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三章:遍地黃金
姚培芳聽得樂不可支。
當她知道劉明旺把三臺電腦神不知鬼不覺地換過來,而且還坑了壞人一萬多塊錢后,開心地鼓掌:“好,就該這樣!”
沒有人剛進生意場是不會受騙的,姚培芳開明星學校,也被人狠狠坑過一筆——比如說有個人號稱自己認識謝晉,可以讓謝晉來為她的明星學校剪彩,只需要區區兩萬塊。
姚培芳趕緊交了那筆錢,然后那個人就沒有消息了。
聽到劉明旺小小年紀,反倒坑了奸商一把,頓時姚培芳也有種報了仇的快感。
這時姚培芳忽然想到什么,站起身來,拍著電腦說道:“哈哈,那現在這三臺電腦落在我手上了,你要想拿走,也得適當地表示表示……”
“沒錢表示了,但是有個提議。”劉明旺道。
“什么提議?”
劉明旺恬不知恥地指著鄭學同說道:“芳姐,你把他給我吧。”
姚培芳瞪大眼睛道:“你說什么?你是來搶男人的?”
“合作,合作。”劉明旺道,“芳姐,你的這個廣告部除了每年為你的學校做宣傳以外,它的自我盈利水平如何?”
姚培芳道:“幾乎賺不到錢。”
“所以不如把你的廣告業務外包給我,我要成立一家廣告公司。不收取你任何廣告費……但是這些人我全要。”劉明旺說道。
“你要開廣告公司嗎?”
劉明旺點了點頭,“廣告加公關,以后業務會變多,總是需要這么一個大部門的。”
劉明旺覺得這個建議對姚培芳是有利的,但是需要時間讓人家考慮,沒想到姚培芳直接點頭道:“好,那就這樣辦吧。”
然后,姚培芳小聲道:“其實說實話,一個多月前我就考慮把廣告外包出去了,可是小鄭這些人卻一時不知道還怎么處置……”
剛打瞌睡就有人遞枕頭。劉明旺點了點頭:早知道不免廣告費了。
廣告公司的辦公地點很快也有了著落,在天河區的五山路附近租了一個寫字樓房間,距離華南理工不到兩公里,張志東他們隨時可以過來,不遠處就是有名的五山科技街。
雖然沒有華強北和中關村那么有名,但這里也算是中國最早的科技創新的搖籃之地。
89年以臨建形式建成,95年拆除,在原址建成了廣州科貿中心。鼎盛時期,電腦的流通量甚至超過中關村。
科技街上除了售賣各類電子產品及配件,五山路附近還有大量的文印店和廣告公司,科技街就在華南師范大學的后門,理工也在三公里之內,依托著龐大的高校資源,這里的文印產業也相當發達。
也就是說這里有大量的客戶資源。
但有利也有弊,弊端就是他們的平面廣告創意系統極容易復制,一旦生意表現良好,極容易引起同行程序員們的注意,到那時可能會加劇同行業的競爭。
不過算計下來,終究是利大于弊的。
剛一來到這里,劉明旺就開始四處閑逛,找后世的大佬。
雖然五山科技街沒有中關村那樣給力,有蛟龍云集的氣象,但是這附近還是有不少的潛力股的。
走著走著,看到一處檔口,上面門牌寫著“希望電腦”。
檔口內,老板和老板妻子正忙碌著。
劉明旺在腦海里搜索,想了起來,主要是看老板娘想起來的。
希望電腦廣州分公司,后來的佳都集團的前身,是家科技型企業,主要業務之一就是IT電子分銷。
現在他們的主要業務是售賣CAD軟件,和其它PC產品。
可以合作。
想到這兒,劉明旺就走了進去。
十五分鐘后,劉明旺喝了一杯茶,走了出來,他談好了代理分成,讓這家公司也幫忙售賣自己的產品,一旦售出,銷售額的四成都歸他們。
然后,劉明旺又走進另一家賣電子產品的檔口,每一家都發了五本宣傳冊。
不僅如此,他還跑到了附近文印店扎堆的地方,和附近的餐館小老板談好了價格,次日,一個個小型立牌就放在了他們的餐桌上。
劉明旺將寫字樓辦公室一分為二,分別掛了兩塊牌子,一塊是“華辰計算機有限公司”,另一塊是“薪火文化傳媒”。
他將所有計算機設備都搬到了這里,還專門去購置了一些二手辦公桌椅。
在春夏之交的時節,一身汗地把桌椅往樓上搬。
張義明和鄭學同也跟著來干活兒了,兩個人臉憋成豬肝色,抬著一張一百斤重的辦公桌,小腿打著擺子地上了二樓。
“歇……歇一下……”張義明順著墻根滑著坐在地上,掏出手帕給自己擦汗。
鄭學同也累得心跳加速,結果一扭頭,看見劉明旺一個人搬著一張辦公桌臉不紅氣不喘地把桌子抬了上來。
張義明說道:“他打功夫的……我們不能和他比啦。小鄭,你也坐下來歇腳,他龍馬精神,氣力大,累不死的,讓他干啦。”
鄭學同也坐了下來,“好吧,既然你都這么說了……我就歇一會兒。”
劉明旺倒是沒什么感覺,反正在這里不干,去陳懷英那里也要練筋骨受煎熬,都是一樣的。
腦子想著接下來要做的事,倒也不覺太累。
附近的書店和文印店很多,劉明旺這段時間逛得多了,又有了新想法。
說起中國90年代的生意人,都有一個通病,那就是不專注。今天做這個明天就做那個,喜歡搞多元化經營,而劉明旺這個穿越客也染上了這個毛病。
但是說實話,這個不專注,也是有原因的。那就是這個年代的錢實在是太好掙了,路線確定后,政府發展經濟的目標明確,而且對一些灰色地帶的賺錢手段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民間的賺錢熱情空前高漲,加之商品市場的需求空前強烈。
所以此時的商人會有一種直觀感受:遍地都是黃金,這撿一塊兒,那撿一塊兒。撿不過來,根本撿不過來。
現在的很多企業都搞這種多元化經營的模式,比如說萬科、比如說首鋼,當時都賺錢賺懵逼了,什么行業都做,做什么也都能賺錢。
這并不是少數公司的做法,相反,與后世的那種深耕一個行業不同,這種多元化經營的思路反而是這時候的主流。特區內九成以上的公司,現在都是多元化經營。
因為現在的中國商界視日韓為師,打造三菱和大宇這樣的財團式企業、無所不包的綜合商社是這時候很多中國企業家的夢想。
比如說首鋼的周冠五,曾提出“非鋼化及財團式道路”,不僅經營鋼鐵行業,甚至還把商業觸角拓展至服裝、自行車、食品、家具、房地產、機器、計算機等多個領域,公司甚至還擁有銀行和船隊,在國外也有公司和礦產。
而后來的房地產企業萬科,在前幾年也是什么都做,王石本人也是倒騰玉米起家,在93的一次籌劃會上,香港渣打銀行的一個基金經理忍不住問王石:“王總,你們萬科究竟是做什么的?”
后來,經歷了君安事件,王石才提出公司收益的七成必須來源房地產的戰略準則。
應該也就是今年的事……
劉明旺當然知道多元化經營的壞處,精力和資金分散,根本不可能與那些專注某一個行業的企業競爭。哪怕你重生一百回都打不贏。
所以劉明旺給自己定了目標,未來幾年,只涉足兩個領域,一個是文化,一個是科技。其它的產業,例如視頻、醫藥、房地產,都只投資,不經營。
但是現如今中國的科技產業畢竟方興未艾,產業集群還在襁褓階段。而發展專利、突破技術壁壘這種事情,是需要燒錢的……
先賺錢,賺到錢以后再專注。
而文化產業,則是相對比較容易逆襲的,因為對于技術的要求相對較低,最重要的是和來自西方的產品不容易發生正面競爭。
劣勢是此時此刻無處不在的盜版。
但是后發國家在剛剛起步時,盜版、抄襲現象是不可能禁絕的,只能硬著頭皮上。
而且即使有盜版,也有著巨量的收益,此時是各個行業的黃金時期,絕不能錯失良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