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創(chuàng)業(yè)難
- 都重生了,誰還不是學閥
- 我思故我菜
- 2063字
- 2024-06-15 20:08:59
周文鴻有些尷尬,說道:
“從帝都大學回去之后,我就與我家里人商量了一下。”
李易看著他沒有說話,而是等著周文鴻的下文。
說服父母讓他從頂級中學到一個小中學來,可不是一件什么簡單的事情。
哪怕他是周家第三子,未來大概率無緣繼承家業(yè),但是作為父母也不可能把自己兒女往火坑之中送。
只見周文鴻說道:
“我與我父母說了李神你的情況,他們讓背后的團隊分析之后得出,就算是耽擱兩個月時間也不影響.......。”
CMO國決在12月21日。
現(xiàn)在是10月26日,所以兩個月時間倒也耽擱得起。
主要是李易的事跡確實有些傳奇,加上周文鴻一心想去,所以也就同意了。
當然最主要的原因是,以周文鴻的實力,很可能考不上清北,就算是降分30分,也是難如登天。
去了CMO國決也大概率只能拿個銅牌。
甚至都沒機會參加強基。
所以死馬當作活馬醫(yī),贏了血賺,輸了也無關(guān)大雅,兩個月時間耽擱得起。
大致說了一下之后,李易安慰道:
“行,包進,先借我1.6萬。CMO國決之后還你。”
周文鴻:?。
不是,這就開口借錢了?
尼瑪,好歹說一下拿去干嘛啊。
對他來說1.6萬并不是什么大錢,每個月的零花錢都是五位數(shù),加上逢年過節(jié)長輩給的什么紅包,他比一些工作了十年的人都要有錢。
“呃,李神,能問句借錢去干嘛嗎?”
周文鴻弱弱問道。
李易說道:
“創(chuàng)業(yè),等會你就知道了。”
“對了你住學校還是?”
周文鴻說道:
“我家在巴郡縣有產(chǎn)業(yè),住自己家里。”
李易:...。
該死,真的該死,字里行間都是金錢的氣息。
這時候,教務處主任一臉笑臉的走了過來,對著周文鴻說著各種事情。
臉都要笑爛了。
說完之后,李易說道:
“這是我寫的教材,這兩個月你就看這本教材,主要看拓展練習。另外我還會寫一些題目,教你一些細節(jié)。
不說后面保你進國家隊,但是進個國家集訓隊還是沒有問題。”
畢竟,2013年CMO題目,李易現(xiàn)在都有印象。
當初他為了去教育機構(gòu)教奧數(shù),可是把歷年CMO與IMO真題都刷了一遍。
兩個月時間,也足夠李易把這位小少爺?shù)乃教嵘先ァ?
從省隊末尾成績,提升到國集,這難度,等于從年級最后一名,帶到年級前十名。
不僅需要時間,還需要水平。
最后實在不行,天賦有限,李易把13年CMO真題改編一下,給他做四五道題,這也能穩(wěn)進。
白天周文鴻去高三清北班上課,數(shù)學課與中午、晚自習都到辦公室,李易親自教導,與此同時,還有沈夢瑤。
他們的數(shù)學課都是李易親自教,一個教奧數(shù),一個教高中數(shù)學。
周文鴻很干脆的借了李易2萬塊錢,多的4000是李易留著用來改善生活的。
自己才14歲,妹妹李雙雙才10歲,都需要吃好一點,身體才能發(fā)育好。
這輩子,至少身高要長到一米八。
這個年齡剛好是發(fā)育的關(guān)鍵點。
反正借1.6萬與借2萬都沒啥區(qū)別。
有了錢,沈銓那邊辦事就很利索了。
錢到位,關(guān)系到位,一個教育局局長出面,一本教材的審核流程,比李易想的還要快。
竟然短短一個月就下來了。
看著手中的教材,李易此刻激動難耐。
印刷肯定不是黑白印刷,而是彩色印刷,成本還不得而知。
沈銓此刻帶著人到了這里,是出版社以及印刷廠的人。
出版社社長與印刷廠廠長。
“這位就是李易,天才數(shù)學少年,這位是出版社社長姜大舉與印刷廠廠長袁則川。”
“你好,姜社長。”
“你好,袁廠長。”
“你好,小天才。”*2。
簡單客套之后,出版社社長姜大舉說道:
“書這邊沒有什么問題,想要大量印刷,還得考慮成本與銷售渠道。”
這時候印刷廠廠長袁則川說道:
“彩色印刷成本是一頁五分錢,一本書的成本是52塊多點。”
李易聽到這里,皺著眉頭,這個價錢,比起五年高考三年模擬來說,都差不多了。
這還只是印刷成本。
至于書號與其余費用,還沒計算在里面。
“這僅僅只是印刷成本,銷售的書店也要賺錢,也賺錢,一本書至少要賺5塊,這本書想要大賣賺錢,有點難。”
“如果運往全國各地,還得考慮運輸成本,人工環(huán)節(jié)。”
出版社社長姜大舉補充說道。
李易越聽越心涼,各種成本已經(jīng)來到了60。
想要賺錢,估計得賣70一本。
70塊一本輔導教材,只能說除非很出名,不然很少有人會買。
二人實話實說,但是看向沈銓,又覺得可能沒那么難賣。
他一句話,整個巴郡縣的中學教材都得用這本。
一萬多高三學生,就算是李易這本書賺10塊,一年都有10萬。
不過最終定價還得看李易怎么個定法。
“最終定價還得看你自己,我們只是把一些成本后續(xù)需要可能考慮的成本都算了進去。”
二人與沈銓交好,看在沈銓的面子上,說得很清楚。
不然才不會理會李易。
大龍朝最不缺的就是天才,與他們并無任何直接利益關(guān)系。
一本輔導教材價錢太高,他們也不好盈利。
李易一邊想一邊思索定價如何。
定價如果太低了,未來漲價肯定會被詬病,如果一開始定高一點,后面即使是成本上去,也會有一個盈利的空間。
李易想了很多,以及后世吸取的經(jīng)驗,最后說道:
“定價119。”
后世一些名師編寫的教材,價錢只高不低。
反正價錢都那么高,不如定高點。
只要自己拿了高考狀元,肯定有全國各地媒體來采訪自己。
15歲的高考狀元,加上各種金牌,對于媒體來說也是一個大新聞。
李易只需要在此基礎(chǔ)上打打廣告,賣書就很容易了。
前面兩年肯定不好賣,只要后面口碑上去了,自己再多拿一點數(shù)學領(lǐng)域的獎,銷量肯定會直線上升。
未來8年,大夏國經(jīng)濟將會直線上升,隨著網(wǎng)絡化各種普及,不少人對于教育的投資也會加大。
肯定會有的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