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時間一閃而逝。
早上與家人一起用完膳后,陳盛散著步,溜溜噠噠朝東城神魔院上院方向走去。
之前過年的時候,陳父專門帶著陳盛來這里轉了一圈,陳父的上院生涯就曾在這所學院度過,所以這里的一草一木,他都如數家珍。
所以陳盛雖然也是剛進學院的新生,但論及對學院的熟悉,也就在那些復讀的舉監之下。
東城第一上院,坐北朝南,由三進院落組成,占地三十于畝,可容三屆學子一千五百人。
主要建筑全部集中在一條中軸線上,自南而北依次為至賢門、太學門、琉璃坊、韶華殿、萬法堂和圣喻亭。
其余附屬建筑都圍繞各自的主體建筑分布著。
至賢門是學院的大門,位于中軸線最南端,是進出學院的主要出入口。
大門坐北朝南,面闊三間,門外東西各建有磚砌的一封書式撇山影壁,其正面建有一字影壁。
至賢門內有東、西井亭等建筑,組成第一進院落。
院子的西面有三省門,是監生入堂學習和學院工作人員出入的便門。
太學門是學院的第二進院落大門,位于至賢門以北,面闊三間,堅額書“太學”,門內左為鐘亭,右為鼓亭。
琉璃坊位于太學門內,形制為三間四柱七樓,正面額書“圜橋教澤”,背面額書“學海節觀”,牌坊上覆黃色琉璃瓦,以示大恒神朝向學重教的傳統。
坊內左右為黃琉璃瓦重檐碑亭,分列琉璃牌坊東北、西北角,各立石碑一塊。
韶華殿呈正方形,建在方形石基之上,石基方十一丈一尺,殿為重檐四角攢尖頂,覆黃琉璃瓦,殿方五丈三尺,面闊與進深均為三間,四面設門。
四周建有圍廊,廊深六尺八寸。圍廊外面池水環繞。水池直徑二十九丈二尺,深一丈四尺。
東西六堂位于韶華殿的東、西兩側,各有房三十三間。
東側從南到北有崇志堂、誠心堂和率性堂。
西側自南而北為廣業堂、正義堂、修道堂,每堂各為十一間。
作用是專供監生學習的場所,建筑外廊較大,可供監生在廊下活動。
每座堂的正中檐下部位都懸掛有各堂名稱的華帶匾。
萬法堂位于韶華殿北側,是學院藏書的地方。
建筑坐北朝南,面闊七間,進深九檁,后出抱廈,單檐懸山頂。
堂前建有寬大的月臺,又稱靈臺或者露臺、平臺等,是學院召集監生列班點名之處。
在月臺的東南角設有日晷,西北角設有月晷。
陳盛再往里走。
圣喻亭位于學院中軸線的最后部分,建筑面闊五間,明間檐下正中懸掛華帶匾一塊,上書“圣喻亭”,是專藏圣皇對監生訓喻之處。
內有御制圣諭碑等7座。亭東為祭酒廂房,西為司業廂房,是學院最高長官祭酒與其他副職司業的辦公地。
學院入目少說有老槐古柏二百余株,以古槐為多。學院里的老槐古柏大多種植已有一千七百多年,其中千年古樹到處都是。
在這些老槐古柏中,最著名的兩棵,是位于萬法堂前西側的“吉祥槐”和韶華殿西側的“不屈柏”。
“吉祥槐”,高約五丈,是由兩棵主干組成,其樹圍足有一丈有余,據說是當時學院的第一任祭酒許衡所植。
后來此槐意外枯死,不曾想十年后枝干上忽又萌發新芽成葉,枯而復榮。
當時正值玄黃圣皇立國兩個會元的國慶之日,因此人們認為是吉祥的征兆。
當時已是禮部侍郎的許衡,觀而有感,遂作《國學古槐詩》一首。
詩云:“黃宮嘉蔭樹,遺跡緬前賢。初植至元歲,重榮辛末年。奇同曲阜檜,靈紀易林乾。徵瑞作人化,符祥介壽筵。喬柯應芹藻,翠葉潤觚編。右相非夸繪,由來事可傳。”
在學院的韶華殿西側的圓水池旁,高矗一棵古柏,它的主干呈羅鍋狀,上部向南傾斜,而且在干北側的羅鍋部位還有很像被用利器砍過的痕跡,其實是原有一大枝斷掉的原故。
因其身殘志堅,故人們稱此柏為“不屈柏。
此后常有學院學子于樹下苦讀,以此激勵自己于修行之道上,百折不屈。
陳盛在學院內仔仔細細轉了一圈,確定記住了各個建筑的名稱與功用后,才來到萬法堂前的月臺處,等待學院召集本屆所有監生,列班點名。
這樣感覺很奇妙,有點兒像是前世學校開學,舉行的開學典禮。
作為禮部負責的教化事宜,一個禮字說明了所有,那就是做啥事都要有儀式感。
沒過多久,萬法堂前陸陸續續來了總共有五百余人,這些就是本屆的所有學子了。
當然了,有一部分舉監、蔭監、例監學子,依然可以只掛名而不來學院。
不多時,從三省門過來了一群高冠博帶的官人。
領頭的人大約三十多歲,相貌端正,儀表堂堂。
后面緊跟有一男一女,三十左右的樣子。
女子穿著尊貴十足的長襖裙,外面搭配有比甲、披風等,顯得非常的英姿颯爽。
而那男子身穿補服,也就是在胸前增加一塊方形的補子,搭配頭上的文官帽,給人一種莊嚴肅立的感覺。
再往后,大概有一二十個身穿或黑或白的常服的男女教習講師。
他(她)們發髻都扎的很是隨意,但給人一種知識淵博、博學多才之感。
簡單的介紹過后,眾人得知了祭酒名曰顧有壽,六品修為。
同時也知道了,今后五年就在韶華殿左右六堂學習,每堂一科,每科十一間教室。
每個人在學習必學的三科外,也可以自主去旁聽學習其他科目。
陳盛選的是戶科,也就是說他必學兵科、禮科以及戶科這三科,其余可以旁聽。
隨后開始給每人分發一本必修科目的課本。
陳盛得到的是《虎賁經》、《祭神典》以及《齊民書》這三本教科書。
分發完課本,接著通知了九月初一正式開課,隨后散場。
陳盛未做停留,將三本教科書裝入儲物袋后,徑直回家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