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化螢【后記】
- 冰封淚海
- 藍尾砂
- 4195字
- 2024-12-31 18:30:00
這個故事的時間跨度真是相當長。新建文本文檔(是的,一開始是在txt里寫的)是在2015年6月29日,算到2024年6月28日初稿完成,也已經有9年了。(等后記發出來的12月31日,又要再過半年。)好漫長的9年啊(笑)。
第一版是2015年10月18日寫完的,還是紙質版,只有10章正文和1章小劇場。初版劇情集中于競賽結束后在學校里的部分,到現在可以說已經不剩什么了。楔子和第一章的結構基本保留了;都提到了一年前的回憶;雙節假期的開頭是一樣的;沈晶晶和葉羽說悄悄話,被吳筱宇威脅;鐘逸帆的表白;雪花飄落的日子;「斷片」的結構和形式;還有最后的高考出分和同學聚會。兩位主角沒有在一起的結局也是初版就確定的。
除了個人生活狀態上翻天覆地的變化,9年來寫作上的變化也讓我很有感觸。最開始寫作的時候,我一直是“只是有了故事的構思”,就開始寫了,想到哪里是哪里。所以第一版的故事確實有還說得過去的劇情和人物塑造,但有些過于隨心所欲了。
后面決定整體大改、重建框架的時候是2017年5月,但一直限于各種各樣的因素沒能實現,只是寫了幾個片段的劇情(比如寰宇在學校里的吐槽,以及「蒙塵」的前半截),而最長的一段(對應現在的「海潮」)后來也成為了廢稿……
等到2021年,現在已經不記得當時有沒有什么特別的原因了。總之,決定要接著寫,把txt里的東西搬到了word文檔。大致的改動是,重構了前兩章;寫了國初前的清晨,物理實驗室的小片段,一輪的開頭,決賽前的一點點聊天;重寫了省隊名單揭曉的劇情,以及結尾。然后又開始忙了,現實生活里奇奇怪怪的一堆事導致我連打開文檔都不敢。當時寫作的時候已經開始有意識地考慮人物的心理、放慢節奏,但仍然不夠好。
最終一口氣寫完的原因源于隨手發的一條評論,底下有人說我文筆好。看到的時候突然有了一種強烈的被肯定的感覺,然而還是拖了半個月才開始集中拉磨。那個時候的word文檔字數統計是3.8萬字,想著“10萬字應該差不多可以寫完吧”。10萬字沒寫完,20萬字也沒有,初稿定格在25萬字,寫著寫著已經奔著30萬去了。怎么會這樣呢?
首先是重新思考劇情架構;然后是改變了敘述模式,刪去了絕大部分葉羽視角的內容以增加懸念;在一點一點展開故事的過程中,又重新編排了部分情節的順序,增加了兩章純對話內容,把一些劇情獨立成章;以及因為文本量的增長,從10章、16章一路擴增到20章后給每一章都起了名字。
出于放松和(根本起不到作用、也根本不構成因果關系的)取材的需要,中間去了一趟此前從未涉足的華南,度過了非常幸福的幾天。雖然是冬天,卻寫了很多發生在夏天的故事。尤其是中間安排了三天沒有出去玩,每天在旅館里睡到自然醒,吃飯回來就打開電腦寫幾個小時,再出去吃飯,如此循環。(那邊的菜真的很好吃,6月有事過去的時候又狂吃了一星期,10月中旬再次大吃一天。但是夏天的南方的確不適合本鐵血北方人生存。)
隨著劇情的展開,感覺人物們終于脫離了作者,變得鮮活起來。能明顯地感覺到我是在“創作”,但又明確知道我只是在“復述”他們的故事,而不是“設計”他們的故事。在寫作的過程中一點點摸索、一點點體悟,學會了許多東西。受限的單一視角,可以用來掩蓋一些信息。劇情線并行的時候,如何安排表述的重點,如何起伏交錯。要交代的事情很多,詳細展開和一筆帶過的部分如何分配。最后做得仍然不是很好,但至少我試著去做了。
-----------------
一個題外話:要寫競賽,就不得不寫他們的課前、課中和課后,以及練習和考試。寫的時候回去查了很多競賽資料,發現很多的確不難。本來以為我的本科是一路摸魚劃水過去的,現在就是,□□大學你怎么真的讓我學到東西了啊!.jpg。
也是因為早已脫離了當時的環境、做題也生疏了,很多地方只能一筆帶過,因為再也沒有當時的心境了。雖然成長了,但是失掉一些東西總歸還是有遺憾。
為了某種意義上找回當時的心境、也是考慮到時間緊迫,完成作品前后去了很多不同的地方,見了不少以前的同學和朋友。有些朋友已經工作了,有些仍然在讀研讀博;雖然聊天的主題和煩惱的內容已經從成績變成了科研、工作和其他一些沉重的成年人現實話題,但幸而大家身上都仍然留著過去那個意氣風發的少年人的痕跡,也都在努力活下去(?)。
能遇到我的朋友們,確實是一件十分幸運且幸福的事情。大家我都超喜歡哦!
-----------------
說來,不知道有沒有人注意到每一張的章節提要(也在更新預告的底部出現了),和章節內容有點關系,但是不多。要說這個,就要提一嘴《冰海》為什么要叫這個名字了:故事的靈感來源于一首歌,整體劇情發展和歌詞是對應的。(并沒有完全照著歌詞寫,只是感情色彩一致。)標題原文與歌曲標題一致,翻譯則是譯自歌曲內對應的歌詞。
每一章都額外挑了一首主題歌;再摘出相關的歌詞,經過翻譯作為章節的概要。至于每一首歌叫什么,在更新預告的評論區有,同時也(原定)制作完結紀念視頻,只是最后因為太忙沒有做完。顯然,根本不會有人能不經提示就知道每一首歌是什么,因為翻譯都是我自己做(添油加醋)的,而且對句式/語序做了調整。但我就是這么干了!
-----------------
回到作品本身。之前有讀者說《冰海》讀起來像回憶錄,不是很像一部“小說”。大概這是和寫作的手法和風格有直接關系的,我也在修改的過程中反復地思考過這個問題。但《冰海》不會因此從頭返修風格,要做嘗試的話也還是從下一本再開始嘗試吧。
《冰海》在寫作的時候就沒有按照網絡文學的流行風格寫(只是作為陳述,沒有其他意思),大概可以算是更傾向于傳統文學風格的一種嘗試?比如前面提到過的,篇幅分配和、形式和風格問題,我用它們來輔助章節氛圍感的塑造。(同樣,這只是我的個人習慣和愛好。)
要舉出典型例子的話,比如:「殘影」篇結尾、夏令營結束后趕車的劇情,其實按我通常的習慣而言是應該略寫的。這個時候稍微展開一點的話,就不得不在無聊的氛圍里前進,像主角二人在無言的、僵硬的氛圍里穿過漫長的路程,來到城市另一端的火車站一樣。在這段毫無意義的一小時路途里,他們又各自懷著怎樣的心情呢。
「溯源」篇和「霧靄」篇是純對話的形式。收到過“根本分不清說話的是誰”的評論,但我認為想要推斷的話是給出了足夠信息量的。「溯源」篇是夢,是主角二人夙愿的起始。在夢里,影像、面容很模糊,聲音會更加清晰可辨。作為番外的「若歌」篇,靠近結尾的時候也用了類似的手法。
「繁星」篇的后半段(強化班),總體而言是一種非線性的,混亂、匆忙的敘事。這樣的敘事結構是從吳筱宇的心理狀態出發的,他并不覺得這種近似于日常的生活有什么可以記錄、值得記憶的東西。最后呈現出來的就是,文本也變得枯燥乏味起來。雖然仍然感覺這一段寫得沒有那么好,但效果還是達到了的。「繁星」篇唯一和星星有關的片段是葉羽沒有等到的流星雨,那為什么這一個篇章要叫「繁星」呢?
第二卷的總體氛圍和第一卷也有所不同,因為主角二人進一步脫離了學校的環境,又共同經歷了各種各樣的事,彼此的聯系和牽絆也加深了。敘事的風格更加輕松、人物的性格心態隨著情節推進逐漸成長,也和吳筱宇放松的心情相一致。寫作順序上處于最后的篇章是處于第二卷的「旋舞」,對我來說大概算得上在情緒最高漲的地方落幕的吧(笑)。
「皎月」篇也幾乎沒有提到月亮,但我覺得它無疑是集中描寫月亮的章節。最后的那個電話幾乎只有對話,而沒有添加額外的描寫。這個電話真的存在于現實之中嗎,還是只是他們吃多酒釀圓子之后做的夢呢?
進入第三卷的「海潮」作為揭曉結果、統合線索的篇章,經過了無數次大大小小的修改,在上線之前還補充了很多內容。不知道各位讀者讀到「海潮」的時候,是會覺得完全出乎意料,還是做好了心理準備呢?
故事發生的主要舞臺都不是沿海城市,但「海潮」和《冰海》是關于海的故事。作為故事的推動者的葉羽,她的思緒就像深海一樣吧。在和吳筱宇分別、準備前往省城參加集訓的時候,無邊無際燃燒著的晚霞云海、枯葉之間泛起的海浪鳴聲,也會在她的心中留下無法磨滅忘懷的印記吧。
之后的「霧靄」篇也對應吳筱宇從結果揭曉后到決賽結束的狀態。他終究還是被排除在那個燦爛的世界之外了,身邊圍攏的是化不開的濃稠煙靄。濃霧模糊了周圍人的面目,但他們的想法和情感仍然能傳過來,嘲諷的、安慰的、關心的、失望的。
從「雪落」篇開始,總體的寫作風格進行了比較大的調整:和前面顯著以吳筱宇作為主視角的內容不同,換成了更偏向敘事和群像的寫法。「斷片」是從一些主要配角和主角們的第一人稱視角觸發的,不同人視角中的同一段時光很有趣,也可以快速帶過這段競賽結束后的時光。
到「夜幕」篇,作為收尾,最后的劇情推倒重來了三次。寫法上,嘗試了脫離原本的寫作習慣,以或許更貼近吳筱宇真正視角的,偏重意象和感受、減少實感比例的方式來寫了。雖然好像變得很難懂,但氛圍上是非常滿意的。一輪月亮落下、又一輪月亮升起,《冰海》的正篇故事也就走到了結局。
-----------------
終于可以說出來了——我仍十五年如一日地熱愛寫作。捕捉靈光的斷片、和作品共同成長,實在是太幸福了。就算寫不出來的時候很多、就算經常苦惱于表達不出人物的可愛之處,也非常快樂。寫作,偉大的寫作,使我頭腦清醒、使我時刻保持對生活的觀察與熱情。
很顯然,《冰海》不是我的第一部作品,卻是我真正意義上完成的第一部長篇作品。之后要寫點什么呢?寫一寫他們之后生活里的小片段,作為番外;想從葉羽的視角出發,將這個故事補充完整;想寫幾年后,主角二人的命運軌跡再次交錯的故事;想以他們作為主角,展開其他題材的故事,寫一部大長篇;還有很多以前的靈感,希望能一一實現;另外還有一些短篇,不知道要咕咕咕到什么時候……
真是的,一天要是有48個小時就好了。這樣的話,除去12小時的工作和8小時的睡眠,每天還剩下28小時。如果每天都能拿出這28小時來寫作,我不敢想象我會有多么快樂……(喂!)
-----------------
最后,就像論文一樣,留一個環節給致謝吧:
感謝多年前在競賽路上、以及直到現在的許多年間,給我帶來了溫暖與支持的老師、同學、朋友、前輩與后輩們。
感謝陪伴我寫作的朋友們,無論是現實朋友還是網友。
感謝那位發評論鼓勵我的、不知名的網友。
感謝堅持寫完這個故事的我。
感謝每一位看完這個故事的你。
Special thanks for「たびかえる」。
“那個夏天的每時每刻都是我珍惜的,這段日子永遠在我的人生里熠熠發光。”
謹以此文紀念我參加化學競賽的時光,并獻給我最重要的朋友;紀念與化學相伴的日日夜夜、秋冬春夏,紀念那個來回奔波的、多雨又明媚的夏天。
那是一個無數夢想綻放又凋零的夏天,
是淡藍色便簽紙與深紅色三價錳的夏天,
是我永生難忘的、最為美麗也最為絕望的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