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在生活的苦色和灰色之間,無用的小事是第三種絕色
- 暢銷書作家趙麗榮人間清醒成長指南(套裝3冊)
- 趙麗榮
- 10925字
- 2024-05-27 09:55:09
無用的小事是一根針,將拼命到潰爛的生活縫合
這一隅的無用閑事,無關名利浮華,無關香車美墅。所謂的無用,不就是透過世事的喧囂紛繁,為自己留下一片怡然清歡的天空嗎?
每到年底的時候,我總能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大多數(shù)人的心聲:忙碌一年,飄零一年,剩下的,不過是一聲嘆息。
這個世界,確認過眼神,不過都是盯著那些被說爛了的名、利、欲,可最終,我們還是沒有脫離這個不斷循環(huán)的怪圈。
我的一個讀者是個典型的商人,我曾以為腰纏萬貫的他,有錢賺,就是生活的樂趣。
可有一天,他突然對我說,他很累,這一輩子似乎習慣了商業(yè)規(guī)則里的等價交換,于是眼前的一切都變得現(xiàn)實而功利。說是勤奮也好,說是拼搏也罷,他一度在追求目標的路上,根本停不下來。為了一座房子,為了一輛車子,為了一些票子,他傾盡所有,最后卻換來滿心荒蕪。
他真的一點都不快樂。
我們都曾有過這樣的時候:承受著生活不遺余力的折磨,于是,累到無力時,情緒會在某一刻突然排山倒海,讓人淚流滿面。
在所有的精于算計里,我們把生活過成了一道精確的應用題,每一步算式,都是為了所謂“有用”的計算。那么,人生,會變得多么蒼白,多么呆板。
如果“有用”之余,能夠透進一些“無用”的光芒,生活會不會在忙碌的間隙、在無盡的閑情逸致里,溫暖了流年?
那些無用之事,無關功利,只是在生活黑白色的畫布上,描繪幾筆鮮艷的色彩、點綴幾處綺麗的花朵,讓我們在熙來攘往的塵世里,于驀然回首間,炫亮了干澀的眼眸……
我看過一期關于服裝設計師馬可的采訪,其間馬可說過的一句話,深深震撼了我,她說:無用,是她選擇做到生命盡頭的事。
一個那么成功的人,卻那么深深地執(zhí)念于生命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無用的事。
作為國際級服裝設計師,忙碌是工作的必然。可是“感受”卻是她生命中最翩然的塵世之樂。工作態(tài)度嚴謹?shù)乃彩且粋€在苛求完美的路上不停和自己較勁的人,她設計的每一件作品,自己都會不斷試穿,以確保作品在面世前每一處設計細節(jié)都妥帖舒服。斟酌作品瑕疵時,她總會讓同事們把衣服穿在身上,一起切磋對比。
就是這樣的她,卻從不曾遺忘生活的情趣。有時,在設計室和同事們夜縫的晚上,當她疲憊時抬頭之際,發(fā)現(xiàn)夜空如水,月亮很美,她會立即讓同事放下手邊的工作,大家一起笑逐顏開地簇擁著去賞月。
她喜歡生活中那些無用的事,喜歡音樂和詩詞,她曾經(jīng)策劃過一場“躺著聽”的音樂會,形式很特別:聽眾躺在她自己手工制作的“月光”墊子上,聽著古色古香的《卜算子》詞牌,感受著浮躁生活中的別致情趣,仿佛完成了某場唯美的穿越。
就是這樣一個做著無用之事的她,站在了巴黎的巔峰,成為首位登上巴黎高級定制時裝周的中國設計師。
就是這樣一個做著無用之事的她,站在浮躁的塵世,卻依然可以眼神清澈、宛若少女。那是她內心意趣生輝的光芒,炫亮了她不凡的人生。
很多讀者對我說:生活那么緊迫,現(xiàn)實那么殘酷,未來那么渺茫,哪有時間做無用的事?
也有很多讀者問我:我們只知道,生命很短,需要策馬揚鞭,你說要做無用的事,那什么是無用的事?
我說:“無用”的事,和“有用”的事,并不矛盾,也不沖突。“無用”的事,不會妨礙“有用”的事,反倒會在“有用之事”疲憊不堪、毫無靈感時,因“無用”的出現(xiàn),調劑和化解了“有用之事”的麻木枯燥,讓接下來的“有用之事”,在適度的休憩之后,有了更好的出口和力量。
至于什么是無用的事,關鍵還需要在豐盈的精神世界里去發(fā)現(xiàn)和體會。
我的一位朋友是一個插畫設計師。看過她的房間,我才知道,原來世間任何物件,在有趣味之人的手里,都會變成氤氳靈動的藝術品。
她是學畫畫的,本來初衷是做一個藝術家,每天背著畫架,滿身油彩地周游世界,走到某個觸動靈感的地方,就住下來,畫到天昏地暗。
偶然的一次機遇,她在鄉(xiāng)下采風時,遇到一個做面點的男孩。那天,陽光很好,照在男孩的臉上,男孩微笑的側顏被汗水微浸,他的眼前擺滿了各種極富藝術造型的面點面人,看上去鮮活生動。男孩低著頭拿著一團面,不緊不慢地雕畫著,不久后,一團面便成了一件靈動的藝術品。
她被深深地吸引了。她感覺那些美麗的藝術品,竟然可以讓她忘記紅塵煩憂,于是,生性自由不羈的她,決定在畫畫之余學習做面點。
也因為對面點的喜愛,她和男孩成了心有默契的情侶。
他們的家里,有一個很大的房間,專門用來放置各種畫作、面點、手工藝品,以及裁縫所用的工具。每當繁忙的工作塵埃落定后,他們會拋開紅塵煩憂,將自己置身于這個滿是藝術品的房間。藝術是相通的,繪畫和面點,都需要構圖色彩和造型。于是,他們會根據(jù)腦海中蓄積的靈感,繪制一幅抽象畫,再以此畫為藍本,將畫面中的靈感,融入面點的制作中。
很多時候,他們會把一天的時間,都用來做這些看似無用的事。她作畫,他在一邊調制顏料,畫到精彩處時,他為了鼓勵她,偷偷蘸著油彩在她的臉上點畫,她驚駭不已,佯裝生氣地與他滿屋子追逐打鬧。
累到氣喘吁吁時,兩人便坐下來,他開始為面點做造型,她在一邊設計圖案。眼看著巧奪天工的作品即將完成,他們高興地對著彼此揮灑著手中的面粉。面粉如雪花般紛紛飄落,他們朗朗的笑聲,在妙趣橫生的快樂生活里久久回蕩……
當然,他們也喜歡在某個假期的午后,坐在窗前,一起做一件手工藝品。她繡她的圖案,他裁他的布料。窗外云蒸霞蔚,鳥語花香;屋內茶香繚繞,時光靜好。那是生命深處,無限趣味里,蔓延而生的讓人心動的美感。
無獨有偶的是,他們閑暇之余設計的這些畫作和面點,居然在國外的展覽上獲得了榮譽極高的獎項。
生活總是在隨意之處,才會滋生出最生動自然的創(chuàng)作。就是這些無用時光里的無用之事,給了他們意外的驚喜。
我記得她跟我說,她的初心,并不是為了什么獎項,她只是想為繁忙枯燥的生活,注入一些妙趣,這就是她想要的幸福時光。
這一隅的幾般無用閑事,無關名利浮華,無關香車美墅。所謂的無用,不就是透過世事的喧囂紛繁,為自己留下一片怡然清歡的天空嗎?
因為,無用的小事是一根針,可以將拼命到潰爛的生活一點點縫合……
無用的“靜謐”是柔軟的劍,刎住時光凌亂的“喉”
我們做著無用之事,眼神變得清澈而通透,靈魂亦變得靈動而清雅。于是,我們可以再次以不染塵埃的輕盈,繼續(xù)上路,在無用之處的靜謐里,看清淺而溫熱的時光。
我記得曾經(jīng)讀過作家閆紅的一篇文章《閱讀能解決我所有的問題》,文章里講到了她兩個舅爺?shù)墓适隆T谀莻€年代,兩人生活艱辛,一輩子沒有娶親,相依為命。老大精明要強,老二看上去隨性不羈。
大舅爺里里外外都是一把能手,農活干得有模有樣,做過買賣,不僅燒得一手好菜,還在城里打過工。因此,大舅爺在村里一直被大家看作體面人。可不知道為什么,就是這樣一個體面人,卻總是活得不開心。
小舅爺呢,農活做得倒也不錯,收成也不差。只是他每天不慌不忙、云淡風輕的,臉上總是掛著怡然自得的微笑。
直到有一次,她在小舅爺?shù)姆块g里發(fā)現(xiàn)了很多書:《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岳飛傳》等,這些書被保存得干凈整潔。在那個還沒有電燈的年代,小舅爺就是在那盞昏黃的煤油燈下,帶著別人眼里看似無用的興趣,在書的世界里,尋找著屬于自己的靜謐清淺的時光。
有好幾次,要強的大舅爺訓斥小舅爺不珍惜時間做點有用的事,專在這些無用的事上浪費光陰。小舅爺只是笑笑,依然沉浸在文字的世界里,品嘗著那個艱辛年代里獨有的甘甜滋味。
她說,自己曾經(jīng)以為大舅爺活著的樣子,是最體面的。可漸漸才明白,二舅爺能在那個艱辛匱乏的年代里,找到慰藉心靈的精神寶庫,才是真正的美好。
就像我們這個時代,周圍喧囂繁雜,人人都在忙碌中紛沓而過,翹首望著遠方。那些遲遲不肯眷顧的夢想,那些傾盡全力卻無法觸及的未來,等得令人絕望。
此刻,唯有那個能在人們呼嘯而過的時刻里靜心做一些無用之事的人,才能在自己的節(jié)奏里,舒緩了焦躁,也溫熱了時光。
莊子說過:“夫有土者,有大物也。有大物者,不可以物。物而不物,故能物物。明乎物物者之非物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人們追求的物質,不過就是土地、權力、財富,這也是欲望膨脹的根源,真正懂得生活的人,都不為外物所控制,而應該是“物而不物”,主宰物而不為物所主宰,主宰功利而不被功利主宰,這就是“故能物物”的最高境界。
所以,人只有做到“物物”的同時,擺脫物的桎梏,才能實現(xiàn)心靈的恬靜,實現(xiàn)人生的悠然。
那么如何才能在喧囂的世事中,覓得一方心靈的凈土,達到物物而不物于物的境界呢?
莊子認為,我們需要一種做緩沖的生活能力,和反其道而行之的思維。別人追求多,我們就追求少,因為少,才能慢慢蓄勢待發(fā)。水滿則溢,月滿則虧,多,反而會消損精華。
別人追求有用,我們就追求無用。因為有用,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且是最激烈的一部分,只適合關鍵時刻的爆發(fā)力,長久的有用,也會消磨人的能量。而無用的空間,可以修身養(yǎng)性、休養(yǎng)生息、韜光養(yǎng)晦,以備來日之需。
別人追求良田廣廈,我們則追求心靈自由,因為世事紛擾無非“名利”二字,而唯有靈魂的靜謐淡雅,才是逍遙之境。
我有個閨密,平時是一個特別要強的人,凡事都要親力親為,以求做到最好,做到極致。正是因為這樣的性格,工作沒幾年就晉升為主管。
可是只有我知道,這個平時在人前知性干練的女孩,會做一件在我們常人看來,特別無用又無聊的事:折千紙鶴。
那是她上學時的愛好。那個時候,幾乎所有的女孩,都會在繁忙的學習之余,折千紙鶴。買一個淡雅可愛的玻璃瓶,把折好的紙鶴放進去,看著每天疊好的彩色紙鶴,飄落在瓶子里,一天天塞滿瓶子,心情也會一天天變得愉快而輕盈。
工作后,忙碌的生活淹沒了曾經(jīng)的快樂,緊張的工作磨蝕了簡單的美好。于是,有一段時間,為了職位的晉升,她患上厭食癥。
在醫(yī)院治療的時候,閑來無事,她開始重拾年少時的美好,每天都會折幾對紙鶴,放在玻璃瓶里。看著五彩繽紛的紙鶴,她忽然找到了遺失良久的快樂。
從此,她便在這件無用的事上,樂此不疲。
剛開始連我都不理解,因為這種看似幼稚的無用之事,既不能升職加薪,也不能開拓眼界,更不可能增長見識,累積人脈。但很多年以來,她一直保持著這個簡單的愛好,她家里擺滿了裝著紙鶴的玻璃瓶,她說那是她幸福的據(jù)點。
她告訴我,她之所以如此癡迷于這件看似無用的事,是因為在壓力無處宣泄的工作之余,這一點小小的愛好,能讓她在無用之處的靜謐里,看清淺而溫熱的時光。
她說,折在娛,而不在用。
因為每當她一個人坐在夜晚的窗前,微風自窗外飄入,看著夜空繁星點點,聞著梔子花香,手握彩紙,沒人打擾,也不喧鬧,一點點折紙鶴時,心無旁騖,會讓心在靜謐中找到安放的駐腳。
長期處于緊張忙碌的生活節(jié)奏,而無用之處這一點小小的樂趣,卻讓她的身心得到最大程度的解放。
沒錯,太功利的生活,讓我們的快樂在沉沉的欲望里,變得闌珊而遙遠。
我們試圖把生活的每個細節(jié),都過得有意義。可是當手握物質的溫度時,精神生活卻冰冷徹骨;當腳步在熙熙攘攘中變得凌亂時,靈魂卻失去了靜謐的力量。
沒有了溫暖和靜謐的時光,曾經(jīng)的初心,也會變得風雨飄搖。
很多讀者問我,我去哪里找那些無用的事?
其實,無用的事,就在身邊,近得觸手可及。
比如:我在上班路上匆匆而過時,看過清晨的云霞,在淡淡的清霧氤氳里飄散而出,那抹微紅的色彩,由絲絲點點,變成團團簇簇,最后,渲染了整片天空。那一刻,我在自然的神奇力量前,內心忽然變得沉靜而清澈。
比如:我在一天焦頭爛額的工作后,在下班的路上,在突如其來的雨中,撐著傘走過人潮洶涌的街頭。我忽然放慢腳步,第一次以那么靜謐的心,看著眼前的雨景。纖細的雨絲,如珠簾般籠罩在眼前,點點滴滴都像是一個個晶瑩剔透的夢。傘下的我,用欣喜的心境體驗著繁忙生活中難得的休憩時光。
比如:我在一次失敗的痛苦后,于一個人獨處的時光里,爬上山頂,欣賞過秋季里層林盡染的勝景。金黃色的楓葉,在清風中搖曳,在枝頭翩躚起舞,溫暖的秋陽里,炫目成油畫般的斑駁光影。陽光透過枝葉的縫隙,如星星般在調皮的躍動里灑落快樂的音符。那一刻,我的心,也在光影與樹影的閃爍下,快樂地跳躍著。
比如:我在一次痛徹心扉的失意后,于白雪皚皚的冬日,帶著無從宣泄的壓力坐在窗前,看天地寒霜。“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詩情畫意在腦海里閃現(xiàn)的時候,美好的感覺也舒朗了心扉。思接千載,視通萬里,心胸忽然變得開闊,詩意冰封了一切的悲傷,白雪覆蓋了一切的焦灼,整個心靈,宛如重生,干凈而又舒朗。
就是這些簡單而無用的事,幫助我們一次次理清心頭那些被世事紛擾攪亂的思緒,一次次澆滅靈魂深處那些被俗世欲望點燃的雜念。
我們做著無用之事,眼神變得清澈而通透,靈魂變得靈動而清雅。于是,我們可以再次以不染塵埃的輕盈,繼續(xù)上路。
我們做著無用之事,在無用之處的靜謐里,看清淺而溫熱的時光。因為,無用的“靜謐”是柔軟的劍,刎住時光凌亂的“喉”,讓我們可以再次回到初心的起點,給自己一個重生的啟程。
多好,無用的時光。
“奴心”至深,毒極必傷,“無用”是復生解藥
這些無用瑣事,是生命在錯綜復雜的間隙里,撥開混濁陰雨,看到的一絲清明;也是靈魂在疲憊迷茫時,重新梳理與振作后,錚錚上路的豪氣。
記得幾年前我寫過一本書,叫《別讓心太累》。在新書簽售會上,有兩件事給了我很大的觸動:第一,在講述新書創(chuàng)作歷程時,我環(huán)視臺下的讀者,在一些讀者疲憊的眼神里,我讀到了生活的艱辛和無奈;第二,讀者交流到的最多的話題就是,我為什么總是活得緊張煩躁、焦慮不安、憂心忡忡、患得患失?
我說,所有的癥結,終不過是“奴心”二字罷了。
“奴心”,說盡了這個世界里,名韁利鎖羈絆下的自由囚困。
就如我多年前采訪過的一個商界名流。當年為了創(chuàng)業(yè),他殫精竭慮,妻子受不了常年見不到丈夫的孤寂,離婚后帶著孩子遠赴海外。他的身邊沒有親人,除了工作,便是冷清的生活,日子過得了然無趣。
可意外總是不期而至,幾年后,他宣告破產。苦心孤詣那么多年,最后一切都化為烏有。人生如夢,世事如影,在他身上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
他說,為了創(chuàng)業(yè),他傾盡全力,本以為會換來美好的生活,可是,瘋狂的工作讓他忘記了生活本該有的趣味。他幾乎沒有感受過生活樂趣帶來的驚喜,從來沒有享受過和家人在一起的天倫之樂,儼然把自己變成了一個不茍言笑的工作機器,木訥而機械。
本以為埋頭奮斗,就會不斷累積閱歷。可是無數(shù)個繁忙的疊加,紛亂如麻地渾濁了他的內心,剝蝕了他曾經(jīng)清晰的初心。他越來越看不清前路,越來越浮躁不安,而無數(shù)個浮躁不安,又讓他更深地迷失了方向……
他陷入了反復糾纏的惡性循環(huán),直到再也找不到歸路。他說,奴心紅塵里,他迷失了自己。
破產后,他沒有馬上著手東山再起。他說,這些年,他活得太束手束腳,他要把許久以來遺失的生活樂趣都找回來。
于是,他開始重拾曾經(jīng)的愛好,書法垂釣、養(yǎng)花種草、漁舟唱晚……世事浮沉皆不掛心,滿心都是安閑自得。
一次游歷中,他偶然結識愛好書法的同道中人,兩人結為至交。幾年后,在這位好友的提議下,加之頤養(yǎng)心性的閱歷,兩人創(chuàng)建了一家藝術培訓中心,生意日漸興盛。
從奴心天涯,到意趣人生,經(jīng)過兩種不同的生活狀態(tài),他終于找到了心靈的歸途。
生活就是這樣,你越有執(zhí)念,越是求而不得;越是灑脫,越是不求則得。
因為,太過沉溺于“奴心”,會讓心因為囚困而遲滯,會讓思維因為紛擾而渾濁。
唯有攜一縷無用的情致,才能在自由舒心里,看清世事。
莊子說:無用之用,方為大用。
世間清歡之事,都是從有用之余的“無用”時光里品讀而生的。而這些無用,卻恰如亂花迷人眼處的一絲洞悉,讓我們在瑣事煩心之余,看清正確的心態(tài),和正確的出口。
就像在物欲橫流的世間,談一場不以利益衡量的愛情,終會收獲幸福;就像匆忙趕路的煙雨紅塵里,暫時放下所有追逐的執(zhí)念,醉無用之酒,品無用之茶,寫無用之詩,讀無用之書,為無用之事……
也許某一天,終在無用的過程中,于幡然感悟的心境中,找到郁結心情的出口,找到曾經(jīng)痛苦的根源,找到過往難題的答案,找到幽暗困境的光源……也因此,找到有用之事真正的方向;也更因此,活得有滋有味。
親戚家的孩子從小養(yǎng)尊處優(yōu),大學畢業(yè)后進入一家外企工作。
涉世之初的新人都要從底層做起,公司安排她開始三個月的試用期實習,每天的工作只有打印各種文件、端茶倒水等雜活。
一向傲氣的她,對此非常不滿意,總覺得自己畢業(yè)于名牌大學,本應該從事風風光光的工作,打雜這種無用的小事,應該由保潔來做。
我反問她:“你覺得什么才是有用的呢?”她的回答果然不出我所料:重大的決策,重要的工作。
我對她說:相信我,只要你先把這些無用的事做好,在無用的事中磨煉好自己,培養(yǎng)最起碼的工作態(tài)度,總有一天,你會看清有用的事該怎么做。
于是,她開始在無用的事上用心,把無用的事做得有模有樣,把無用的事做得有條不紊。更重要的是,這些無用之事給了她更多思考的空間,讓她沉下心來,梳理清將來可為“有用之事”的生活態(tài)度。
不出我所料,試用期滿后,領導非常看重她,給了她很多重要的工作機會。
做無用之事,是為了看清有用之事。當你攜一縷無用看清世事時,你就已經(jīng)擁有了駕馭生活的能力。
陶淵明最喜歡的生活有三樣:采菊東籬下,把酒黃昏后,時還讀我書。
在《朗讀者》這一電視節(jié)目上,我們都見識過主持人董卿出口成章的才華,這些鮮活靈動的生活感受,都源于生活中她對于“無用時光”的理解。董卿曾經(jīng)在院里種了滿樹繁花,每當為工作奔忙到心力交瘁時,她就會坐在樹下,細看花開花落。看著看著,有時會忽然頓悟到很多繁忙時無心細想的問題;想著想著,會驀然間豁然開朗,想清了很多不曾明晰的問題,也理清了很多無法理清的紛亂。
很多人問她,你無所事事地坐在樹下發(fā)呆,會不會浪費了有用的時光。
董卿說,在無用的時光里,看清世事,就是給有用的時光鋪墊出更燦爛的前路。
很多人不信,于是她認真地說:“我對未來有很多憧憬,也有很多努力的目標,但是,無論多忙多累,我依然不會忘記做一個有趣的人、做一些無用卻美好的事情,我還要告訴我的親人朋友,我們都應該這樣活著,努力在奴心的世間過有趣的人生。”
董卿說過,她很喜歡茶藝,在品茶時,她會放空心緒,看清冽的水,與碧綠如浮萍的茶葉,在沖泡的一瞬間完美交融,彼此躍動,小酌一口,品的是茶葉背后承載的文化,感受的是心煩意亂時那份醇香清冽的靜謐。
她也熱愛廚藝,她認為煙火氣的煎炒烹炸,可以讓生活的無奈隨著煙火氣一起升騰而消散,可以放逐所有不悅的心事,所以,每當心情不好的時候,她都會為家人烹制一份愛意滿滿的晚餐,那時候她感覺自己被濃濃的煙火氣包圍著,足以抵御世間一切紛擾。
她喜歡閱讀,她愿意在一紙書香間,將身心交付于故事中的人物,看別人的故事與自己的人生,在惺惺相惜的文字間彼此撫慰。
她還會在某個冬日,躺在溫暖的床上看雪花飄落,她覺得那洋洋灑灑的漫天冰清玉潔,在覆蓋世間萬千塵埃的同時,也覆蓋了她內心此起彼伏的心事繁雜,那一刻,這紛亂浮躁的世間帶給她的困惑,忽然變得無足輕重了,她內心也開始向往純澈而不慌不忙的生活態(tài)度。
就像一位在職場上叱咤風云的女企業(yè)家說過的一句話:你可以在蠅營狗茍、明爭暗斗的職場獨木橋上,停下腳步側過身,管他身邊的人熙來攘往互不相讓,你只去欣賞路邊飄過的柳絮,看著它們自由無羈地飛過天地間。這種漫看云卷云舒的心境,總會讓你在不經(jīng)意間找回自己明晰的初心,讓自己的靈魂在疲憊迷茫時重新梳理與振作,繼續(xù)帶著錚錚豪氣上路。
所以,不妨縮減那些填滿生活細節(jié)的看似有用的事情,留一點空隙,品一杯茗,做一道菜,看一片雪,讀一卷書,感受慎獨的心境。就像一朵云,自然地漫游在天空,不問來路,不問歸處,只是看一些無用的景,做一些無用的事,花一些無用的時間。看似毫無遠見,卻終究會在日積月累的變化中,因為閑來思物的滋潤,豐滿了靈魂。
這些瑣事,并不能立竿見影地讓我們看到所謂的成果,可是攜帶著這些淡淡的無用走過喧囂的世間,做有用之事的思路和精氣神,也會越來越豐厚。
那是生命在錯綜復雜的間隙里,撥開混濁陰雨,看到的一絲清明。那也是靈魂在疲憊迷茫時,重新梳理與振作后錚錚上路的豪氣。
無用是韜光養(yǎng)晦的發(fā)酵,成全無心插柳的優(yōu)秀
很多時候,那些無用之事并不能立竿見影,但它們能在韜光養(yǎng)晦的發(fā)酵里,慢慢醞釀成一股潛在的力量,蓄勢待發(fā)之際,讓我們找到更擅長的方式、更適合的人生,直到成全無心插柳的優(yōu)秀。
“我想學畫畫。”
“這有什么用,能帶來經(jīng)濟效益嗎?”
“我就是喜歡旅游。”
“旅游有什么用,能當飯吃嗎?”
“我想學習插花。”
“那有什么用?能賺到錢嗎?”
我們總會聽到很多將無用之事打擊得一文不值的話,仿佛花時間和精力在一些無用的事上面,就是荒廢時光。仿佛只有“有用”,才是將事物的價值“物盡其用”的最好方式。
上學的時候,埋頭苦讀是唯一的王道,考試是唯一的法寶,成績是唯一的標準,除了學習,仿佛其他“無用”的事都是荒廢學業(yè)。畢業(yè)以后,高薪的工作、體面的職位、晉升的機會,成了職業(yè)生涯里奮斗的全部意義,除了工作,仿佛其他一切消遣都是對生命的褻瀆。
從明白生存的意義開始,我們就在“有沒有用”里權衡著生命中每一件事情的價值。我們所遇到的一切人事物,都被人們固有的思維模式,習慣性地劃分為“有用”和“無用”兩個對立面。
學技能是有用的,玩游戲是沒用的;埋頭苦干是有用的,養(yǎng)馬種花是沒用的;奮斗不息是有用的,閑庭信步是沒用的。
只有立竿見影的功名利祿才是王道,如果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看到最有成效的結果”,如果不能把“最期待的目標在最合適的時間內完成”,如果沒有“馬上變廢為寶的能力”,那么,我們更沒有資格拿“無用”來消遣自己的人生。
我的一個朋友是一位老師,她的教學方式很是與眾不同。
她帶的班上曾經(jīng)有一個成績后進生,很多學科的老師都為之頭疼,唯有她不以為然。
孩子的家長尤為著急,經(jīng)常問她自己應該怎么引導孩子學習,平時需要給孩子看什么樣的書有助于提高學習成績。
她卻推薦家長引導孩子看一些與學習無關的書,比如游記、人物傳記、成功學等。
她還經(jīng)常鼓勵這個后進生去做一些與平時的學習無關的事情:比如游戲開發(fā)、運動、爬山、畫畫、看藝術展、看歌舞劇、看電影、聽音樂、做義工……
她也會鼓勵孩子照顧流浪狗、幫助那些需要關懷的人、與親人朋友和睦相處、在旅途中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甚至微小到給照顧自己的人一個溫暖的擁抱、坐公交的時候給老人讓個座……
看上去都是一些不會直接為學習成績帶來任何實際效益的事情,可是三個月后,這個后進生因為一篇真實感人的游記,登上了年度最感人校園作文的榜首;四個月后,孩子的數(shù)學成績有了突飛猛進的提高,那是因為在一次做義工時,一位極具數(shù)學天分卻沒有能力上學的貧困生的故事,深深觸動了他的心靈,于是便有了自省努力的成果;半年后,這個孩子的英語考試從倒數(shù)第一直接殺進前十強,那是因為看了許多英文歌劇后,英語水平自然累積而成的結果。
看著自己的教學成果,她驕傲地說:無用是韜光養(yǎng)晦的發(fā)酵,必會成全無心插柳的優(yōu)秀。
這個社會,似乎很推崇“有用則行之,無用則厭之”的生活方式。
實用主義,已成為長在我們靈魂里的花朵,仿佛只要深植于心,就一定能開花結果。仿佛只有趁著年華正好,才有更多奮不顧身的精力上路,才能用豐厚的物質財富,和卓越的工作能力,體現(xiàn)不負光陰不負己的魄力。而那些無用的事情,不過是生活的附屬品罷了,以后自有閑暇的時間。
可時光是最好的見證,走過少年讀書時、青年打拼時、中年養(yǎng)家時,剩下的時光,已是風華不再,縱有千種意趣在心中,卻已沒有余力再細品其中味。
很多時候,那些無用的事的確不能立刻卓效不凡,但它們能在韜光養(yǎng)晦的發(fā)酵里,慢慢醞釀成一股潛在的力量,蓄勢待發(fā)之際,必能讓我們在更了解自己的時候,找到更擅長的方式、更適合的人生。直到成全無心插柳的優(yōu)秀。
我的一個同學,從小學時代起就喜歡音樂。別人的課桌上擺滿了各種學習書籍,唯有她的課桌上空空如也,卻非常醒目地被她畫上了一組鋼琴鍵盤。無論課上課下,她總是對著那一排發(fā)不出任何樂音的鍵盤,自得其樂地彈奏著。起初,老師們很生氣,后來也就見怪不怪了。
這個大家眼里做著“無用之事”的怪人,在同學們都忙著備戰(zhàn)高考的時候,依然忙著把玩自己的“樂器”。
最后,老師直接告知家長,她如果繼續(xù)這樣下去,不但和大學無緣,還會自毀一生。于是,父母為了她的前程,把她身邊所有和音樂有關的東西都沒收了。
但是為音樂著魔的她,心中的狂熱已不是外力能阻止的了,高考的課程完全無法入心,耳畔心頭回響的永遠是此起彼伏的樂音。最后,成績慘淡的她只上了一個普通二本。
早在意料之中的老師放話了:對于一個不在“有用的事”上下功夫的人,對于一個只在“無用的事”上荒廢光陰的人,這輩子也就這樣了。
于是,她成了大家眼里那個永遠都不會有未來的人。
在大學里,沒有了約束的她自然也有了更多玩兒音樂的機會。天賦使然,她無師自通。起初她只是彈彈吉他,偶爾在同學們面前炫耀一下自己的音樂才能,這倒也吸引了不少學校的粉絲。
漸漸地,初有名氣的她在學校里結識了一些愛好音樂的朋友,他們經(jīng)常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探討音樂,時不時自彈自唱,來一場音樂會。后來,他們一起組了一個樂團,只要學校有活動的地方,就會有他們登臺演出的身影。
可是,在別人的眼里,不好好學習,沒有扎實的專業(yè)基礎,天天玩兒音樂,只有這些無用的“技能”,將來要是進了社會,注定是要被淘汰的。
有些人好奇地問她,天天這樣玩兒音樂,有錢賺嗎?她很清楚,賺錢并不是她的初衷,這都是出于興趣愛好,如果想要打造出有自己風格的樂隊,可能還得自掏腰包。
但是,她還是義無反顧地愛著音樂。那些不理解的眼光和聲音,她真的不在乎,就像對老師曾經(jīng)的鄙夷不予理會一樣,她依舊繼續(xù)著這些所謂的“無用”的事情。她知道,她只是希望在這件大家都認為“無用”的愛好里,找到生活的幸福感和方向感。
后來,為了讓更多的人認識她的音樂,她帶著自己的樂隊走出校園,以自娛自樂的形式在街頭巷尾彈唱。他們所到之處,美妙的音樂必會吸引很多路人駐足觀賞。很快,她的粉絲也慢慢多了起來,當然了,就算是這個時候,人們還是會質疑:做這些有什么用?能當飯吃嗎?
某次,樂隊的一場直播被一位唱片公司的老板看到,這位老板極其賞識她的音樂才能。于是直接找到她,希望她可以加入唱片公司,在正規(guī)的團隊包裝下出唱片。她喜出望外,多年的堅持終于有了撥云見日的一天。
她在進入唱片公司后出的第一張唱片,便收獲了很不錯的市場反響,唱片大賣。于是深諳她音樂前景的老板決定送她出國深造,不久后她遠赴美國,進入某知名音樂學院學習。三年后學成歸來,她搖身一變成了知名音樂人。
聽說了她的故事之后,很多人都說,天哪,這就是一個普通人逆襲的故事嗎,真的太厲害了。她跟我說,其實,她從來沒想過要逆襲,她只是勇敢地在別人不理解的目光中,做著那些別人看來“無用”的事。如今人們口中所謂的逆襲,都是由當初那些看似沒有前途的小事中累積來的。
正是這些“無用”里韜光養(yǎng)晦的發(fā)酵,才成全了她無心插柳的優(yōu)秀。
我看過梁文道寫的一段話:讀無用之書,做無用之事,花無用之時,都是為了在一切繁重的世事之外,保留一個超越自己的機會,后來,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變化,就是來自曾經(jīng)那些無用的時刻。
人活到最后,你會發(fā)現(xiàn),無用比有用更有生命的力量。所有的“無用”,都是為“有用”醞釀和累積更多的潛質。
正因這些無用之事,我們才從禁錮的心靈中,走向靈魂的自由,才有了更多思考和頓悟。也正因這些無用之事,我們才從生存的逼仄空間,走向人性的本真,我們的心靈,才變得更加從容曠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