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敏感孩子的內心世界
- (法)克莉司德·布提可南
- 3443字
- 2024-05-11 17:27:05
引言
寫這本書之前我猶豫了很久,因為我好像在《多向思考者》和《更好地思考》[1]里已經講得夠多了,這兩本書足以讓讀者們知曉關于大腦多向思考者的一切了。《多向思考者》一書的內容相當簡單實在,哪怕年紀稍小的讀者看起來也不費勁。關于這一點,我并不是在胡說八道。這本書的一些讀者只有13歲,但他們可以輕松讀懂我寫的東西,書中的內容也的確幫助他們認識了自己。至于年紀更小的孩子,我建議家長以《多向思考者》的內容為參照,親口向孩子解釋他為什么與眾不同。實踐了此法的父母都說收效甚佳。
但是,來信的讀者、講座的聽眾以及前來咨詢的人還是堅持讓我再寫一本。很多人對我說(或者寫道):“我在您的書里看到了我自己,它讓我獲益匪淺。但與此同時,我也在書中看到了我家孩子的影子,這讓我很是憂心。因為異于常人,我小時候吃了很多苦頭,我不希望我的孩子也有同樣的遭遇,請您幫幫我們吧!”于是我開始意識到,我之前寫的書尚不足以徹底解決多向思考者的教育難題。
那時,我成功地幫助了很多家長和孩子。我覺得有必要和我的讀者們分享這些經驗。我們確實需要談談孩子生活中的一些特定話題,比如學校、社會化、過度敏感、聽不懂指令……
接著,我又收到了讀者洛伊克的一封郵件,它深深地打動了我:
(……)《多向思考者》整本書只談到了我的問題。可我擔心的恰恰并不是我自己,而是我14歲的兒子,他正在經歷我所經歷過的一切。我太清楚這有多痛苦了,可我不知道該怎么幫助他。原因很簡單——我自己小時候從來沒有得到過幫助。于是我給他念了一段您書里的話(可能我不應該這么做):
盡管父母深愛著身為多向思考者的孩子,但他們的耐心會逐步耗盡。慢慢地,父母的看法會變得越來越負面:這孩子“真是太……”了。如果孩子太敏感、太情緒化,家長就認為孩子必然是被保護過度了;如果孩子神經脆弱,過于感性和黏人,大人們就說他只會躲在媽媽身后;如果孩子提出太多的問題,家長則批評他太傲慢、走極端、老和大人唱反調。孩子進入幼兒園后,社會外界的評價和孩子家人的評價將形成合力。孩子坐不住,注意力渙散,也聽不懂指令,同學們就會討厭他、嘲笑他和他那些奇怪的想法。在如此惡劣的條件下,孩子又如何培養起自尊心呢?然后他又會被批評說自尊心低下。這就是一個死循環。
聽到這段話,我兒子的眼淚止不住地往下掉。和我提到他同學時,他這樣說道:“為什么這些笨蛋能交到朋友,而我卻不能?”
兒子的疑問讓我基本確信了他是一個多向思考者。聽到他這么說,我的心都揪了起來,因為我陷入了類似的童年回憶。小時候,痛苦中的我也曾說過同樣的話。我兒子和他母親關系不好(用您的話講,她是一個“常規思維者”,我們已經離婚了),她批評他學習成績忽上忽下,我兒子受不了這一點。然而糟糕的是,我發覺我的教育方式和前妻很像,雖然我感覺自己和她這么做的原因并不一樣。昨天讀完您的書我才明白,我之所以也會批評孩子成績不好,是因為我這輩子就是被別人批評過來的,除此之外,我想不出該做什么。
這幾年來,更準確地說,自從兒子升入中學以來,我和他在情感上疏遠了不少。我不再給予兒子擁抱。我覺得抱他是件很恐怖的事,因為兒子在向我索取著什么。現在我知道了,我其實是怕兒子。我害怕通過他去重新體驗那種我無比熟悉的痛苦。僅僅是想到這點,我就直犯惡心。我是一個不稱職的父親,我什么也不是,但盡管如此,兒子仍然對我說他愛我,說我是個很棒的父親。我覺得自己配不上他的贊美,也不知道怎樣和我的好小伙子相處。這種無力感傷透了我的心,畢竟在平日里,不論遇到什么難題,我幾乎都能找到解決方案。可是為什么現在我明知道兒子心里想的是什么,卻無法提供他所需要的安慰呢?在看完這本書后,我想要和您聊聊我在自己內心最深邃的空洞中所感知到的東西。可我講不出來,因為我越是搜索枯腸,越是找不出合適的詞匯。我知道您可能無法一一回應所有來信和求助(其實您已經靠這本書幫到了大家),我也僅是蕓蕓眾生中的一人而已,但我還是想冒昧地發出請求,希望您推薦一位可以教我與孩子正確相處的良師。
我給洛伊克寫了回信。然后,他的第二封來信說服了我再度提筆撰書:
親愛的克莉司德:
您的回復讓我感到萬分欣喜。我一開始是在手機上看到收到郵件提示的。發現您的名字出現在我的郵件列表里時,我的內心立即充滿了難言的喜悅。
您愿意花時間思考我的話,這真的讓我大受安慰。之前,我一直在迫切地等待著回信,但我心里也會犯嘀咕“要是她只是簡單地寫了幾個字說感謝我來信,別的什么也沒講,那怎么辦?她有耐心把我的信讀完嗎?”之類的。而現在,我萬萬沒想到自己會有這樣的殊榮,您竟然會請求在下一部作品中引用我信件的內容!謝謝您!我終于感覺自己是個有用的人了,因為我在追求自身幸福的過程中也幫助了您去造福他人。所以,是的,我同意您摘錄我們的通信內容。關于您的下一本著作,我想問:它是關于擁有常規思維的家長如何教育多向思考孩子的嗎?它是否會涉及父母是多向思考者的情況呢?或者父母中一位是,而另一位不是?像我兒子這種情況,兩位家長并不都是多向思考者,那么還要考慮到父母離婚的問題。身為多向思考者的一方家長,如果他/她沒有了監護權,那他/她該如何與另一位家長共同處理教育問題呢?要是今天換作是我必須和我前妻合作,那真的會很傷腦筋。我前妻固守自己的教育方式且生性多疑,說服她相信孩子是個多向思考者已經很困難了,如果想要更進一步,提議采用非傳統的教育方法,那簡直就是天方夜譚。
洛伊克說得對。在本書中,我會把能幫助成年人(家長、教師,不論他們是常人還是大腦多向思考者)理解孩子并引導孩子茁壯成長的竅門一網打盡。
這本書醞釀了很久。在這段時間里,洛伊克的兒子也長大了很多。
之前,我一想到要把這本書寫出來就嚇得夠嗆。是的,真的嚇得夠嗆……因為要講的東西可太多了……而且孩子們是如此的重要!由于深諳多向思考者們的脾性,所以我估計,一開始這本書會激發你的求知欲,然后很快它會使你產生很多新困惑。
而讓我感到害怕的另一個原因是,我知道在這本書里,我們將大量地談及痛苦:
●小多向思考者[2]本人的痛苦。他們無法適應大環境、孤身一人、不被人理解且很有可能遭到霸凌。
●身為多向思考者的家長的痛苦。他們難以在一個折磨過他們本人的體系中呵護孩子周全。當他們試圖向負責診療的專業人士解釋孩子的情況時,還要承受來自對方的否定和敵意。
●身為常規思維者的家長的痛苦。面對難纏的孩子,他們無計可施。
●教師的痛苦。評級制度、強加下來的教學大綱、不配合的學生家長、教師職業的低認可度,這些因素讓他們進退兩難。
●身為常規思維者的教師的痛苦。他們覺得學生令人費解,而且老在惹麻煩。
●身為多向思考者的教師的痛苦。他們在一個呆板遲滯的陳舊體制中工作,同時又能共情學生們的痛苦,所以負擔很重。
因此,寫作本書是一個艱巨的任務。后來,又一封郵件給了我前進的動力。這封郵件來自一個曾抽出時間來聽過我講座的教師。我很感激她,她寫出了當時的我最需要讀到的東西,這極大地鼓舞了我:
克莉司德·布提可南女士:
感謝您!是您打開了我的眼界。我班上有個早慧的孩子。直到昨晚聽完講座后,我才算真正認識了他。是您徹底改變了我看待事物的方式。此前,我一直覺得這孩子是個討人嫌的搗蛋鬼。我心里想:“煩死了,明年還會見到他(我任職的學校很小,不同年級的學生被安排在一個班上)。”而如今,我想的是“這學年已經過去了5個月,現在只剩下不到5個月和他相處的時間了”,以及“真好啊,明年還會見到他”。
我真的很感激您!
另外,講座也改變了我對學生家長的整體認知。以前我也和很多老師一樣,總是指責孩子的父母。但今晚我發現,其實家長們也處于手足無措的境地,他們明明滿心盼著孩子能一切順遂(無論是在家還是在學校,實際上,要讓孩子在家里聽話挺難的)。還有些家長認為自己完全理解了孩子,希望老師們也能和他們一條心,但這些家長有時找不到與老師溝通的正確方式……(當然,身為老師,我們有時也沒能好好接待他們……)
我很喜歡您關于直筒和漏斗的比喻[3]。如果不向他們指出二者其實有著不同的思考方式,那“直筒”們(常規思維者)和“漏斗”們(多向思考者)往往會覺得對方難以理喻。我相信,借助您的這個比方,我能夠更好地弄懂并向他人描述那個早慧的孩子(以及班里和校里的其他孩子)所感受到的一切。
現在,我準備把我的所學付諸實踐了。
我想再次向您表達感謝,請再接再厲!
這位女士,謝謝你!你的郵件讓我重拾信心。我又想起了自己的座右銘 ——“沒有問題,只有解決方案!”
好,現在就讓我們一起去找出所有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