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當音樂遇見詩的浪漫
- 文娛1983:天后岳母守國門
- 好大一顆杮子啊
- 2245字
- 2024-05-18 00:08:00
“剛才你說翰民寫的文章呢,拿來我來看看。”楊姨想起了這件事,問道。
“在這。”趙錦年把4萬字的“希望”給了楊姨,自己拿起那沓10萬字的“虛無”。
“希望這本也能保持質量吧。”趙錦年想著,戴好眼鏡,找了個舒服的位置,慢慢翻閱起來。
沒多久,房間里一片寂靜,只剩下偶爾翻動稿紙的聲音,兩人都陷入了林翰筆下的文字世界里,連趙慧賢什么時候回來的都不知道。
隨著楊姨手中的稿紙越來越少,翻到最后一頁,她的眼角開始濕潤,淚珠順著臉頰緩緩滑落。
文章里面描寫的那種母愛的偉大、堅韌與毅力,讓她充滿了感動與溫暖。
她想到了趙錦年,她一人拖著年幼的趙慧賢,所經歷的那些遭遇和絕望,與書中的主角又何其相似。
但是,正如書中最后說的那樣,生活雖然充滿了艱辛與不易,但只要有愛、有家、有希望,一切都能變得美好起來。
“翰民這孩子,似乎總能用簡單樸實的文字,來觸動讀者心底的柔軟。”
看到趙錦年還沉浸在閱讀中無法自拔,她也像往常一樣,沒有打擾他,輕手輕腳地去洗漱,然后上床睡覺。
睡到半夜,楊姨忽然醒了過來,看看床頭的時鐘,已經到了凌晨三點,而趙錦年,似乎還在書房里。
楊姨披上件睡衣,走到書房,趙錦年果然還是沉迷在稿子之中。
“老趙,該睡了。”楊姨輕聲道。
趙錦年這才清醒過來,拿掉眼鏡,揉揉發紅了的眼睛,長長嘆了一口氣,道:“翰民這本書,很不簡單啊,我看遲早要拿獎。”
“你是說這次文化交流啊,那肯定了,我剛剛看的那本,就應該獲獎了。”楊姨說。
趙錦年搖搖頭:“不是,我說的是文學上的重量級獎項。”
“總不能拿茅盾文學獎吧?”楊姨一臉吃驚。
“不”趙錦年還是搖了搖頭,“我說的是影響的范圍還要再大一些。”
“啊……”楊姨瞬間沒了睡意,睜圓了雙眼。
-----------------
早上跑步,依舊碰到了充滿元氣和活力的小師妹。
“師兄早。”葉凱雯最近心情比較美好,她在課堂上唱的那首《如果你要寫風就別只寫風》,已經開始在校園內傳唱。
這是要走紅了啊,現在人們只要一唱到這首歌,就會提到原唱是她葉凱雯,系里教授對她的態度大為改變,昨天系主任在路上碰到她還停了下來,跟她聊了幾句,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發展。
這一切,全賴師兄給的一首歌帶來的。
別人不知道師兄的才華,但她可清楚得很,外面傳得沸沸揚揚,鄧莉筠的那首《漫步人生路》,就是師兄隨隨便便寫出來,交給她扒的譜。
由此推斷,師兄還創作了《四季歌》,以及灣灣即將要上映的電影里的原聲音樂。
這些作品都成了過江龍,在明珠和灣灣那邊翻江倒海呢。
師兄真是太厲害了!這大腿一定要抱緊了。
可惜就是有女朋友了,要不然……
葉凱雯想著想著就有點歪了。
林翰民原本請了五天假,結果手速超猛,四天就擼出了14萬字。
既然已經完成了作業,就無需在宿舍賴著了,于是去找趙錦年銷了假,提前一天上班,應該上課的上課,該摸魚的時候……
就繼續寫《射雕英雄傳》,這可是個會下蛋的金雞,千字三百,全書共120萬字,總共就有36萬港幣,換成人民幣也有8萬。
這還只是《明珠文娛》報社給的連載稿酬,按冊出版及影視改編還沒算呢,那些才是大頭。
林翰民用的是橫線稿紙,兩面都寫滿剛好1000字左右。
于是,一上午,坐在旁邊的簡文竹都聽到他在念一個數字:300、300、300……
每寫滿一張稿紙,就是300港幣,這直觀可見的稿酬,讓林翰民心里鉚足了勁,開足了馬力去寫,到中午放學時,剛好把第十三回寫完。
正想到食堂吃飯,楊姨電話搖了過來,“翰民呀,楊姨學校這邊有點急事,要不,你有空就過來參詳一下?”
丈母娘親自搖人,這事兒必須得幫,孝不容辭!
林翰民簡單刨了幾口飯,開著小摩托,往音樂學院趕去。
-----------------
上午十點多的時候,羊城市有關領導及作協主席,鐘山大學校長等等,一幫領導在大門口列隊迎接巴老等人的到來。
巴老今年已經79歲,又是舟車勞頓,看神態是有點疲倦,來到鐘大后,卻還是第一時間提出先到永芳堂、陳寅恪故居、鐘樓等地瞻仰前輩先烈的風采。
然后在學校食堂午餐,回到鐘大給他安排的宿舍時,已經是中午十二點多接近一點了。
先躺一會,休息一下吧,畢竟下午還要參與篩選稿子,得養好精神,免得錯過好作品。
巴老休息時,有先看一會書報的習慣,看到擺在床頭的幾份書報,巴老微笑了一下,鐘大的服務工作還真是細致。
隨手拿起一張,是昨天的羊城晚報,內容還是很豐富的,一份報紙該有的都有了。
感興趣的地方,他的目光就停下來細看,不感興趣的,就一目十行,不用五分鐘,就看完了一張報紙。
接著,巴老拿起了一份《嶺南周末》,這會兒巴老就看得仔細多了,翻到散文詩歌那一版時,好家伙,這么大的標題,是怕我老人家看不到嗎?
巴老自己跟自己開了個玩笑,我看看這么大的標題,寫的什么內容。
標題是:當音樂遇見詩--如果你要寫風就別只寫風
內容說的是鐘大一名講師在上課時,別開生面,把作文寫成了詩,又把詩譜成了歌,引起全班同學合唱,寓教于樂,課堂效果非常好。
配圖是一位年輕的男教師站在講臺上,身后的黑板上寫著一首詩,或者說是歌詞。
編者非常體貼地把圖片中黑板上的詩全文摘錄了出來。
巴老看到標題時淡淡一笑,這些標題黨,他見多了。
特別是明珠那邊,標題黨非常猖狂,羊城這邊離明珠近,沒想到也染上了這種不良風氣。
待看到歌詞內容后,巴老的面色一凜,目光放慢了下來,一個個字的開始琢磨。
這首詩,全篇都是隱喻和象征手法,看似簡單,實則不容易。
它需要作者擁有一種超越表面、挖掘深層的創作理念,從而引發讀者的共鳴和思考。
意外之喜啊,巴老很開心,沒想到能意外收獲一首好詩。
這時有人敲門,傳來篤篤篤的聲音,
巴老皺皺誰這時候來敲門。
打開房門一看,是跟隊來的閩南文聯的女作家蘇婷。
蘇婷手上拿著一本《花城》,對巴老道:“巴主席,不得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