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覲見之前
- 我,大漢使臣,請萬邦赴死
- 漢武帝的大火箭
- 2345字
- 2024-06-15 00:01:00
甘泉宮在長安之北三百里的涇水河畔,依甘泉山而建,氣勢恢宏。
安國少季一行人,從隴西進入關中,直奔甘泉宮而去。
安國少季從未忘記自己的任務是就義。
這次去甘泉宮述職面圣就是個機會。
既然如今年輕的劉徹心高氣傲,那自己一定要讓漢武大弟領略一把,什么叫做立正挨打。
畢竟隴西發生的事情,足夠安國少季站在大義的立場上,痛罵漢武大弟一頓了。
只是還未到甘泉宮,就不斷見到精銳騎兵在甘泉山與中山之間的谷地逡巡。
等靠近甘泉宮,就見一大片軍營,依著甘泉山排布下來。
目測人數不下萬人。
“如今的中尉當真是個謹慎之人,天子只是來甘泉宮避暑。就調集了上萬軍隊守護。”安國少季瞇了瞇眼,不由自主的開始尋找眼前這支軍隊扎營的破綻和疏漏之處。
韓安國奇怪的看了安國少季一眼,不知道安國少季在嘲諷什么,“這些軍隊,是為你準備的。”
“我?”
這把輪到安國少季不懂了。
“等宣布完封賞,你就知道了。”
“呵”安國少季最討厭別人當謎語人,開口囑咐道:“韓將軍,我給你的藥方,一定要等我阿爺給你的藥方藥效過去了再吃。你千萬不能覺得苔葉夫人用的不爽,就擅自吃藥。”
“兩份壯陽藥一起吃,我都不知道后果。”
安國少季見韓安國這幾日氣色不好,想來是和苔葉夫人學《素女》學多了。
韓安國被安國少季嘲諷過幾次,已經習慣了。根本不搭理安國少季,只是帶著安國少季在宮城中繞來繞去。
輪回九世,安國少季見識過各個朝代的宮殿,除卻沒有建成的阿房宮,漢家宮闕永遠是難以超越的。
無他,一個字,大。
難以想象的大。
未央宮前殿就超過了一百米高,宮殿的夯土地基就達到了八萬平。其中宮殿面積超過四千平,是明清太和宮的兩倍大小。
而作為大漢舉辦朝會,百官議政的宣室殿,更是恢宏無比,面積超過八千七百平,是太和宮的四倍大小。
甘泉宮雖然不如未央宮宏大,但作為長安以北最重要的一座兵城和行宮,不管是占地面積還是建筑面積,都超過了大唐之后任意一所宮殿。
安國少季不斷目測巍峨高聳的甘泉宮。
雖然是土木建筑,但甘泉宮至少一百米高
僅僅是供給安國少季換衣梳洗的偏殿,排柱直徑就有十米,高八十多米,需要三十人合抱。
這種巨木,在大唐可是用來作為明堂柱基的。
然而在大漢的排不上號的甘泉宮中,只能作為排柱使用。
“少季,等會陛下和太皇太后問起隴西的戰事,和儒生招撫的事情,一定要字斟句酌,萬萬不可讓太皇太后和陛下感到冒犯。”
韓安國不是第一次朝見天子和太皇太后了,對于各項禮儀規章輕車熟路。
只是安國少季讓他很不放心。
這一路走來,安國少季總是難掩興奮。
這讓韓安國生出了擔憂。
因為李當戶告訴韓安國,安國少季原本只有出使戎人時,遇到危險,尤其是生死危機時,才會變的興奮。
他們這一行只是朝見天子,不可能有危險的。
想到安國少季仗義執行,為了為邊軍,為漢民報仇,出生入死的壯舉。韓安國很怕安國少季在天子面前失儀,說些不該說的話。
安國少季對韓安國的囑托,只是隨口應承。隨后降低了馬速,與身后的史寅私聊。
“史寅,我讓新鄉亭準備的器物,都保管好了嗎?”
“公子放心,新鄉亭雖然只剩二百多人,但有鐵匠,有木匠。馬蹄鐵已經打造好,安在一部分兄弟的坐騎上了。高橋馬鞍和馬蹬,還有您準備的那些圖樣帛書,也都用木盒鎖好,由可靠的兄弟護送,絕不會泄露。”
安國少季點了點頭。
盡管這一趟來,是就義的。但安國少季為漢匈大戰該準備的裝備,卻是一樣未漏。
馬蹄鐵,馬鐙,高橋馬鞍。俗稱騎兵三寶。
尤其是馬鐙和高橋馬鞍,直接改變了騎兵作戰的形式。
讓騎馬與砍殺這項專業技能,不再是頂尖騎手的專屬,能夠在騎兵中推廣。
同時馬鐙和高橋馬鞍,也是大量組建沖擊騎兵的基礎。
但這些裝備,只靠安國少季,只靠大漢民間那點工業能力,很難在短時間內普及大漢軍隊。
只有借助大漢朝廷手中的少府,才能最短時間內,將安國少季組建沖擊騎兵隊伍的想法變成現實。
畢竟作為皇家手中最重要的力量,大漢唯一的軍工央企,少府掌握了大漢九成九以上的工業能力。
紡織,冶鐵,制甲.....只要和制造有關的,少府基本都有相應的工匠。
“還記得我的囑托嗎?”
“記得,無論發生什么事,沒有公子的允許,這些物件決不能展示給任何人看。”
安國少季點了點頭。
他對史寅很放心,不僅僅因為史寅對他忠心耿耿,更是因為史寅沒讀過幾年書。
高橋馬鞍,馬鐙,沒有用過的人,參透不出其中奧妙。
還有安國少季設計出的八牛弩的圖紙,對史寅更是猶如天書。
這次前來甘泉宮就義,唯一的破綻就是帶來的裝備樣品。
不過交到史寅手上,安國少季很放心。
.................
甘泉宮中殿,這里是太皇太后居住的地方。
大漢以孝治國,再加上東西二宮共治天下的特殊政體,剛剛登基的劉徹的權力很大程度上是來源于太皇太后竇漪房的支持上。
因此劉徹對皇祖母竇漪房非常尊重。
不談祖孫親情,就沖著太皇太后對自己的支持,劉徹也要時刻保持對東宮的恭敬。
“彘兒,你如今貴為天子,是天下至尊之人。有自己的決斷雖好,但也多聽聽旁人的建議。對于朝堂之事,多看,多聽,多觀察,不要貿然下定結論。”
竇漪房瞎了眼,只能見到些許光亮,但只要見到孫子那英武的輪廓出現在視線中,就莫名歡喜。
只是這種祖孫情很快就被太皇太后和皇帝的身份壓制。
作為大漢東西二宮,竇漪房很多時候是不可以和劉徹講親情的,尤其是竇漪房也不知道自己能活多久的情況下,兩人見面也是以討論朝堂政略為主。
竇漪房想在自己活著的時候,將將自己的經驗與智慧教給劉徹,讓劉徹快速成熟起來。
所以她在知道夏寬作惡后,也沒有第一時間將夏寬抓回來治罪。
而然,年輕的劉徹卻是對朝堂有一套自己的看法,開口道。
“皇祖母,是不是又有朝臣在你耳邊聒噪什么了。”
“孫兒最近啟用了些儒生,讓他們變更朝堂制度,必然會引來那些迂腐守舊之輩的不滿。”
“但是,儒門學術對我漢家有益無害。他們尊尊王,重君臣之道。力求變革氣象,那些占據囊蟲占據高位,卻不思進取。”
“這些尸位素餐之北,和這些為國為民的高德大儒比起來,相去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