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新的錳鋼橫刀是要獻給皇帝的,這一次不單單周濤和邱浩使出了渾身解數,就是其余的工匠,也紛紛拿出了看家本事。
在李泰的要求下,二人還為橫刀額外加裝了刀格。
多出刀格以后,最直接的效果或許不是能夠格擋一下敵人的兵刃,而是華麗。
兩個擅長雕刻的工匠,將畢生所學都用在了小小的刀格上,兩邊的祥龍紋看上去就不是便宜貨。
而拔出橫刀,天子兩個金燦燦的字就在刀格不遠處,還是鑲金的。
完成了硬度測試和韌性測試后,重新打磨一番以后,橫刀才終于交到了李泰的手上。
看著手里宛如工藝品一般華麗的橫刀,李泰被這些工匠深深震撼到了。
工具不如后世齊全又如何?他們或許欠缺靈感,但是手藝絕對不潮,就這一把純純手工制作的橫刀,放在后世,估計能賣出天價。
帶著華麗多于實用性的橫刀,李泰踏上了回宮的道路。
一番波折,此時已經是五月,田地里的麥苗、谷苗已經長得挺高了,接連幾日的小雨,使得田地里的灰菜等野草趁機長得比莊稼還要高。
然而,令李泰疑惑的是,道兩邊有不少的百姓,但他們沒有拔草,而是都起了一個火堆,堆放濕草制作滾滾濃煙,還不時的往地里忽閃。
不明就里的李泰,掀開窗簾,叫來鐵牛,詢問道:“鐵牛,他們這是在干什么?”
鐵牛的家離這里并不遠,也休過農耕假,對這些村民的行為,應當很熟悉才是。
鐵牛苦著臉回答說:“殿下,這些百姓是在熏蝗蟲。殿下不知,去年冬天不冷,今年的雨水也不夠大,這才五月,就已經有不少的蝗蟲了,若是不驅趕它們,恐怕今年的莊稼要減產不少。”
“原來如此。”
李泰放下窗簾,才要再看看匣子里精美的橫刀,卻忽然想起了自己之前明明死死記住,卻不小心忘記的事情——蝗災。
根據歷史記載,貞觀二年,關中遭遇了罕見的蝗災,百姓堪稱民不聊生,才成為皇帝不久的李世民,遇到這樣的災難,生怕被人借題發揮,一發狠,竟然生吃了蝗蟲,用以緩解民怨。
就像鐵牛說的,去年冬天不冷,今年雨水也不夠多,使得去年的蝗蟲卵大部分得以孵化。
今年的蝗蟲,還只是導致作物減產,而同樣的一個冬天和春天過后,數倍增長的蝗蟲,就會給關中的綠色帶來滅頂之災。
這樣的大事,是不是....
腦子里才蹦出來將蝗災的事情捅出去的想法,卻又轉瞬之間,就消失不見。
李泰覺得,自己完全沒有必要為古人操心。
種了幾千年的地,若是對蝗災還不夠了解的話,簡直是扯淡。
更何況,司農寺里也不缺種地的高手,他們若是也發現不了這件事,豈不就成了尸位其上?縱觀史書,貞觀朝代的官員,還是比較有操守的。
不必捅出去,從百姓到皇帝,肯定對這件事心里都有底。從歷史上貞觀四年唐朝還有能力滅了東突厥來看,這場蝗災,或許只是一時的兇險,并沒有對大唐造成太大的損失。
放下心后,李泰卻還是拿出一張紙,為明年做好準備。
蝗災的事情不至于大驚小怪,但一想到那么多的百姓要遭殃,李泰覺得自己還是有必要做些什么的。
前一世的時候,窮的褲衩子都只能買南極人的貼牌貨,好些時候看到水滴籌等,考慮許久,才貢獻了區區五塊十塊的。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早在孟子的時候,就看穿了這個道理。
所以,重活一世,李泰覺得自己還算是有錢人,再加上皇族的身份,還是有必要保持善心,善待百姓的。
馬車抵達東宮,李泰掀開門簾,就看到了等候在馬車邊的李承乾。
今天不是初一十五,李承乾的出現讓李泰很是意外。
“大哥,你怎么知道我回長安了?”
李承乾笑嘻嘻道:“青雀你不知道,東宮的一個護衛被我派到了城門處,若是見你回來,就會快馬回宮稟報。”
“....”
李泰雖然知道李承乾已經不似歷史上一樣看自己哪哪不順眼了,但是對自己好到了這個程度,還是有點起雞皮疙瘩。
畢竟,這老小子在歷史上可是干出了背背山的事情。
夭壽,這家伙沒到青春期,性取向應該還沒歪呢吧。
李承乾并沒有注意李泰的表情變化,他的視線被匣子給吸引了過去。
也不問,他直接伸手將匣子打開了。
當看到里面裝飾華麗無比的橫刀時,李承乾的眼睛都直了:“青雀,這是你給我的禮物?”
李泰撇撇嘴:“你抽出來看看。”
李承乾照做,當看到“天子”兩個鑲刻的字以后,立刻就將橫刀歸了鞘。
“既然是獻給父皇的,那就算了,不過青雀,你送我的弓,弓弦斷了,工匠找了好多材料,制作出來的弓弦都不如原來的好用,你下次回來記得帶一根。”
“都練斷了?太卷了吧你。”
“太卷,什么意思?”
“就是說,咱們倆都在練習射箭的階段,你卻背著我偷偷多做了那么多的練習。算了,不用下次,我這一次回來也帶著弓箭呢,弦是新換的,你直接拿我的去用就是。”
“好啊你,明明你自己也把弓弦用斷了,卻反咬一口,真是無恥!”
“嘿嘿,正巧一會兒要去拜見父皇,咱們兄弟再比試一番如何?”
“哼,這一次孤自會告訴你,何為神射!”
“呵,你以為本王就怕了你?”
雖然是在東宮門口就下了車,但兄弟二人并未乘坐步輦,而是一路說說笑笑的朝著太極宮而去。
自承天門而入,二人先是去了長孫的立政殿請安,隨即才到皇帝老子的兩儀殿拜訪。
今日沒有大朝會,按理說,這個時候皇帝就該是在兩儀殿處理政務才是。
抵達兩儀殿,卻見方靂迎了過來。
“二位殿下,陛下正接見魏大夫和永興縣公,奴婢這就為二位殿下通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