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大宋局勢
- 綜武:世界病了,得治!
- 餓禍
- 2372字
- 2024-06-05 16:07:11
原來,南宮權之所以發愁,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大宋朝堂上局勢的暗流涌動。
宋皇趙匡胤欺負孤兒寡母上位,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建立大宋,可謂是個十足十的狠角色。
但再狠的人,都會有軟肋,宋皇趙匡胤也不例外。
趙匡胤梟雄一世,卻是個大孝子。
某日,趙匡胤之母,既大宋昭憲太后以后周幼主臨朝而致使滅亡為由,要求趙匡胤立下金柜之盟,趙匡胤死后皇位先傳于其弟趙光義,趙光義死后再傳給趙匡胤的兒子。
兄終弟及,帝終侄繼!
當時昭憲太后都快死了,對其臨終遺言,趙匡胤也不好拒絕,免得老娘死不瞑目,只能無奈點頭答應。
可皇位不優先傳給自己的兒子,反倒傳給弟弟,趙匡胤又不是傻子。
若皇位給了趙光義,最后能回到自己這一脈手里嗎?
能成為皇帝的,最清楚皇權的誘惑力,趙匡胤可不敢賭自己弟弟的良心。
時至今日,大宋朝堂因立嗣之爭鬧得不可開交,趙匡胤明里暗里壓制趙光義,趙光義則以金柜之盟為由,拉攏了一大批追隨者,對皇位虎視眈眈。
而自古以來,皇位之爭必然牽連甚廣,尤其是定國公府這種有錢有勢的豪門,更是優先拉攏的對象。
南宮權所發愁的正是這點,在局勢未明朗前,冒然選擇站隊,無疑是最愚蠢的。
然而面對來自雙方的拉攏,定國公府也不好明著拒絕。
趙匡胤乃是宋皇,大宋唯一的主宰,陸地神仙境的實力足以橫推所有;
趙光義則手握金柜之盟,占據禮法大義,在大宋囂張到沒邊的文官多數都支持趙光義;
如此局面之下,定國公府哪敢輕易站隊。
正因為不敢輕易選擇站隊,雙方對定國公府的施壓也越來越大,致使南宮權整日愁眉苦臉的。
“......”
聽罷南宮權的話,明了前后原因,南宮旭登時無話可說。
大宋內部權力之爭,確實不是他所能摻和的。
不過他有一點想不通,趙匡胤堂堂陸地神仙,與蒙元鐵木真,大明洪武朱元璋齊名的亂世梟雄,怎么連區區趙光義都解決不了,難道純粹是因為文官勢力的阻礙?
往往不可能的事,恰好就是事實。
趙匡胤沒拿趙光義開刀,一直容忍趙光義上躥下跳,部分原因是源于昭憲太后。
但昭憲太后都死了多少年了,哪怕再怎么孝順老母親,趙匡胤也不可能因為昭憲太后的遺言而無限容忍趙光義。
久病床前無孝子,何況昭憲太后早死了。
真正讓趙匡胤忌憚的,是日益膨脹的文官勢力。
當初為了壓制武將集團,趙匡胤積極扶持文官勢力,推行以文御武的政治格局,但現在文官勢力日益膨脹,已超出了趙匡胤的掌控。
如今之大宋,文官勢力無處不在,主管大宋軍務的樞密院都是以文官為主,他們已不滿足于臣服在皇權之下,欲開啟皇權與士大夫共天下的時代。
與士大夫共天下,趙匡胤嘴上也是這么說的。
但大宋文官勢力不這么認為,在他們看來,趙匡胤起于軍伍,是個下九流的武夫,與高貴的讀書人完全不算是“自己人”。
所以呢,文官勢力想要未來的皇帝變成“自己人”,從而為讀書人爭取到更多的利益。
趙光義親近文官勢力,又有昭憲太后遺言為憑,占據禮法大義,正好是大宋文官眼中最合適的“自己人”人選。
只要趙光義順利上位,大宋文官的春天就來了。
以上種種,趙匡胤豈能不知道,大宋皇城司雖然不像大明錦衣衛那么無孔不入,但探查文官勢力的動向還是不成問題的。
只不過知道是一回事,怎么做又是一回事,礙于文官勢力深入大宋方方面面,趙匡胤還真不敢拿文官勢力以及趙光義開刀。
一旦動刀,牽一發而動全身之下,死幾個文官事小,萬一眾多文官聯合起來罷工,那問題就大了,整個大宋運行體系都會崩潰的。
因此,即使自身實力臻至陸地神仙之境,紫金盤龍棍天下少有敵手,趙匡胤也不敢來硬的,只能在規則范圍內與文官勢力,與趙光義博弈。
陸地神仙,也有無奈的地方啊!
個人武力,再怎么強悍,在滾滾大勢面前,也不得不退讓。
誠然大宋文官都是手無縛雞之力的弱者,更有甚者,與他國暗通款曲,出賣大宋國家利益,可眾多文官加起來形成的軟實力,陸地神仙也拿他們沒轍。
除非趙匡胤敢拼著大宋秩序崩潰,陷入混亂的風險與文官勢力死磕,不然文官勢力只會越來越囂張。
人性三毒,貪列第一,胃口只會越來越大,所謂的知足常樂,根本是不可能的。
“世叔不必太過憂愁,而今局勢未明,縱然上面再怎么斗,對定國公府也影響不大。”
看著南宮權愁眉不展的樣子,南宮旭出聲安慰道。
趙匡胤,趙光義,文官勢力的博弈,雖波及到了定國公府,但只要定國公府不主動摻和進去,想必沒有誰敢對定國公府硬來。
定國公府不似春霖山莊,暗中掌控著諸神殿,武力方面頗為欠缺,可這不代表定國公府好欺負。
南宮家立族百年,家族勢力橫跨大明,大宋,靠的不是層出不窮的武道高手,而是分號遍布天下各地的錢莊。
在大明,南宮家有著參與造反的前科,洪武皇帝也沒對南宮家進行大清算,一方面是因為南宮家在江南勢力根深蒂固,動了南宮家,其他世家大族人人自危,江南動蕩不止,對朝廷的穩定統治沒有任何幫助。
但更重要的是,南宮家掌控著大明分號數量最多的錢莊,若南宮家倒了,無數人存在錢莊的錢都將化為烏有,引起的后果絕不是朝廷愿意看到的。
同樣,定國公府于大宋經營著數百家錢莊,光是這汴京城,就不知道有多少人把錢存進了定國公府門下的“鴻運錢莊”。
假如朝堂上博弈的人因拉攏定國公府不成,惱羞成怒對定國公府下手,導致鴻運錢莊倒閉,那得知自己辛辛苦苦積攢的財富全都沒了的人,一定會把汴京城鬧個天翻地覆。
相信沒人會蠢到因拉攏不成,就把定國公府往死里整。
江湖上,最不好惹的人,是老人,孩子,女人。
而在宏觀的朝堂博弈中,可以得罪文官,武將,得罪皇帝,但絕對不要得罪掌控百姓命脈的人,誰也不敢拍著胸脯保證,自己會不會死在濤濤眾怒之下。
這不是沒有前例的。
于大隋朝,楊廣與世家門閥的爭斗已經到了白熱化的程度,將士,農,工,商,僧,道等各個階層的人都牽扯了進去。
大約是在五年前,某個出自高門大姓的官員為了打擊楊廣的權威,故意誤導楊廣查封了一家錢莊。
結果,那家錢莊一倒,當地百姓直接造反,誤導楊廣的那名官員全族都被憤怒的叛軍滅了。
前車之鑒,后車之覆,精明至極的大宋士大夫們不可能犯蠢,把定國公府往死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