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體更有在其他方面有這優秀天賦的展現方式。
以張初承為例子,其實他本身是擁有三種靈體的!
其一:由九竅玉人遺澤養成的水木靈體,一經覺醒,品級便達到了玄級上品的等級。張初承擁有了這玄級上品的水木靈體配合上張初承的玄級上品水木靈根才能讓張初承在這個念舊擁有了如此之高的修為。
畢竟,尋常修士普通修士說的可不是同級戰力最低的那部分修士,而是一個正常修行的修士在該階段擁有的最強戰力表現。
如果以數字來展現,沒有外力助力的情況下:單靠境界壓人沒有修煉系統的玄功,系統的法術的修士戰力是一,那么所謂的尋常修士普通修士的戰力就是十,這類修士可以打前者十幾個!
而所謂的天才,他們的戰力最高甚至可以達到十五,天驕的戰力表現為二十至三十之間,這已經基本超越了修士當前的等級,他們甚至可以跨越小層級而戰斗,或者說同級無敵。而妖孽級修士,他們的戰力已經超過了三十,他們的上限在他們全力以赴的的對上敵人之前沒有人知道。
而擁有靈體的修士的戰力,一般情況下都在十五至二十之間,這取決于他們修行的法脈以及他們的靈體品級。
品級越高的靈體他們在對戰中消耗的靈力越低,恢復靈力的速度越快,在筑基以后,他們能夠比同級修士從天地中借取到更多的天地之力,擁有了更恐怖的戰斗力。這還不包含靈體對于同屬性靈物的吸引力。
《修仙界志異》中曾記載過一個故事,說的是一個靈體品級極高的修士,走在路上都有靈物倒貼上來,這個故事的真實性有待考證,但是靈體對于靈物的作用卻也體現出來了很大一部分。
言歸正傳,張初承的第二個靈體便是利用九竅玉人重生后帶來的靈體:七竅玲瓏心。
七竅玲瓏心,在靈體排行榜上排名第十五名,靈體排行榜對于七竅玲瓏心的介紹很簡單:七竅心者,思無涯也。
理解很簡單,擁有七竅玲瓏心的修士他們的思想思緒思路是沒有上限的,但是也正是因為如此,擁有七竅玲瓏心的修士在面對心魔關時,很容易迷失在其中。
畢竟修行路,很多時候不需要你想太多。
但優點也很明顯,用最普遍的話來說就是悟性極高,對任何知識的領悟性都極高。
這也是張初承能夠熟練掌握水龍吟,滕龍鳴的原因所在。
張初承的第三個靈體,也是九竅玉人帶來的,名為玉人體,又名仙人體,在靈體排行榜中排名第三。
但是這個靈體對于修士在破關前的幫助是極小的,只有真正擁有仙人體的修士,才能真正知道仙人體的妙用。
而靈體排行榜對于仙人體的記載也很簡單:仙人體,以仙為名,非妄言也。
最低級的靈體修士的戰力已經達到天才一級,更罔論的水木靈體單論品級也能在一眾靈體中排名中上等。
更何況張初承還有一個上等的七竅玲瓏心靈體,以及一個頂級靈體仙人體。
只不過七竅玲瓏心靈體的覺醒是很漫長的,對于張初承而言,頂多就是心有三竅,能分念為三,同一時間做三件事,并且毫不干擾,相當于同時有三個張初承在做事情或者思考問題。
而仙人體,據《修仙界志異》中記載,古往今來,擁有仙人體的修士無不是一流勢力中的核心弟子,而且背后起碼站著一個頂尖的金丹真君,甚至是站著一個元嬰級勢力。
張初承是其自己所知的第一個非一流勢力或者頂尖勢力中的修士。
這一切的一切疊加起來,張初承的真實戰力,其實張初承自己也不清楚。
但是就沒有覺醒靈體以前的張初承,已經能夠在煉氣六層穩壓煉氣八層戰力在十以上的修士,現如今覺醒了靈體,張初承能夠爆發的戰力將更為恐怖,而張初奕張初雨張初銘三人,將會是張初承的第一個對手!
也是直面這個在未來被稱為大魔王的張初承!
“嘩!嘩!嘩嘩!!!”
“颯!颯!颯颯!!!”
水聲與樹葉被吹動的聲音緩緩傳入演武場中。
慢慢的,演武場中已經停下了喧囂。
只有好似從天地間傳來的水聲與森林的聲音與演武場上的雷霆轟鳴聲與火焰熊熊燃燒的聲音!
嘩嘩的聲音與颯颯的聲音越來越近,越來越響,壓的那雷聲好似電量不足,火焰聲好似即將熄滅一般!
演武場上的三人見此現狀,只覺一顆心在胸膛中瘋狂跳動,多年修行的靈識也在瘋狂的刺激著修行者,祈望他們趕快離開這里!
張初銘三人的眼色肉眼可見的變得陰沉。
演武場上若有若無的陣紋浮現的速度變得更快了。
雷霆的轟鳴聲更加的狂暴了,好似要將這天地轟塌一般!
火焰的燃燒聲更加劇烈了,宛若將一盆油脂倒入烈火中一般!
場外,張初承正一步一步的走進來。
人群們很是“自覺”的給張初承讓開了一條道路。
或許有一些不想讓開的,但是在那股煌煌大勢之下,也不得不避開。
盤旋在張初承頭頂的水龍隨著張初承的步伐一步一步的變得更加的巨大!
天地中的水汽,水靈氣,隨著水龍的游動,飛速的涌入水龍中。
縈繞在張初承身上的木龍吸收著天地間的木靈氣,在水氣的滋潤下,變得翠綠異常。卻沒有似水龍那般越來越大!
水龍與木龍在張初承一步一步間變得越來越鮮活。
“這真的是煉氣修士嗎?確定不是筑基真人???”有修士難以承受如此巨大的心靈壓力,崩潰的哭喊著。
那崩潰了的修士的聲音打破了演武場中的寂靜。
張初奕對著張初承怒喝到:“來!十九弟!讓我看看你是不是繡花枕頭!”
張初承聞言微微笑了笑,偏了偏頭,看向了沒有說話的張初銘與張初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