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暑癥

大意

暑之為氣,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人臟為心。故暑者,相火行令也。夏月人感之,自口齒而入,傷心胞絡之經。(賈元良)

內因

有素虛衛弱,縱暑中傷者,必兼內傷之病;有素壯盛,暑氣偶侵者,必兼外感之形。故自襲暑氣而言,曰中暑;自被日逼而言,曰中暍。(《入門》)

外候

因于暑,汗煩[2]喘渴[3],靜則多言,體若燔炭,汗出而散。(《內經》)暑之中人,先著心胞,則為頭疼身熱,自汗心煩,口渴面垢而已,余癥皆后傳變;入肝,則眩暈頑麻;入脾,則昏睡不覺;入肺,則喘嗽痿蹶;入腎,則消渴煩躁;其暑邪歸心,則神昏卒倒也。(《入門))

中暑

中暑者,深居密室,先受暑氣,又為房室之陰寒所遏,靜而得之。傷心脾二經。外癥汗出口渴,背微惡寒,身熱頭痛,面垢煩躁。其脈弦細芤遲。又有心煩浮熱而捫之似無,灑淅無汗,或微有冷汗,小便已則灑然毛聳,手足逆冷,小有勞身即發熱,此乃時令之火郁極于內,心胞之陽不行于外,則榮衛之開闔不調,所以腠理開則灑然寒,腠理閉則熱而悶也。宜清解暑熱為主。香薷飲、六和湯,加干葛。(《匯補》)

中暍

中暍者,由勞役辛苦于田野道途,動而得之。傷足太陽膀胱經。重者,昏迷卒倒;輕者,頭疼惡熱,發熱煩躁,捫之肌膚大熱,唇干舌赤,前板齒燥,大渴引飲,汗雨大泄,無氣以動,無氣以言,脈洪大浮數而虛豁。此天暑外傷,疏泄肺氣,宜清熱養津為主。人參白虎湯,加麥冬、花粉。(《匯補》)

傷暑

傷暑者,稟質素弱,不任外邪,故略感即病。比中暑稍輕。當分三法治之。若日間發熱,夜分乃涼,自汗倦怠,食少脈虛,此暑傷元氣,宜清暑益氣湯;若頭脹眩暈,周身煩躁,膚如針刺,或兼赤腫,此暑傷肉分,宜六和湯;若咳嗽煩渴,寒熱盜汗,脈數不減,此暑傷肺經,宜甘桔湯,加黃芩、山梔、麥門冬、丹皮、貝母。(《匯補》)

冒暑

冒暑者,稟氣充實,但不辭辛苦,暑熱冒于肌表而復傳于里,以成暑病也。其候腹痛水瀉,小便短赤,口渴欲飲,惡心嘔吐,有時眩暈,心煩躁熱,胃與大腸受之。(《繩墨》)宜胃苓散,加藿香;或六一散。又有內傷飲食,外著暑氣,而成暑濕傷脾之病者。其候腹痛作瀉,瀉下黃糜,口渴溺熱。宜理脾清暑。平胃散,加連、通、曲、瀉。(《匯補》)

伏暑

伏暑者,久而藏伏三焦腸胃之間,熱傷氣而不傷形,旬月莫覺。變出寒熱不定,體倦神昏,頭重潮熱,甚或霍亂吐瀉,膨脹中滿,瘧痢斑黃,腹痛下血等癥。消暑丸主之。亦有夏月曬衣,遽藏箱柜,炎蒸未退,雖移他時,偶爾開視,體憊之人,亦能染之。不可不知。(《匯補》)

暑風

暑風,由沖斥道途,中暑熱極,火盛金衰,木旺生風,脾土受邪。故卒然昏倒,手足搐搦,內擾神舍,志識不清,而瞀悶無知。宜清時令之火,則金清而木有制;開郁悶之痰,則神安而氣自寧。慎勿以風藥誤治。(《良方》)連薷飲,加薄荷、荊芥。若其人先有痰熱在內,外又感暑而成昏冒者,可用吐法。蓋吐中有發越之義也。(《匯補》)

暑厥

暑厥者,即暑暍病兼手足厥冷。與傷寒發厥義同。(《入門》)大概兼惡寒發熱而漸厥者,為心脾中暑癥;不惡寒,但惡熱而漸厥者,為膀胱中暍癥;若夫但惡寒、不發熱而漸厥者,又為夏月感寒陰癥,不與暑暍癥同類也。(《匯補》)

絞腸痧

絞腸痧者,暑部中焦,腹痛連心,上下攻絞,不得吐瀉;或手足皆冷,乃腸絞縮腹,須臾殺人。急用生熟水調白礬三錢,少頃探吐,去其暑毒即安。或刺委中穴及指爪甲,令出血。如胸背四肢發紅點者,以菜油燈火逼焠之。(《匯補》)

暑病脈法

脈虛身熱,得之傷暑。(《內經》)或浮大而散,或弦細芤遲。(《雜著》)夫暑暍之癥,與夏月熱病往往相似。但暑脈或洪或虛,重按無力;熱病脈盛弦長,重按有力。即或有熱病發于陰經,其脈沉小,非若暑脈之見于浮分也。(《匯補》)

暑病治法

暑乃六淫中無形之火,大率以五行中有形之水制之。(《奇效良方》)中暑,宜解暑和中;中暍,宜瀉火益元;傷暑,宜補元氣;冒暑,宜清利二便。(《匯補》)

治暑三禁

若發汗,則惡寒愈甚;若溫針,則發熱愈甚;若下之,則淋澀愈甚。(仲景)

中暍救法

道途卒倒,急扶陰涼干處。掬道上熱土,放臍間,撥開作竅,令人尿其中。后用姜蒜嚼爛,以滾水、童便送下。不可灌涼水,入腹即死。外用布蘸沸湯,摩心腹臍下。(《入門》)

雜癥宜辨

夏月出汗太過,則津液傷,筋骨失養,或痛或渴,不可便作暑治。即卒倒不省,亦有氣郁生痰而厥者,有勞役色欲并傷而厥者,有食滯太陰、清濁痞隔而厥者。豈可盡作暑癥。如果沖斥道途,勞役而中,身熱脈虛,方可以暑風、暑厥治之。(三錫)

用藥總法

暑癥,主以香薷飲。嘔惡,加半夏、藿香;身熱,加黃芩;口渴,加干葛。若舌干口燥,去半夏,用花粉、麥冬;燥甚者,用石膏、知母。若腹痛胸滿嘔吐者,不用石膏、知母、花粉、黃芩、麥冬,宜枳殼、木香。若飽脹而兼瀉,又不可用枳殼,宜厚樸代之。凡夏月瀉泄,干葛為要藥;暑火瀉者,加黃連;瀉而脹者,加蒼術、厚樸;瀉而虛者,加白術、芍藥。暑食瀉者,加神曲、煨木香。暑濕瀉者,加蒼術、木通、澤瀉,并加干葛為佐;小便赤澀,須加木通、澤瀉;煩躁,加山梔、辰砂;煩嘔,用竹茹。暑癥初起,汗多面赤者,不可即用黃耆固表,恐滯邪氣也。暑清則汗自止。惟日久面色枯白,脈虛自汗,方可以參耆斂之。暑癥初起,脈細或遲者,多有暑濕痰食壅滯而致,不可即用參、術、姜、桂。但當疏理中氣,脈自起耳。惟舌色唇色淡白灰黯者,方可用溫散之劑。至于虛人著暑,病氣元氣俱虛者,宜用生脈散、清暑益氣湯、十味香薷飲,切不可過投克伐、寒涼。設或太過,變現陰寒癥者,宜用理中湯溫之,乃舍時從癥法也。大抵心脾中暑,可飲鮮藿香湯;膀胱中暍,可飲西瓜汁。已上諸法,皆治暑之方。若在暑月而內挾勞役生冷,外挾風露寒濕者,詳列后條。(《匯補》)

附:疰夏

天地五行,更迭衰旺。人之臟氣亦應之。四月屬巳,五月屬午,為火。火太旺則金衰。六月屬未,為土,土火交旺,則水衰。(丹溪)金水兩衰,不能滋生,所以童男少女虛弱之人,每遇春夏之交,日長暴暖,患頭眩眼黑,或頭脹痛,身倦腳軟,身熱食少,心煩躁擾,自汗盜汗,名曰疰夏。此皆時令之火為患,非納涼受暑而病也。久而不治,乃勞怯之根。宜滋化源,使脾土轉生肺金,肺金轉生腎水,乃為根本之治。(立齋)

附:煎厥說

人身腎與膀胱,竭絕于巳午之際。(孫真人)故倦怠欲睡,痿弱無力。爾時,即宜補益。(《匯補》)若或勞役犯房,精血內耗,陰火沸騰,致目盲不明,耳閉不聰,舉動懶倦,失其常度,五心煩熱,如火燔灼,名曰煎厥。(《內經》)此亦虛弱之癥。所以古人夏月必獨宿、遠酒色者,良有意也。

附:濕溫

濕溫者,亦外感病中之一癥也。因先傷濕而又傷暑,濕與熱搏,病在心脾二經。其癥惡寒壯熱,頭目痛,胸腹滿,口雖渴而不能飲冷,多汗妄言,不省人事,兩脛逆冷。其脈寸濡而弱,尺小而急者是也。宜茯苓二術湯加減。不可汗下。誤汗,則不能言,耳聾嘔惡,身變赤色,不知痛處者,名曰重暍,死;誤下,則頭汗喘急,二便不止者,亦死。(《傷寒書》)

暑癥選方

香薷飲 治暑癥,頭脹身熱,嘔惡吐利,心煩口渴。

香薷二斤 白扁豆(炒)半斤 厚樸(姜炒)半斤

每服三錢,煎后,沉冷服。加黃連,名黃連香薷飲;加陳皮、人參、白術、黃耆、木瓜、甘草,名十昧香薷飲。

六和湯(《澹寮》) 治伏暑,霍亂吐瀉,或寒熱,或痢疾。

香薷二錢 砂仁 半夏 杏仁 人參 甘草各五錢 赤苓 藿香 扁豆(姜炒) 厚樸(姜炒) 木瓜一錢 生姜五片 棗一枚

水煎服。

消暑丸(《和劑》) 治伏暑,口渴引飲,脾胃不調。

半夏 生甘草 茯苓

為末,姜汁煮,糊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熱湯下。

清暑益氣湯(東垣) 治脾胃不足,傷暑、伏暑之癥。

黃耆一錢 蒼術一錢 升麻一錢 人參七分 白術五分 陳皮五分 神曲五分 澤瀉五分 甘草二分 黃柏三分(鹽炒) 葛根三分 青皮二分 當歸二分 麥冬四分 五味子五粒

水二盞,煎一半,溫服。

生脈散(孫真人) 治元氣不足,脾胃衰弱,脈虛無力之暑癥。并治疰夏之疾。

人參 麥門冬 北五味

水一鐘,煎服。

六味地黃丸(仲景) 腎水不足人,夏月宜常服之,以壯水之主而制陽光(方見中風)。

平胃散 治夏月暑食傷脾諸癥。

茅山蒼術 紫厚樸 陳皮 甘草

為末。砂仁湯下。此方亦可紅糖丸,小兒夏月每晨服一丸,代肥兒丸方。

胃苓散 健脾利水。為水瀉要藥。

即五苓散合平胃散。

大順散(《和劑》)治避暑著寒,生冷傷脾,嘔吐霍亂。

甘草 干姜 杏仁 肉桂

為末。每服二錢。水煎,溫服。如煩躁,井花水調服。

理中湯 治服暑藥過度,寒涼傷脾,變陰寒癥者(方見中寒)

升陽湯 治夏月感寒癥。

羌活 藿香 蒼術 蘇葉 厚樸 陳皮 干葛 生姜

清燥湯(方見似中風) 補中益氣湯(方見中風) 冷香飲子(方見霍亂)

人參白虎湯(仲景) 治中暍,大熱、大渴、大汗、煩躁、喘促。

石膏(半熟)三錢 知母一錢半 甘草五分 人參一錢 粳米一撮 竹葉十片

水煎服。

益元散(河間) 治冒暑,口渴溺澀,自汗身熱。

滑石(水飛)六兩 甘草一兩

為末。每服三錢。白湯調下。此方一名天水散,又名六一散。加薄荷,名雞蘇

散;加青黛,名碧玉散;加辰砂,名辰砂益元散。

辰砂五苓散(《金匱》) 治水瀉煩躁,口渴溺赤。

豬苓七錢半 澤瀉一兩二錢 茯苓七錢半 白術七錢半 肉桂五錢 辰砂五錢

為末。燈心湯調方寸匕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金阳县| 嘉定区| 阳朔县| 东源县| 旬邑县| 怀仁县| 上杭县| 耒阳市| 西青区| 榆社县| 丰城市| 青田县| 新乡市| 郁南县| 西平县| 梁平县| 阳朔县| 枣庄市| 平潭县| 阿荣旗| 江达县| 个旧市| 阳春市| 襄汾县| 遵义县| 黎川县| 隆子县| 汤原县| 新和县| 清河县| 万宁市| 公安县| 科技| 泸溪县| 敖汉旗| 旌德县| 台江县| 彭阳县| 木兰县| 皋兰县| 康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