馬文升,照例在朝堂上反對自己。
劉大夏忽然覺得自己這一次是在與全天下為敵,可是全天下的意見難道不是在自己這里嗎?
哪有皇帝和太子代表民意的,只有自己這樣的士大夫才能代表民意啊!
不過現在皇帝都問責了,劉大夏是不敢不答的。
“回稟圣上,臣……臣不是反對朝廷的決策,只是……邊鎮的幾個總兵有一些怨言,臣是為了邊鎮的穩定,想安撫他們。”
“啟稟圣上,劉尚書此言大謬!”馬文升再度出言。
馬文升對著劉大夏朗聲說道:“劉尚書說邊關的總兵有怨言,那敢問這幾個總兵是對朝廷有怨言?還是對皇上有怨言?”
“這……”劉大夏實在不知道這話該怎么回,好像對誰有怨言都是死罪。
今天的弘治皇看上去也不像平常,他不敢再輕易發言落人話柄了。
見劉大夏不能應對,馬文生也沒打算放過他,繼續拋出問題。
“既然是小部分總兵有怨言,難道不是正應該你兵部尚書處理嗎?
為何要放在朝堂之上,讓圣上處理?
劉大夏身為兵部尚書,連自己職責范圍之內的事都處理不好,尸位素餐之輩,還有何臉面站于朝堂之上!”
朱厚照也知道,是時候痛打落水狗了,也出聲說道:“稟告父皇,兒臣認為馬尚書所言極是,若是這朝堂之上所有人處理不好自己的事,然后都交給父皇。那大明還要文武百官做什么。請父皇務必嚴懲!”
劉大夏此時徹底慌了,立馬跪了下了,叩頭說道:“此事是老臣一時不查,失了分寸,還請圣上息怒。”
見劉大廈主動請罪,馬文升知道機會來了,再度出聲說道:“劉大夏尸位素餐,愧對圣上的恩寵,也愧對大明的恩養。請圣上治劉大夏瀆職怠惰之罪。”
“臣附議!”
“臣附議!”
聽著后面此起彼伏的附和聲,此時跪在地上的劉大夏心里七上八下,難道自己一輩子的英明,今日就要如此莫名其妙地被毀滅了嗎?
李東陽終于也有所動容,看了看旁邊跪著的劉大夏。
他知道,要拿下一個兵部尚書,光這樣的是不夠的。
但是他仍然期待,龍椅之上的弘治皇帝,可以展示自己的鐵血手腕。
此刻從太子和吏部尚書馬文升的一唱一和中,李東陽也察覺到了一些東西。
朱厚照也很希望弘治皇帝能立馬拿下這個劉大夏,為將來解除海禁,進行遠洋貿易掃除一點障礙。
但是沒想到,弘治皇帝卻給了一個所有人都沒意料到的處理方案。
“既然劉卿是被下面的人蒙蔽,就著內閣商議幾位總兵及下屬所有人的罪責。至于兵部尚書劉大夏的瀆職之罪,榮朕思慮一番,再做定奪。”
弘治皇帝也采取了一個拖字決。
一方面他不忍心就這樣處置一個跟隨自己多年的老臣。
另一方面他想私底下跟兒子商議一下,如何處置才最妥當。
……
就這樣,當天晚上,朱厚照再次被叫到了乾清宮。
看著書案上堆積成小山一般的求情奏折。
朱厚照這才明白這個所謂“弘治三君子”,三朝元老的分量。
最令朱厚照沒想到的一個求情之人,居然是弘治皇帝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