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泊淮西的游方僧
朱元璋出了皇覺寺,先到爹娘的墳前跟二位老人和大哥告個別,前路茫茫,生死未卜,真不知道這輩子還能不能再回來拜見他們。之后又見了大恩人汪大娘母子及劉大老爺一家,至此才覺得了無牽掛,義無反顧地踏上了化緣的征程。
憑著聰敏,再通過實踐和鍛煉,朱元璋總結出了化緣工作的十三字方針:突朝煙而急進,暮投古寺以趨蹌。意思是說早晨起來走在路上,看見哪家煙囪里冒煙了,說明這家開始做飯了,要趕著飯點兒過去討口吃的,去晚了討不到菜肴,只能吃白飯,或者一把生米;云游一天了,老是睡在荒山野嶺,不定哪天就成了野狼野狗的盤中餐,盡管很累,還是要踉踉蹌蹌去投奔寺廟。
走呀走啊,走呀走,朱元璋穿州過府,漂泊在廣袤的淮西大地上。先從濠州向南到了合肥,然后折向西進入河南,到過固始、光州、息州、羅山和信陽,又往北到過汝州、陳州等地,最后由東返回,經鹿邑、亳州和潁州,足跡幾乎遍及每個村落。他走了一路,也看了一路,把各地的風土人情、山川地貌,以及人世間的尊卑貴賤、美丑善惡、富貧榮辱統統裝在了腦子里。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無奈。化緣生涯雖然充滿艱辛,但收獲頗豐,用朱元璋自己的話來說,這段經歷讓他極大地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豐富了人生的閱歷。有一句他沒說,這三年多的時間極大地鍛煉了他的心智、磨煉了他的意志,在他面前已經沒有什么困難是不能克服的了。
據《青州府志》記載,朱元璋游方時曾流落到青州,并且重操舊業,在該地的核桃園村給一個叫崔迪的財主放過一段時間的牛,東家崔迪待朱元璋不薄。因此,朱元璋革命成功后,給予崔迪高規格的回報:讓他在當地出任政府官員,賞賜他白金文綺龍頭拐杖、一品服色等物品。如今青州西部還有一座“明祖山”,據說就是朱元璋當年放牛的地方,山的北面是核桃園村。
還有一個傳說,朱元璋云游進入繁華的廬州時,看到一個有九層臺階的朱漆大門,心想這是一戶富貴人家,決定在此化一頓豐盛的齋飯。還沒等他靠近就聽見幾聲清脆的鳴鑼聲,隨后有幾頂綠呢大轎奔大院而來,跟班的一大溜。中門洞開,一個穿戴奢華、腆著大肚子的中年男子出門迎接。
朱元璋向邊上一個看熱鬧的老人打聽道:“請問施主,這可是官宦人家?”老人看了他一眼,說道:“雖然不是官,可是他比官還牛,那些當官的都來拜他。”朱元璋明白了,原來是個富甲一方的土豪啊!
那老人還生怕他不明白,補充說:“小師父是外鄉來的有所不知,看見那個胖子了嗎?廬州、姑蘇到處都有他的房產和田地,他的名字知道的人不多,可提起他的外號‘錢萬三’,則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朱元璋很高興,錢萬三那么有錢,說不定真能給頓好吃的。這時那些達官貴人已經在大門外落轎,被錢萬三迎進大門。朱元璋打破慣例上去就開口道:“錢員外,貧僧久聞施主仗義疏財,今日特來貴府化點齋……”
誰知話還沒說完,錢萬三就揮手像趕狗一樣說:“去去去!一邊去,沒看見我正忙著嗎?這年頭,要飯的都能擠破門了!”
朱元璋連忙糾正說:“貧僧是化緣的,并非討飯的。”頗有點孔乙己的意思。
錢萬三正忙著迎接當官的,不耐煩了:“我看不出你比要飯的叫花子強在哪里!”轉身引著下了轎的官吏,一路談笑風生地進去了。
這應該是朱元璋自尊心受到最大打擊的一次。那家丁見主人這個態度,就一邊關大門,一邊放出幾條惡犬,一路狂咬,嚇得行人四散逃走。盡管朱元璋手中有打狗棍,可還是被狗咬了一口,對“萬三”這個名字算是牢記在心了,梁子也就結下了。
朱元璋在即將結束游方生涯,準備返回亳州時,不幸染上了一場大病,身體虛弱得連走路都直打晃,倒在了大街上。一位過路的老婆婆毫不猶豫地將朱元璋救醒帶回家中。
老婆婆心腸好,可她的家境并不好,也是個窮苦人,但這并不影響她獻愛心做善事。她將家里僅有的一塊豆腐和一小撮菠菜放在一起,澆上一碗剩米飯一煮,給朱元璋端了過來。
一碗熱湯下肚,朱元璋精神大振,就問老婆婆道:“阿彌陀佛!請問施主,這是什么湯?”
中國的勞苦大眾天生都是樂天派,在逆境中生存總要給自己找點樂子,不至于讓自己活得太累。老婆婆很幽默地告訴朱元璋,那叫“珍珠翡翠白玉湯”。
“這湯太好喝了,貧僧活了二十多歲,從來沒喝過這么鮮美可口的湯。”朱元璋不由自主地重復道,“珍珠翡翠白玉湯,多么美妙的名字,香甜可口的味道,日后貧僧時來運轉,定要頓頓喝這珍珠翡翠白玉湯。”如今這“珍珠翡翠白玉湯”已經成了一道名菜,是很多星級酒店的保留菜譜。
關于未來皇帝朱元璋漂泊淮西、受苦受難的情節,暫且說到這里,回過頭先捋一捋當朝皇帝的事情。大元帝國自公元1271年(至元八年)忽必烈建王朝以來,到朱元璋降臨人間已經走過了半個世紀。在其統治集團內部,政治上日趨腐化墮落,統治者之間為爭權奪利而互相征戰。尤其是元惠宗上臺以后,與權臣、右丞相伯顏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手握重兵的伯顏并不把元惠宗放在眼里,他把持朝政,權傾朝野,甚至將皇權架空。元惠帝雖然心里怨恨,卻又奈何他不得。
伯顏有個侄兒叫脫脫,自幼聰明過人,由伯顏一手撫養長大。脫脫也不負伯父的厚望,文有經天緯地之才,他的父親馬札兒臺對這個兒子的智謀大加贊賞,比之為諸葛孔明;武的方面臂力過人,能挽弓一石,天生一位帶兵的將才。
伯顏為了在與皇帝的斗爭中占據主動,就派脫脫進入內廷,以監視皇帝的言行舉止。這主意雖然老套,但也不失高明,只是讓伯顏所料不及的是,脫脫與皇帝有了親密接觸以后,兩人大有相見恨晚的感覺。脫脫內心就有了想法,跟著伯父混撐死了也只是他手下的一枚棋子,而一旦失勢,自己必定會受到株連。于是,他決定棄暗投明,準備幫助皇帝鏟除伯顏,自己取而代之。
脫脫表明心跡后,不甘心做傀儡的元惠宗大喜過望,一項鏟除伯顏的工作開始緊鑼密鼓地籌劃了起來。堡壘最容易從內部被攻破,伯顏視脫脫為心腹,沒想到最大的敵人竟然也是此人,他的失敗就在情理之中了。
后至元六年(公元1340年)二月,在宮中待久了,閑得無聊的伯顏想出去活動活動筋骨,于是就帶領宿衛軍出城打獵。到了城外,又派人進宮邀請皇帝出獵柳林。
這是鏟除伯顏千載難逢的好時機,元惠宗再傻也不會自己送上門去做人質。脫脫也決定對伯顏采取行動,由于之前已經把統領宿衛軍的大印謀到了手,所以操作起來非常簡單。當晚,在城外嗨得正歡的伯顏就接到詔書,詔書稱:“伯顏不能安分,專權自恣,欺朕年幼,變亂祖宗成憲,虐害天下,今命伯顏出為河南行省右丞相。”
隨后,脫脫下令大都全城緊閉,自己坐在高高的城門上恭候。天一亮伯顏派人到城下問為什么要派他離開京城到河南行省去。脫脫在城上宣布,只免去丞相一人,不牽連其他官員,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各司其職。
伯顏還抱著一絲幻想,請求當面向皇帝辭行,元惠宗當然不干放虎歸山的傻事。伯顏原先的屬下及眾多官兵見大勢已去,紛紛改換門庭,投到了脫脫的門下。伯顏除了后悔和嘆息,已無計可施,只得奉旨南下赴任。經過真定時,他問當地的父老鄉民:你們曾見過子殺父的事嗎?得到的答復是:不曾見子殺父,只見過臣殺君。三月十八日,伯顏又接到詔書,強令他遷往南恩州陽春縣,伯顏又氣又恨,走到龍興路(治今江西南昌)就染病身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