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師君,弟子雖為兄,但此事重大,還是讓子旭親自決定為好?!?
劉備言行畢恭畢敬,隨后微不可察的看向寧澈,點了點頭。
聞言,盧植也旋即看向寧澈,沉聲問道。
“既如此,那子旭你意下如何?”
這種時候寧澈自然不可能怠慢,連忙拱手回道。
“今先生提攜,在下自然愿往!”
對于天下所有讀書人來說,“太學”那就像是圣地一般神圣而不可侵犯。
先別說能不能進去,就算是一矚其容,在他們看來那也是三生有幸了。
而寧澈在意的也自然是太學學子這個身份,以及可拉攏的人脈資源等。
在漢朝,太學學子這個身份是個極為給力的上升助力。
如果一個人從太學畢業,哪怕是不用那些積累下來的人脈,那升遷速度也極為迅速。
例如那人若是回鄉,那立馬就會被舉為孝廉;而若是選擇在朝廷做官,那也隨時都可能被三公征辟為屬官。
簡單來說,“太學”就是一塊金字招牌,萬能的通行證。
在此之前,寧澈也曾經考慮過舉孝廉這條路,可奈何名額卻一直被當地的豪強霸占。
故而像寧澈這種平頭百姓壓根沒有任何機會,唯一的可能性就是進入太學。
但進入太學的條件的難度也同樣令人咋舌,雖然有三種方法,但無論是哪種,此前的寧澈都沒有任何辦法滿足。
一是高官子弟,二是郡國選拔,三是大儒舉薦。
前兩條不用說,那都是一直被門閥士族壟斷。
而第三條對于寧澈來說也挺扯淡,畢竟現存于世的大儒兩只手都數的過來,人家憑什么幫他?
可現在不一樣,身為大儒的盧植竟然愿意舉薦寧澈,而他自然也不會錯過這個機會。
“如此甚好?!?
對于眼前這個小伙子,盧植也是極為欣賞。
若是盧植像十多年前那樣辭官回涿縣治學,那他高低也得收寧澈當徒弟。
“對了先生,此次攻城我等雖然大勝,但兵甲也多有損壞,不知......”
寧澈一臉坦然,順勢道出此前所想。
聞言,盧植隨意的擺了擺手,豪氣的說道。
“這種小事以后就不用特意稟告于我了,往后部曲若有戰損,直接找李祥德就好?!?
言罷,盧植又轉身向眾人喊道。
“李祥德何在?”
片刻后,一個白白胖胖的中年男子便從人群中出列。
見狀,寧澈也不禁彎起了嘴角,溫言說道。
“李主簿,好久不見?!?
而李祥德也露出略顯奸詐的笑容,畢恭畢敬的拱手向寧澈等人問好。
隨后,寧澈又轉身拱手對盧植說道。
“先生,那小子便先行一步了?!?
盧植點了點頭,默然應允。
接著,寧澈也向一旁的劉關張三人使了個眼色后,便轉身帶著李祥德去核對補充戰損了。
……
數日后,大軍也再度起程。
易陽一戰不僅大力挫傷了黃巾軍的囂張氣焰,而且還再次振奮了大軍的氣勢。
盧植也抓住機會,一鼓作氣,又接連攻下數座城池,將張角逼入絕境。
而劉備每逢戰事,皆率部沖鋒在前。
雖然危險,但風險越高,回報也就越高,現在的劉備在軍中已頗具威名。
至于在朝廷里那就更不用說了,在盧植的盡心幫襯下,劉備這個中山靖王之后、孝景帝玄孫也進入了世人眼里。
這一切的變化寧澈自然心知肚明,顯然歷史已經與他腦中的記憶大相徑庭。
事已至此,寧澈也不確定這樣的變化對劉備究竟是好是壞。
現在的劉備雖然聲名遠揚,但寧澈能看出來劉備是絕對還沒有稱王稱霸的打算。
如果按照原本的歷史軌跡,劉備現在應該還只是一個安喜縣的縣尉。
而之后劉備便會怒鞭督郵,棄官而逃,開啟了為期二十年的顛沛流離。
雖然如此,但那二十年卻是劉備未來能夠成功的關鍵。
那二十年讓劉備完成了從青年到中年的蛻變,同時也抹去了劉備身上的暴戾,平靜了他的內心。
那時的劉備面對強敵不會畏懼,面對弱小也不會蔑視,面對生死也能從容。
顯然,那時的劉備才真正具備了一個帝王的潛質。
若是讓諸葛亮碰上剛起家時的昭烈帝,他不燒了諸葛亮的茅廬就已經算是最好的結果了。
而現在劉備的起點已經高了許多,武有關張,文有寧澈,再加上有盧植這個靠山,劉備也可謂是前途無量。
可這依舊還是不免讓寧澈憂心忡忡,畢竟“少年得志”與“中年得志”雖然只相差一個字,但實際卻完全是兩種概念。
劉備在少了那二十年的磨礪下,究竟會變成什么樣子?
是像曹操那樣殘暴多疑,殺的天下人膽寒?
還是像江東孫氏那樣稱霸一方,謀圖天下?
亦或是像袁術、袁紹與呂布之流,湮滅在歷史的洪流中?
對于這些寧澈不知道,也沒人能知道。
歷史的車輪依舊滾滾向前,而其原定的軌跡雖已改變,但那又如何呢?
重活一世,寧澈雖然怕死,但更怕這一世依舊碌碌無為,在砧板上慢慢或突然死去。
循規蹈矩終究是不可行的,這點寧澈自然深知。
“船到橋頭自然直,來都來了,總得留下些什么東西吧......”
寧澈仰望夜空,注視著那一顆顆忽明忽暗的星星,喃喃自語。
……
另一邊,廣平城內,張角正與眾將議事。
“大哥,那群官兵也太囂張了,壓根就沒把我們放在眼里!”
“不如就讓我帶大軍殺過去,好出了這口惡氣!”
說話的人是張寶,其為人魯莽程度與張飛比之還要勝上三分。
此言一出,竟還引的不少人紛紛附和。
而主位上的張角面色煞白,一邊咳嗽,一邊伸手示意張寶等人坐下。
對于張角的命令,這些黃巾將領自然還是不敢違抗的。
此時黃巾的重要將領已經齊聚,粗略估算下,約莫十多人。
其中大部分人在張角兵敗死后,都還仍然活躍,甚至發展成另一個黃巾軍,也就是后來的黑山軍等。
不過其依舊只是烏合之眾,黃巾軍有的問題,那些后來的隊伍依然存在,甚至還有過之而無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