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第4版)
- 陳巖編著
- 640字
- 2024-05-17 09:47:35
本章小結
國際貿易理論從發展過程看,可以分為古典貿易理論、新古典貿易理論、新貿易理論、新新貿易理論和貿易保護理論。
古典貿易理論的代表人物是英國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和大衛·李嘉圖,其代表學說分別是“絕對利益學說”和“比較利益學說”。瑞典著名經濟學家俄林的“要素稟賦理論”是對比較利益學說的重大發展。
新古典貿易理論主要介紹了赫-俄理論和里昂惕夫之謎。赫-俄理論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理論被稱為生產要素供給比例理論,廣義的理論包括生產要素均等化定理。里昂惕夫的研究發現,赫-俄理論與事實不符,里昂惕夫研究的結果與赫-俄理論相反,美國進口替代品的資本密集程度反而高于出口商品的資本密集程度。這一研究結果被稱為里昂惕夫之謎。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狀況、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都發生了巨大變化。一些西方經濟學家便試圖用新的學說來解釋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中出現的某些問題。隨之產生了各種新的理論,對傳統貿易理論進行了修改和補充,發展了傳統貿易理論,形成了新貿易理論和新新貿易理論,主要包括產品生命周期學說、需求偏好相似學說、產業內貿易學說、新經濟地理學理論、異質性企業理論和全球價值鏈理論與增加值貿易等。
貿易保護理論主要介紹了重商主義學說、李斯特的幼稚產業保護理論、凱恩斯主義超保護貿易學說以及戰略性貿易保護理論。重商主義分為早期重商主義和晚期重商主義。李斯特主張對幼稚工業實行保護,提高關稅,限制進口。對外貿易乘數理論是凱恩斯理論。戰略性貿易理論主要包括利潤轉移理論和本地市場效應理論兩大核心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