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起程廣平
- 寧郎毒計安天下
- 接笏
- 2004字
- 2024-06-12 11:18:52
次日,后山桃園。
三月春光好,桃花笑春風。
四人備下烏牛白馬祭禮等薄物,各自焚香插在神案面前的爐子中。
后世在神位處擺放的一般是關公像,而寧澈幾人現在拜的自然是天地,也就是皇天與后土。
待都焚香完后,四人便祭上五谷和牲畜,焚香再拜,于天同誓。
“我劉玄德。”
“我關云長。”
“俺張翼德。”
“我寧子旭。”
“今日結為異姓兄弟,從此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
“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
“若違此誓,天人共戮之!”
言罷,四人便不約而同地將手中的酒杯倒在地上,而后便磕了三個響頭。
待劉備起身之后,關張寧三人又轉身向劉備磕了一個頭。
“二弟、三弟、四弟!”
“大哥!”
四人又不禁潸然淚下,每個人的手都緊緊的相握在一起。
就這樣,四人中玄德為兄,云長次之,翼德再之,子旭為弟。
而后,四人便在桃園設宴痛飲一番。
待酒過三巡后,張飛便朗聲朝劉備開口說道。
“大哥,昨日我便已與買家商榷,將祖產變賣,籌措好了資金,只待張榜招募鄉勇!”
聞言,劉備幾人都微微點頭,接著寧澈也隨即徐徐說道。
“既如此,那我便著手籌劃行軍之徑,力求避開黃巾精銳,尋得朝廷主力以投。”
緊接著,關羽也撫髯開口說道。
“那我便去城門口張榜告示,募集鄉勇。”
見狀,劉備此時自然是喜不自勝,高興的說道。
“甚好,然僅有士卒而無良駒,豈能成大事?”
“我識得蘇雙、張世平二馬商,昔日曾共飲論馬,今日我便即往訪之,購得良駒,諸弟靜候佳音。”
四人分工井然,劉備策馬疾馳,赴中山尋找蘇雙、張世平。
張飛則奔走市場,尋覓高價買家,變賣家產,籌集軍需。
關羽揮毫潑墨,張貼告示,于城門口廣募壯士。
寧澈便埋首于輿圖,精心規劃行軍路線。
……
翌日一早,劉備便興高采烈的回來了。
劉備喜形于色,連忙找到寧澈幾人,傳說佳音兩則。
一則,蘇雙、張世平二人在劉備的忽悠下,慷慨解囊,相贈五十馬匹,金銀五百兩,鑌鐵一千斤,助其一展宏圖。
二則,劉備赴中山之時便已求證盧植果為此次征戰統帥,現屯兵蕩陰,不日將揮師鄴城,與黃巾主力一決雌雄。
而數日后,張飛和關羽也廣募鄉勇,帶著五百壯士歸來。
與此同時,那一千斤的鑌鐵也已被良匠鍛成了四柄神兵,寒光凜冽。
劉備得雌雄雙股劍,關羽得青龍偃月刀,張飛得丈八蛇矛,至于寧澈,便只是讓人鍛造了一把八面漢劍,以作防身而已。
雖然寧澈并未給予劍名,但那劍也絕非凡品,足以與劉備幾人的兵器匹敵,只是寧澈并沒有起名的興趣。
關羽和張飛二人也曾熱切提議為寧澈鍛造一把威猛的大刀,而且剩下的材料也綽綽有余。
可寧澈也對自己的定位很清晰,就是當個狗頭軍師。
雖然寧澈今生至此也活了數十年,對于殺人倒也沒什么下不去手的。
但是寧澈骨子里還是一個現代人,若只在是幕后玩弄些權謀詭計倒還尚可,可若是讓寧澈親自上陣殺敵,那他多少還是有些力不從心了。
因此,寧澈最后還是選擇了現在這柄八面漢劍。
……
就這樣,等到四月下旬后,劉備的鄉勇軍也才算是訓練完成,開始起程。
按照寧澈早已精心規劃好的路線,一路上劉備一行人都巧妙的避開了黃巾軍的主力,南下去廣平郡與盧植會師。
而黃巾主力雖然被寧澈研究的行軍路線一一避過,但小股黃巾散軍卻無法避免,不過這也讓張飛和關羽等人異常興奮,畢竟都起程十多天了,手中利器都尚未飲血。
不多時,寧澈便也第一次見到一直只聞其名的黃巾軍。
不遠處的小村莊里,只見數百人正如狼似虎地侵襲村莊。
其中青壯年居多,甚至還有些許孩童,均頭系黃色布條。
其面色雖然都黃瘦無比,但眼神卻極為兇厲,揮動屠刀的手也異常沉穩。
另一邊,一名黃巾頭目此時跨坐瘦黃馬,手握大刀,在村莊內橫沖直撞,肆意屠戮,所到之處,皆是百姓的鮮血與哀嚎。
而這個飽受蹂躪的村落,顯然青壯寥寥,多是婦孺,難以有抵抗之力。
在黃巾軍的鋤頭與鐮刀下,一個又一個生命接連消逝。
婦人們雖可保性命,但卻生不如死。
每一個婦人的衣物都被其無情撕扯,清白名譽遭受玷污。
尖叫、辱罵、狂笑交織,活似人間地獄。
看到這一幕,劉關張三人皆怒發沖冠,毫不猶豫的一馬當先,帶領軍士沖了上去。
“隨我斬殺逆賊!”
“殺!”
而寧澈也當即拔劍,緊隨其后,雖然他只是個書生,但拳腳劍射也頗有涉獵。
讓寧澈上陣殺敵也許夠嗆,可對付那些面黃肌瘦的黃巾嘍啰還是不成問題的。
待劉備一行人殺出后,那些黃巾軍們自然被打的連連敗退,其哭喊、哀嚎之聲甚至比百姓們還要大。
不多時,關張兩人此時也殺的興起,僅是一刀一矛便已帶走了上百個黃巾軍的性命。
而寧澈此時身上的素袍也已經濺上了鮮血,手中劍鋒的寒光也隨之變的更甚。
自古以來,無論是王朝更迭,還是起義反叛,受到傷害最大的,永遠是一個又一個平頭百姓。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可其中的殘忍與血腥,絕非這寥寥數語能夠盡述的了。
史書中,對于黃巾之亂不過輕描淡寫,而對于那些英雄卻恨不得揮盡筆墨。
無論古今,人們總是會把視線聚焦于那些英雄豪杰。
然而,又有誰真正去傾聽那些卑微生命的悲喜興衰?
皇帝,就是最大的地主。
只要封建制度還在,那么百姓身上的壓迫與剝削便永遠不會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