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法律事實

(一)法律事實概述

民事法律事實,是指依法能夠引起民事法律關系產生、變更和消滅的客觀現象。

客觀現象是否能成為法律事實,取決于法律的規定。時間的經過、嚴重自然災害的發生、戰爭和封鎖禁運,人的出生、死亡、成年、失蹤、精神失常等,都能引起民事法律關系的發生、變更和消滅,因而屬于法律事實。

有時,一個獨立的法律事實就可以引起法律關系的產生、變更或消滅,如合同的訂立,引起合同法律關系的產生。

有時,法律關系的產生、變更或消滅,需要綜合的法律事實構成,如遺囑繼承法律關系,就需要立遺囑的行為和遺囑人死亡這兩個法律事實才能夠發生。

(二)法律事實的類型

1.法律事實的分類

如上圖所示,法律事實首先區分為事件和行為。

事件:與民事法律關系當事人意志無關的法律事實,如地震、死亡、戰爭等。

行為:與當事人的意志有關的法律事實,如訂立合同、創作等。行為,又可以分為法律行為、準法律行為與事實行為。

2.法律行為與事實行為、準法律行為的區分

(1)法律行為:是以意思表示為要素,依照意思表示內容發生法律效果的行為。如合同、婚姻、遺囑等行為。法律行為是表意行為。

(2)事實行為:是指行為人不具有設立、變更或消滅民事法律關系的意圖,但依照法律的規定能引起民事法律后果的行為。如創作行為、侵權行為等。事實行為是非表意行為。

(3)準法律行為:指的是行為人以法律規定的條件業已滿足為前提,將一定的內心意思表示于外,從而根據法律規定引起一定法律效果的行為。主要有意思通知行為、觀念(事實)通知行為和感情表示行為。

如要約拒絕的通知(意思通知的典型代表)一旦到達,立即產生要約失效的法定后果。

再如債權讓與的協議達成后,債權讓與的通知(觀念通知的典型代表),立即產生債務人應當向新的債權人履行的法定后果。

又如繼承人虐待遺棄被繼承人情節嚴重的喪失繼承權,若在被繼承人生前繼承人表示悔改,被繼承人表示寬恕的(典型的情感表示行為),直接產生繼承權恢復的法定后果。

特別提醒一

理解準法律行為,應注意兩方面內容。首先,準法律行為的發生,需要作出一定的表示,這方面像法律行為;其次,一旦表達出來,后果的產生不是依據當事人的意愿,而是直接基于法律規定而發生,這方面又像事實行為。因此,準法律行為是介于法律行為與事實行為之間的概念,分別具有兩者的部分特點。打個比方,如果說法律行為是個中國人,事實行為是個法國人,準法律行為就是一個中法混血兒。

特別提醒二

區分事實行為與法律行為的標準:

[例題]小Q、阿Q和老Q,年齡分別是6歲,16歲和66歲,分別進行下述行為,各自后果如何?[1]

A.購買價值5000元的項鏈一條

B.訂立遺囑一份

C.創作歌曲《恨死你了》一首

D.結婚

E.在垃圾桶里撿到舊T恤一件

F.用彈弓將行人阿寶的左眼打傷

G.發現鄰居家中失火,用自家的滅火器去滅火

H.在路上發現一只迷途的羔羊,抱回家中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蔡县| 娄底市| 潞西市| 左权县| 雷州市| 锦屏县| 昌都县| 伊吾县| 富蕴县| 富平县| 襄樊市| 罗源县| 当阳市| 金平| 新宁县| 霍林郭勒市| 郁南县| 济阳县| 东明县| 瑞昌市| 惠东县| 溆浦县| 南昌市| 阿克| 综艺| 桓仁| 潞西市| 嘉义市| 郑州市| 江永县| 平顺县| 新龙县| 崇州市| 米泉市| 南丹县| 西藏| 新津县| 合阳县| 蓬莱市| 中超| 福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