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三天后,拜師九叔
- 僵尸:陪九叔走過漫長的歲月
- 沒有人.
- 3636字
- 2024-06-16 21:25:25
“拜師時間推遲三天?”
九叔詢問祖師也白眉之死的真相,答案是什么毋庸置疑。
所以,最大的誤會既然已經解釋清楚了,再加上找到趙吏詢問了楊妙君的一些過往之后,趙吏自然也不會吝嗇給自己這個朋友說兩句不要錢的好話、美言,于是收楊妙君為徒這件事,就算沒有秋生文才的小命脅迫著,也有了祖師爺的認可。
自然,九叔也就不再抗拒了……當然,也不會立刻就那么消除所有芥蒂隔閡的開心愿意。
只不過當九叔提出同意收楊妙君為徒之后,楊妙君卻主動推遲了拜師的時間。
“不錯!”
楊妙君點點頭。
“為什么?”
九叔不解:“你不是一直都想拜師,為此還不擇手段威逼利誘全都用上了么?”
威逼,指的自然是拿秋生文才的小命逼迫。
利誘,則是之前第一次來到任家鎮找到九叔想要拜師的時候,提出了各種豐厚的拜師禮。
“怎么現在還要往后推遲三天了?”
楊妙君自然知道九叔為什么會疑惑,只是他有許多自己的考慮。
“九叔,如果是之前,我恨不得現在就給您老人家磕頭拜師,一秒都不想耽擱。”
楊妙君笑著給九叔解釋了起來:“只不過現在且不說這終于能夠拜你為師的過程和方法不太讓人愉快,單說我的身份也發生了變化。”
“之前我只是自己一個人,不需要考慮其他的。”
“現在我卻是一路軍閥,大小也算的上是一路諸侯。”
“雖然起初的目的,是為了逼迫你收我為徒,但是不管怎么說,如今的事實就是,我從江浙帶來了我的至交好友,拉了幾千個弟兄背井離鄉遠跨千里,來了這任家鎮,借著亂世開始的這個時機,攻占了連郡的一郡之地。”
楊妙君說著嘆了口氣:“我雖然不是什么好人,也不是什么有什么耐心或者善心去兼濟天下拯救眾生的圣人。”
“但是于私,這些兄弟畢竟是為了我背井離鄉來到這千里之外的他鄉拼殺打天下的,我自然要安排好他們、對得起他們。”
“于公,這連郡雖然只是粵東十幾個郡之一,還是位于粵、桂、湘三洲交界處的直隸小郡,僅轄二縣之地,但是畢竟也有數萬百姓,我也不能視若無睹,不管其死活。”
楊妙君先是介紹了眼前的情況,自己的身份。
而后繼續道:“所以不管是為了什么,對外擴展勢力、對內治理民生,我都會對回下底盤進行很多變動,頒布很多新律令。”
“而這些新律令中,有許多與如今人所熟知習慣的可以說是完全相反,也就代表著必然會有許多的沖突和死亡發生。”
看到九叔因為最后這句話臉色一變就要開口泉說什么,楊妙君趕緊一擺手,提前截斷了九叔即將要說出來的話:“九叔莫要勸我少做殺孽,有些人是必然要死的。”
“比如……開煙管、賣黑疙瘩的。”
只是一句話,短短的幾個字,就將九叔即將脫口而出的勸說死死的堵在了喉嚨里。
別的人且先不說該不該死,但說著開煙管、賣黑疙瘩的,到哪兒都毫無疑問的該死,完全不需要什么定罪、審判。
“我有幾條基本律令,條條都會引起沖突,都必然會有人死于變革,所以我才將拜師的時間推遲到三天后。”
楊妙君耐心的解釋著自己為什么會推遲拜師的原因:“這三天時間里,我是軍閥,是不顧百姓死活,吵架滅門的暴君。”
“三天后,我是被九叔你感化、渡化,皈依道門的茅山新入門弟子。”
救贖者才了然,為何楊妙君會主動推遲拜師的時間。
此外,楊妙君還有一個原因沒有說。
那就是就算有祖師爺同意,收他為徒,經過之前的事,九叔對他也肯定有很深的隔閡,這需要很長時間的朝夕相處、深入了解才能慢慢的消除。
但是在此之前,還是冷靜一段時間才好。
而三天之后,按照原劇情時間線計算,大概率四目道長就會到來。
到時候不僅能夠有一個師叔在旁邊見證自己拜師,還能拜師之后,就跟著這位師叔離開,由這位師叔代為傳授一些基礎的入門學識的同時,讓九叔也可以眼不見心不煩,慢慢的冷靜冷靜。
同時,自己的新律令頒布之后,幾乎會觸動所有人的利益。
而九叔在任家鎮,甚至在整個連郡都頗有名望,到時候必然免不了有人上門求情。
而楊妙君跟著四目道長一走了之,就可以免除這個麻煩,不會讓九叔夾在中間難做,讓自己不得不顧忌九叔而使接下來準備頒布的新律令,也是接下來自己所有占據的地盤都必須奉行的基本策略受到阻礙。
同時,跟著四目道長離開之后,楊妙君還打算先北上前往湘西,去微波派找白敏兒三人說一下自己接下來就在任家鎮長住,而后走水路進入洞庭湖,從洞庭湖順江而下直入大海,然后沿著海岸線一路北上直抵津門,再返回京城,接上陳鳳蝶返回任家鎮定居。
自己答應過老陳照顧陳鳳蝶,如今自己準備以后都定居任家鎮、定居粵東,自然不能留陳鳳蝶一個人在京城。
特別是如今亂世已經正式開啟,京城更是混亂之地、各路軍閥輪番爭奪之地。
還是把人帶到粵東,帶到自己的地盤上照看更安全。
“你要頒布什么新的律令?”
半路上,九叔沉默良久之后,忽然問出了這么一個問題。
“主要是三滅一收。”
對此,楊妙君的心中早就已經有所定數。
“哪三滅一收?”
九叔趕緊追問。
“三滅,滅世家豪門、滅儒家孔門、滅佛門寺廟。”
“一收,則是收歸所有土地、礦藏、山川。”
看著九叔驚駭震驚的模樣,楊妙君笑著安撫住了九叔。
“滅世家豪門,是因為千百年來,所有的世家豪門、富戶地主,九成九都或多或少有著違法亂紀、迫害百姓、趁難取利等事發生,所以,凡我轄內,所有的地主富戶、世家豪貴,無論高低、強弱、善惡,一律盡皆抄家入獄。而后由百姓進行公審,將過往一切因果恩仇全部厘清。”
任家鎮衙門之中,九叔、楊天淳、賀小蘭、跟著楊天淳一起來的神爺,幾個人安靜地坐在那里,聽著楊妙君對于三滅一收這幾本底線新律令的解釋。
“為惡者,重者誅、輕者貶為苦力官奴,家產找尋得到苦主的歸還,余者充公。未曾作惡者,取剩余家產的十分之一語滯評分,使其無有生活之憂放歸為良善百姓之列。”
“滅儒家孔門,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滅儒,而是讓儒家回歸春秋之時孔圣所傳的最初本來模樣。”
“有句話叫做經是好經,只是讓和尚給念歪了。儒家也是如此。”
楊妙君說完滅世家,緊接著就說起了滅儒:“孔圣所禮儒家、所傳儒家,本是禮義廉恥、仁義勇智信的上好學說。只是自從董仲舒罷輟百家獨尊儒術開始,就已經淪為了歷代帝王愚弄百姓的工具。等到程朱理學的興盛開始,所謂的儒家就已經徹底丟棄了所有的底線。”
“所以,我要滅的是程朱理學的腐儒、要滅的是世修降表,嘴上喊著忠義,自己卻改朝換代投降第一的孔門,是只知道之乎者也死讀書,不知人間疾苦、百姓艱難的朽儒。”
“自今日始,凡我治下,儒家只留孔孟二圣祭拜,誅滅程朱理學,儒家只教人生哲理、學文識字,與做官升遷再無半點瓜葛,裹腳纏足等劣習盡皆廢除。有阻撓抗拒者,重則當街腰斬以儆效尤,輕則全家甚至舉族罰為苦力官奴。”
“至于滅佛門寺廟……”
說到這里,楊妙君頓了頓,看向九叔:“九叔,雖然過幾天我就會拜你為師成為茅山弟子,但是滅佛卻非道統之爭,而是佛門如今絕大多數都已經不再是純粹的佛門,而是淪為了藏污納垢、盤剝百姓、放貸欺民、侵占良田、私藏逃犯流民、隱匿稅收的污濁之地。”
“故此,自今日起,凡我治下,每一郡之地,只可留存一座寺廟,每座寺廟只許有九九八十一之數的誠心向佛、靜心修持的佛門僧侶持度牒出家為僧。只許持有寺院一座用于居住、田畝山林總計一百零八畝用作耕種飲食、每年四時衣裳各兩套以做穿用。”
“既然誠心向佛,那么便安心清修,自此以后,凡我麾下佛門寺廟,不得收取香火香油錢等各種財貨,每月由官府定量供應香火燈油以及佛珠、木魚、銅罄鐘鼓以及經卷筆墨等所需之物,百姓祭拜焚香,一律由官府以市場價格供應。僧人外出化齋,也只可化取水米飯菜等食物以飽腹充饑,不得收受任何財貨。違者,皆定為邪僧騙徒,一律貶為苦力官奴。”
“若想修繕寺廟或其他需錢財之用,則自行下山為人舉行法會、超度,或降妖除魔后,可收取適當報酬。”
說到這里,楊妙君沉吟了一下:“九叔,到時候得麻煩你或者茅山出人,幫著整理鑒別一下佛門修行的門派或者人員,每州只留一座最多五百人規模的佛門修煉門派,由他門統管州內各郡寺廟。”
經是好經,但是卻被和尚念歪了。
所以,佛門要滅,卻不能一竿子打死所有人,更別說怎么也好給上屆的佛陀們一些面子,不能滅了人家的傳承,到時候萬一引來佛陀下界滅魔怎么辦?
所以,滅的只是披著佛門外衣的那些假和尚,真正修煉的,或者一心向佛的,并不禁止,只是‘規范’了起來。
“而最后的一收……”
楊妙君說到了最后的一點上:“自古以來,所有王朝末年之所以會民不聊生、餓殍遍地,處處都有農民揭竿而起,其根本原因除了吏治昏庸、貪官橫行之外,最主要的就是土地兼并。”
“從開朝到王朝末年,近乎三百年的時間,九成的土地都被集中在了不足一成的達官顯貴、世家門閥手中,只剩下一成的土地去養九成的百姓,本就養不活,還要面對各種苛捐雜稅、橫征暴斂,百姓活不下去自然只有造反這一條路去博一線生機了。”
楊妙君先是說出了一個這個時代的人,從來沒有人去思考過的角度詮釋闡明了王朝末路的根本原因。
“所以,既然不管歷朝歷代使用了什么辦法,都無法解決土地兼并的問題,那么我們不妨反其道行之,將所有的土地,包括山林、礦藏,乃至于江河湖泊等等,全部都收歸君王一人之手,除君王之外,再無任何一人有屬于自己的私有土地,自然也就不會被人盤剝侵占,如此從根本上就解決了土地兼并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