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吃透小學古詩文(全6冊)
- 任汝茂主編
- 1694字
- 2024-05-29 15:50:43

江南
江南可采蓮,
蓮葉何田田。
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
魚戲蓮葉西,
魚戲蓮葉南,
魚戲蓮葉北。
疑難注釋
◎何:多么。◎田田:蓮葉長得茂盛相連的樣子。◎戲:嬉戲。
古文今譯
江南的水鄉真是采蓮的好地方,這兒的蓮葉多么茂盛鮮亮!一群歡快的魚兒正在蓮葉間嬉戲,一會兒游到東面,一會兒游到西面,一會兒鉆到南面,一會兒又滑到了北面。
漢樂府簡介
“樂府”是漢武帝時期設立的音樂機構,負責配置樂曲、訓練樂工和采集民歌。經由樂府機關采集、保存下來的詩,漢人稱為“歌詩”,魏晉時期開始稱為“樂府”或“漢樂府”。后來,人們把這種獨特的詩歌體裁稱為“樂府詩”。
北宋郭茂倩所編的《樂府詩集》是現存收集樂府詩最完備的一部詩集,主要收錄漢魏到唐、五代的樂府歌辭以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謠,共五千多首。
詩文賞析
這是一首描寫江南采蓮的詩。全詩格調輕快,猶如一幅曼妙的圖畫。一望無際的荷葉,荷葉下自由自在的魚兒,荷葉間采蓮的少男少女,簡直太美了!后四句用重復的句式,表現了魚兒在蓮葉間穿梭自如的樣子,傳達出采蓮人歡快的心情。
這首小詩最引人注目的是句式上的疊唱,以東、西、南、北的方位變化來寫“魚戲”,活潑自然,富有生氣。有人認為,這四句可能是和聲,前三句由領唱者獨唱,后四句為眾人合唱,表現了江南眾人采蓮時熱鬧歡樂的場面。詩歌勾勒出一幅生動的江南景致:蓮子成熟時節,碧綠的蓮葉層層疊疊,搖曳在湖面上,水中的魚兒在蓮葉間穿梭游弋,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必背名句
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
考點延伸
荷花的歷史
荷花又名蓮花,古稱芙蓉、菡萏(hàn dàn)、芙蕖(qú),是一種多年生的草本植物,主要生活在一些淺水塘里。其花朵碩大,花色凈潔,葉大而圓,清香遠溢,花態葉貌使人賞心悅目,古往今來雅俗共賞。
我國很早就將荷花及蓮藕作為果蔬食用,在一些原始村落遺址的房基中發現有蓮子,即荷花的種子,經過檢測約有五千年的歷史。
周朝時期的《周書》記載“藪(sǒu)澤已竭,既蓮掘藕”,說明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已經通過排凈池塘、沼澤水的辦法挖掘蓮藕了。
春秋時期,荷花的各個部分,如花、莖、葉、子等都有了自己的專有名稱。中國最早的字典——漢朝初年的《爾雅》則有了詳細的記載:“荷,芙蕖,其莖茄,其葉蕸(xiá),其本密,其華菡,其實蓮,其根藕,其中菂(dì),菂中薏(yì)。”大意是:荷花又叫芙蕖,它的莖叫茄,它的葉子長得很密,它的花叫菡萏,它的果實叫蓮子,它的根叫藕,蓮子剝皮后叫菂,菂的中心部分叫薏。說明當時的人們對荷花的各個部分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
漢朝時期,我國種植荷花的技術得到了重大的發展。漢代以前,中國的荷花品種都是單瓣紅蓮,到了魏晉,已出現了重瓣荷花,到南北朝時期又發展有千瓣(并蒂)荷花。北魏賈思勰(xié)的《齊民要術》中記有“種藕法”,而且當時的栽培技術已經相當高超了。
我國古代人民之所以大力發展荷花種植技術,是因為荷花既能食用又能觀賞。荷花全身是寶,蓮子、根莖、藕節、荷葉、花及種子的胚芽等不但可以食用,還可入藥。荷花以它的實用性走進了人們的勞動和生活,同時,以它清雅優美的風姿得到人們的喜愛。
早在公元前473年,荷花就作為觀賞植物被種植在園池中,當時的吳王夫差因他的寵妃西施喜歡荷花,就在他的離宮修筑了“玩花池”,供她觀賞。唐宋以后,荷花憑借它的色彩艷麗、風姿綽約進入了私家園林。
我國古代人民也非常喜歡吟詠荷花,常以荷言志,以荷比物興起。中國最早的詩歌集《詩經》中就有吟詠荷花的詩。
西漢時期,樂府歌辭逐漸盛行,由此產生了眾多優美的采蓮曲謠。其中有《采蓮曲》(又稱《采蓮女》《湖邊采蓮婦》)等。
隋唐以后,吟詠荷花的詩詞就更多了。李白詩“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寫出了荷花的天然之美。楊萬里詩“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則是荷花之美的真實寫照。
自從北宋周敦頤寫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名句后,荷花便成為“君子之花”。自此,荷花以其“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成為古往今來文人墨客歌詠繪畫的題材之一。
高頻考題
1.《江南》題目中的“江”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江南可采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何田田”中“田田”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江南》里描寫了魚在蓮葉間玩耍的詩句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