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削遼餉,免賦稅,減地租
- 大明:正經人誰給崇禎當國師
- 深海魚郵
- 2023字
- 2024-06-11 15:10:32
要不湖廣,江南等地的遼餉先別停了?”
朱由檢琢磨了一番,遼餉每年計收五百萬兩,可實際收上來的只有三百五十萬兩,若無大的戰事勉強能支應遼東,若是留下湖廣,江南的遼餉每年也得有一百五十萬兩。
許存山搖頭:不可,天下農民苦遼餉久已,若是單收兩地恐有罵名。”
罵名就算了,關鍵遼餉征的是田稅,說白了還是從土地里扣錢。
湖廣,江南的農民雖說日子過的比江北各省好些,但也沒富裕到哪去,江南之富,富的是手工業發達的州府,郡縣,若是收的商稅,江南多收一些到也無妨,遼餉要減免還是都減的好。
朱由檢揉了揉額度,詢問道:“要不將周延儒叫來?”
“也好。”
他們二人如此研究屬于閉門造車了,還是找一個能弄明白賦稅之賬的明白人再說。
此時正值未時,內閣諸臣也都在皇城辦公,所以周延儒一刻鐘內便趕了過來,見西暖閣內只有皇上和國師頓時面色一喜。
如今他在內閣之中和來道宗抱團,才能在些許小事上和東林三閣老爭鋒,最近皇上私下召見他的次數,快追上內閣首輔韓爌了,頓時覺得離首輔之位又近些了。
聽聞最近韓爌最近對錢龍錫頗為提攜,恐怕有讓其接替首輔之位的打算,他已經暗中和錢謙益交好,當然那些動作都是皮毛,想要當首輔還得抱緊皇上的大腿。
“臣周延儒見過陛下,國師?!?
崇禎擺了下手,讓太監又拿上了一把椅子,而后將減遼餉還有三個受災之地減免賦稅之事說了一遍。
周延儒沉吟半天,才開口道:“去年八月,遼東缺餉,群臣曾奏請開內帑,臣當時說過此例不可開,陛下可還曾記得?”
朱由檢點頭:“自是記得,你繼續說?!?
“若是削減遼餉,改由天啟年間的從內帑撥發,只怕開了此例便停不下來?!?
許存山有些懂了,大明的窟窿永遠也堵不上!就算今年有錢補上了赤子,明年官員們又會搞出新的窟窿,這事連后世的美帝也只能靠不斷印錢來解決,別說此時連鑄幣權都沒有的大明了。
見皇上和國師陷入沉思,周延儒沉聲道:“要我說,只需換個說法,便能堵住朝堂問內廷張嘴?!?
“將遼餉削減,改為陛下看民間疾苦從內庫撥錢墊付遼餉,如此天下百姓即能記著陛下的恩情,也能堵住外廷之口?!?
許存山聽明白了,說白了還是內帑將錢撥給兵部,只是這錢補的是遼餉,也只限于遼餉。
“這主意好,接著說減免三地賦稅的事。“
其實撥錢給遼東這事,朱由檢是傾向于上次金州之戰一般,由內帑直接派人采購找行商運至遼東,和經兵部相比,用在實處的銀子至少能高出三成,但上次私下調兵之事已引得滿朝文武的反對,好在他后來數次和韓爌商議才壓了下來,此事才算過去。
“減免三地賦稅,便要從稅制談起........”
經過周延儒的解釋,原來這大明朝和后世一樣,也采用的是分稅制度,畢竟此時的稅收一大半都是糧食,布匹,絲綢,錦緞等實物稅收,銀子只占三成,若是來回運輸中間損耗實在太大。
中央稅收便是田賦,丁賦,商稅三種,說白了就是糧食,人頭稅,工商稅,其中的工商稅多是按交易征收的牙稅,此時想要減免賦稅最多也就是減免田賦和丁賦。
而地方則采用里甲制度收稅,以里為單位,將百姓編為里甲,輪流承擔賦稅和徭役,再加上地方官府征收的附加稅,如契稅、漁課等,也可統稱為苛捐雜稅。
說白了便是朝廷將容易統計的稅收拿走,地方官府做事只能靠征發免費的徭役和苛捐雜稅,甚至得百姓自帶口糧。
想要減稅,只能減中央稅收,否則地方官府停擺問題更大,而河南,陜西都是土地兼并的大省,每年上繳中央的稅銀到如今更是只有二百萬兩。
“臣以為想要兩省的百姓活命,地主們減三成租子,比朝廷減免賦稅要有用?!?
朱由檢點頭:“減租的事過后再商議,眼下這二百萬兩的窟窿戶部還能抗住?”
周延儒連忙跪地道:“陛下,臣不是財神爺,最多也就是拆東墻補西墻,眼下京中官員俸祿已停發三個月,還得夏糧入京能續上,工部的宮殿營造也都停了.........”
許存山想了想道:“三地今年減稅的事,祭祀大典停了后,由你在內閣提起,倒時陛下自有主意。“。
朱由檢立馬會意,國師指的是抄家范永斗和王登庫的事,先是夸了周延儒幾句,接著便將其送走和許存山繼續研究。
“國師,按上次的大明摸底報告,這河南和陜西有二成的田產都在各大藩王手中,若是他們肯帶頭減租,這事便成了一半?!?
此時由于福王和彭城伯的努力,加上京城股票交易所的三支股票漲勢不錯,18家上市商社的原始股已經成了香餑餑,完全可以將此事和減租之事聯系在一起,大不了多給陜西,河南幾個藩王點股份,反正最后坑誰不是坑。
“陛下圣明?!?
許存山覺得此事可行,雖然他現在已經把住燦燦睡了,福王嚴格來說算是他老丈人,可有句話怎么說來著,德不配位,必有災禍,老丈人銀子太多不是啥好事,現在散財總比將來被李自成燉湯強。
不過他心里卻覺得減租這事不靠譜,往往災荒之年,這些地主士紳老爺們的盤剝更狠,將百姓逼的賣田賣地,賣兒賣女才更能達到土地兼并,隱藏佃戶的目的。
深吸一口氣,許存山更加堅定了之前和朱由檢定下的再造大明之策,積弊三百年的大明,就算朱元璋拿個碗回來也救不了。
削減遼餉,減免賦稅,說服藩王帶頭減租,眼下只能做到這些了。
想要解決大明的熵增問題,只能等將來打開了水路,再民去遼東,東番,東南亞來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