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要將玄牝珠祭煉圓滿,與神相合,需要太多天地寶材,更要數百年苦功,機緣道行缺一不可,甚至比人身成道更難。寧霄瞧了半天,將《玄牝真解》熟記于心,暗嘆道:“真乃天助我也!正愁先天純陽功之后再無傳承,有了這部《玄牝真解》,不啻一條通天大路!些許艱難苦功又算得了什么!”
先天純陽功雖是道門正宗,畢竟不全,并無先天之后功法,寧霄來此世界一場,既知真有長生不老之仙,自要沖擊一番那契道境界,嘗一嘗與天同壽的好滋味,豈甘心碌碌一生?
他為張巖傳信,也存了拜入純陽宮求道的心思,但純陽宮雖好,總是寄人籬下,哪有這部《玄牝真解》直指大道,不假外求來的爽利?
他只盤算片刻,便打定主意,拋棄先天純陽功,轉為器修之道,祭煉玄牝珠成道!
玄牝珠祭煉法核心神通是玄牝不死神照正法,此法能煉神魂為元神,不死不滅,亦是整個玄牝珠之核心。玄牝不死神照正法法門流轉,丹田中悄然滋生一絲玄牝真氣,此氣冰寒無匹,猶如玄冰,流轉之間,將所有經脈穴竅都化為陰寒一片。
玄牝不死神照正法與先天純陽功恰是兩個極端,一個極陰、一個至陽,寧霄還擔心二者沖突,好在玄牝不死神照正法心法流轉之時,丹田中純陽真氣毫無動靜,便如一個旁觀者,冷冷觀瞧,絕不插手。
寧霄全身經脈俱通,大周天圓滿,玄牝心法流轉之下,玄牝真氣周流復始,愈發壯大,流經后腦之時,忽有一枚骨珠現出,吞吐玄牝真氣,正是那柄骨劍被真火煉化之后所留之寶。
寧霄心頭一亮,暗叫道:“《玄牝真解》從此物中得來,此物本身不就是上好煉器的器胚?”立刻用《玄牝真解》的手段祭煉骨珠。
骨劍被真火煉化,其上所有異種真氣、禁制俱被化去,骨珠如今純凈之極,又堅固無匹,正是最好的器胎,受玄牝不死神照正法祭煉,只用了半日功夫,內中已悄然生出一層禁制。
寧霄松了口氣,第一層禁制還需苦功祭煉方能圓滿,總算已種下玄牝正法根基,堂堂正正踏入修行之中,成就絕不會輸給蔡焱之輩。
神魂沉寂之下,冥冥漠漠之間,眼前忽然現出一番奇景,體內經絡內臟乃至最為微小之處,皆歷歷在目,寧霄心頭一動,知道周天圓滿,自然而入內照之境。
內照者,反觀諸己,照澈己身,練氣士得此境界,法體盡在掌握,可用真氣修補一應破漏,將肉身補至圓滿境界,就算再不能上攀道途,亦可壽過百歲,無病無災。
寧霄刻意觀照丹田,尋覓良久終于“見到”那一件神秘之物,其只有指甲大小,通體赤紅,似是什么碎片,缺角斷沿,極不規則。
那碎片猶如一位威嚴統帥,萬千先天純陽真氣圍繞拱衛,不斷吞吐真氣,似是感應到寧霄“目光”,碎片微微一動,先天純陽真氣立刻躁動起來。
寧霄一驚,最怕兩種性質真氣沖突走火,先天純陽真氣一動,玄牝真氣忽如受驚的孩子,嘩啦啦自丹田退卻,盡數歸入骨珠之中去了。
那碎片似乎甚是滿意玄牝真氣“識相”,優哉游哉旋動不已,先天純陽真氣如潮汐一般滾過周天,行至十二重樓之時,寧霄不由自主長嘯出聲!
嘯聲如龍吟鳳鳴,清越之極,震動天地!
車隊受驚,馬匹盡皆唏律律嘶鳴不已,不肯前行。眾軍士不知何事,立刻如臨大敵。
萬璋面色一變,脫口叫道:“周天圓滿,內照反觀!”
童正急道:“萬道長,又出了何事?”
萬璋沉聲道:“無妨!此是那位寧王世子練氣有成,情不自禁罷了,稍后便好!”
童正立刻傳命軍士不得造次,奇道:“傳聞寧霄只會武功,卻是從何處學來的練氣法門?”不由艷羨之極,練氣修道非是常人能為,機緣資質缺一不可,魏國中不知有多少人搶破頭要拜入太白觀學道而不可得。
萬璋懷疑寧霄修誅魔道,還想尋機試探,但此嘯聲正而不邪,為道門正宗傳承,也就打消了念頭,忖道:“這嘯聲倒似是純陽宮先天正氣的手段,怪哉!”
過得盞茶功夫,嘯聲漸漸收歇,寧霄吐出一口濁氣,前世曾有大儒練氣,氣動玄關,長嘯出聲,夜驚七軍之傳說,今日他也有此成就,甚是滿意。尤其玄牝真氣盡數收斂至骨珠之中,留下丹田被神秘之物占據,涇渭分明,頗有老死不相往來之意,暫解走火之厄。
寧霄忖道:“那骨珠就叫玄牝珠罷,有朝一日祭煉圓滿,我也契道升仙,長生不死!”
車馬行進,童正受國君之命出使他國,歸國之時暢通無阻,用去月余功夫,抵達魏國都城。
一路之上,寧霄只修煉玄牝不死神照正法,玄牝真氣越發渾厚,俱都藏于玄牝珠中,苦心祭煉之下,玄牝珠第一層禁制終于圓滿穩固。
寧霄放棄先天純陽功修煉,轉而鉆研《玄牝真解》之法,玄牝不死神照正法已扎下根基,轉而修煉九玄誅魔劍訣。他只顧參研玄牝不死神照正法這部根本道訣,未有功夫將其余法門一一參悟。
待得將九玄誅魔劍訣通覽一遍,一股寒氣直上脊背,那劍訣殺性之深,無與倫比,更有一部取巧之術,只消不斷殺戮生靈,煉化其血肉元神,玄牝珠祭煉便可步步順利,尤其殺戮魔道修士,取其元氣元神煉化,更是事半功倍。
寧霄忖道:“這部劍訣殺性太重,看來唯有大肆誅殺魔道之人,才能煉成玄牝珠。反正我與蔡琰仇深似海,我不去尋他,他也必來尋我,只要修煉有成,索性將都天教滅了罷!”
要濫殺無辜來祭煉玄牝珠,寧霄自問狠不下那個心腸,但若誅殺魔道,則沒那個負擔,反正魔道之輩大多罪惡滔天,殺之便是替天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