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2.冥頑不靈
- 李世民穿越高平陵事變
- 古今之盛軌
- 2487字
- 2024-05-19 22:00:00
桓范振作了一番精神,雙目發出振奮人心的火焰:
“大將軍,大事仍然可為!如今,上有天子在此,一切行事名正言順,下有屯駐洛陽城南的大將軍別營兵馬可用,臣亦帶有大司農印信,可調發各州郡糧草為我軍食。”
“大將軍可前往許都,那里乃是曹氏龍興之地,又為五都之一,忠義之士極多,距此不過一兩日路程,只要天子和大將軍到了許都,再以平叛之名討伐司馬懿,豈不遠勝于束手就擒!”
這番鞭辟入里之言,但凡有些膽識和智慧,都難以無動于衷的。
有那么幾個瞬間,桓范話中精義也確實擊中了曹爽的心門。
只可惜,也就只有那么一瞬而已。
“若如卿言,孤家屬皆在城中,必定慘遭屠戮了。”
曹爽想到此處,越發垂頭喪氣起來:
“況且你要孤與太傅打仗,那太傅用兵如神,黨羽又多,如孟達、公孫淵、孫權、諸葛恪這般強人都不是對手,何況他現在還接管了十萬中軍(禁軍)精銳和郭太后這面招牌,孤就算有雄兵百萬,又怎么可能打得過他呢?”
曹爽越想越畏懼,嚇得連連搖頭。
桓范見曹爽當斷不斷,不禁氣惱:
“若不從我言,公等門戶,更不可能保全了!”
“桓公的意思我知道了,讓我再想一想,我此刻腦子實在太亂……太亂了。”
曹爽還是擔心自己不是司馬懿的對手,陷入猶豫不決之中,不管桓范如何唾沫四濺,只是悶葫蘆一般。
桓范不愿放棄,知道曹爽的三弟曹羲愛讀史書,有些見識,于是又轉向他勸道:
“如今形勢很明顯了,太傅的目的昭然若揭,難道領軍將軍也看不明白嗎?像曹公這般地位的人,一旦受人所制,豈還能有生機?今公等身隨天子,號令四方,誰敢不應?匹夫尚有求生之志,諸位將軍為何要自投死地呢?”
(中軍主帥為中領軍,名重者稱領軍將軍。)
曹羲還是沉默不語,顯然也是拿不定主意。
桓范又看向曹訓與丁謐,兩人無不紛紛垂頭。
全場除了桓范一臉的失望與哀嘆,已快變得鴉雀無聲了。
“大司農所言,正合朕意!”
此聲如鳴金般猛然乍現,它鏗鏘有力,斬釘截鐵,不容置疑。
眾人不禁一怔。
待知道這聲音竟是從少年曹芳嘴里發出的,更是驚得咧嘴木立。
眾人遲疑之際,曹芳已是掀開帷簾,步下車駕。
他已是凝神聽了許久,這幫鼠輩,果然還是與史書記載無異,如此蠢笨,若靠他們,今日休矣。
他來到眾人中間,先是讓司馬懿使者下去等候,而后一臉正色道:
“司馬老賊為了奪權,長期裝病,不擇手段,且此人當年征討遼東,殺降數千人,如此虛偽,如此殘暴,絕非所謂長者,我等若是回去,豈不正是羊入虎口?而你們要朕與反賊屈服,是何居心?”
因為桓范畢竟是這個時期的人,對目下形勢細節肯定更了解,因此,曹芳決定聽從桓范之言先去許都,而不是冒險回奔洛陽。
他從前之所以經常冒險,很大的原因,還是在于對敵人和形勢的熟稔,以及有人幫他坐鎮穩固后方。
可此刻呢?情況相當模糊,后方更是笑談,他不可能傻到去冒這種險,以致成為別人手中的傀儡玩物。
曹爽一黨聞言,則是再次手足無措,這完全不像曹芳原來的風格啊,一個平日里不喜政事,耽于玩樂的庸君,怎么此刻如此英勇,如此決絕?更關鍵的是,他們要不要聽皇帝的?
桓范先是驚訝了一陣,待抬頭望見天子目光如炬,英氣畢現,與往日完全不同,不禁精神大振,熱血沸騰。
趕緊對著曹芳表態支持道:
“陛下所言,振聾發聵,臣感佩莫名,臣愿追隨陛下前往許都征討老賊!”
天子如此明智,他也不禁壯了膽氣,公開斥罵司馬懿為老賊了。
他想著就算斗不過司馬懿,能為明君做個忠臣得令名而死,也值得了。
曹芳滿眼贊許看著桓范:
“桓公不愧為我大魏忠臣,若我魏國多幾個像桓公這樣的,忠君報國,眾人一心,其利斷金,何愁司馬老賊不滅?”
說完猛然掃視著眾人,希望他們站出來表態,以利自己接下來的行事。
見此一幕,尚書陳泰開始悄悄轉變想法。
他認為,實誠地說,司馬懿趁曹爽兄弟謁陵之機政變,肯定不可能只是因為曹爽兄弟胡作非為。
因為司馬懿一貫謹慎嗜權,此次政變必是蓄謀已久,布局周密,野心難測,若是政變最后成了,江山是否還會姓曹,都說不定了。
陳泰越想越明白,眼下已是曹家與司馬家的生死之戰,而只要皇帝不愿屈服,有平亂之心,他們做大臣的,就沒辦法倒向司馬懿,除非他們敢于綁架皇帝向司馬懿買好,在青史留下亂臣賊子之名。
而對皇帝行大逆不道之舉,絕非他陳泰的作風。
他父親陳群曾是三朝老臣,得到幾代曹魏皇帝的賞識和重用,位極人臣,死后還配享曹操太廟。
老陳群死前曾拉著陳泰的手,一把鼻涕一把淚地告訴他,一定要繼續替父親忠于魏室,以報曹氏大恩。
因此,陳泰天然地心向魏室,忠于皇帝。
而且天子今日的作為與往日大不相同,儼然已有前朝漢宣帝勇斗權臣霍光之風,若按桓范說的來,司馬懿恐難以成事。
想清楚之后,雖然仍有些顧慮,陳泰還是果斷選擇了皇帝一方,
于是恭敬跪拜道:“微臣陳泰,也愿追隨陛下。”
曹芳回頭見此人棱角分明,雖至中年,但依然目光炯炯,狀貌威嚴,顯見得不是凡品,心中喜愛。
他連忙親自扶起陳泰,一臉贊許之情:
“快快起身,非常之時,卿不必多禮。”
他不知許多臣子的字,詢問對方又感覺顯得對人不夠重視,只得呼之以卿。
君示臣以禮,臣事君以忠,陳泰想到此,感激不已,已是心許皇帝。
曹芳也是熟讀史書的人,很快想起了這個人,知道他是很有本事的。
陳泰不但曾經屢敗蜀軍,后來還敢于得罪弒殺魏帝曹髦的權臣司馬昭,可見也是一個講究忠義的偉男子。
連續得到兩個有份量的大臣,曹芳感覺又多了不少底氣,一臉堅定地展示自己的決心:
“朕與反賊勢不兩立,就算死,也決不屈服,必與他們血戰到底!”
而候在遠處的許允與虞松兩人,雖聽不清楚曹芳他們具體說什么,但也大致猜到了。
他們心里又驚又亂,完全沒有料想過半路會出現這等幺蛾子。
在他們眼中,皇帝從來都是泥胎木偶不管政事的,這才讓曹爽趁機成了權臣。
可現在呢?兩耳不聞窗外事的少年皇帝竟要與太傅作對,到底是這個少年一時發瘋,還是玩兒的其他什么把戲?他們又該如何抉擇?
他們內心也知道司馬懿趁人之危搶班奪權確屬圖謀不軌,按理說,他們不應該再站在司馬懿一邊的。
但轉念想到曹芳不過黃口小兒,而司馬太傅卻是多謀善斷,經驗豐富,深不可測,終究還是決定坐到司馬懿的船上。
因為兵權還在曹爽手上,而他又猶豫不定十分危險,曹芳接下來不得不一邊計議著從曹爽手中收回兵權的辦法,一邊派人封鎖消息拖延時間以方便接下來的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