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生生生
- 大清藥丸,但列強是大明!
- 湊要飯的
- 2107字
- 2024-10-04 22:46:06
不管是學科還是專研鐵路的,在如今的大明都離不開蒸汽機。
這一問,劉守謙也沒藏著掖著,如今的大明學術界對鐵路與蒸汽機的認知可不是什么奇淫巧技,這是國之重器,是一百八十多年前老祖宗傳下來的。
讀書人可以不參與鐵路相關的工作,但不了解這極為重要的生產資料可不行。
他一下子把大明目前從事鐵路與蒸汽機研究的有名學者,還有一些相關的存世著作的書名講了出來。
朱康燮不管是要找人還是要看書,都有了路子。
正好來都來了,干脆順勢再聽一節歷史課。
“請先生繼續講下一節,是我大明當年與英國,啊,從紅毛夷手中解救印度的歷史對吧。”
而劉守謙聞言只點點頭。
作為專職的皇家教師,他之前對這位魯王的了解也不多,大明下海之前就有百萬宗室,下海之后宗室人口初期大規模衰減,這兩百年又補了回來。
大明諸藩宗室有資格受封爵位的子弟在十六之后都會被朝廷要求來京師就學,就學三年后才真正有繼承或受封爵位的資格。
諸多宗室學子,魯王在其中并不出彩,諸講官學子只旁聽得他性子有些跳脫。
這些天下來,劉守謙也沒搞清楚為啥建武帝特意命他專門跑過來為魯王講解歷史。
但也只需講課就好了。
大明與印度之間的糾葛嘛......就是很簡單的侵略殖民,只是過程中有葡萄牙,西班牙,英國國,荷蘭下場與大明在海陸撕咬。
畢竟大明在殺入印度洋之前將這些國度在東方世界的殖民地都啃了下來,眼見大明與當時還算強勢的莫臥兒帝國碰上,他們自然得扶持莫臥兒對抗大明。
結果就是大明天神下凡殺入莫臥兒帝國首都拉合爾城,‘救’出了當時的莫臥兒皇帝‘世界征服者·奧朗則布’。
只是在這段歷史的開始,有一小段插曲格外吸引人。
1672年,大明策反了吳三桂,73年吳三桂率部起義。
即便已經知道有這么一段,聽劉老頭一說,朱康燮還是不免眼角一抽,但也不免疑惑,畢竟在他看到的歷史文獻中,這宰種被那代·福臨多方針對打壓下提前造反然后鬧了一年就被撲滅了。
講他干啥呢?
“元狩十四年,三桂屢戰屢敗,不得不率部南逃,世祖派近千船只接引后對其好言寬慰,封其為宿務郡侯,元狩十五年,命三桂往印度平定莫臥兒土軍與西夷兵馬......”
吳三桂還真就乖乖聽話去了印度,然后帶領從關寧鐵騎變身八旗,再變回關寧鐵騎的兵馬將印度打穿了。
只是他的履歷不好看且實際并不受世祖與大明世俗所喜,所以傳的不廣,只在官方歷史中詳細記載。
“受教了。”
朱康燮聽完大受震撼。
回去在房里和老婆造娃的時候都差點分心。
魯王府的頭等大事可不能馬虎。
慧玉當時就察覺出不對,等結束時倆人汗津津的身子依偎在一起就發問:“老爺可是在想那,那兩位的事?您無需憂心,您抓了她們家中父兄只為讓他們戒了大煙,是好事,我已去找過她們說明了......”
夫妻一體,丈夫在外做事,藏著掖著的那些她不去碰,但明里疏漏了的,她就有義務去幫襯。
朱康燮聞言即便是不在意那兩名女子,看著懷里人兒的小臉,也不免升起絲絲感動。
隨即又想到他正忙里忙外,如今做的事規模還小,之后做大了肯定需要更多的親信,更多與他綁定一體的人四處奔走。
老婆一看也是個能抗事的。
可惜......
朱康燮轉眼想到肚子和孩子,完了苦惱的拍拍腦袋。
這王府里的氛圍確實令人頭疼,怪不得原主要偷跑,早起要熏香,吃飯要吃點利于生育的,睡前喝湯藥,回來這些天定期針灸按摩推拿,枕頭下床下壓著玉啊符紙什么的。
這就算了,床簾中央吊著個小十字架圣像,穿明制皇后袍的圣母像左邊摟個耶穌,右邊摟的是大明世祖天老二。
老婆也是被生子這倆字給綁住了。
所以。
朱康燮需要更多的親信。
這也跟生子有關系!
朱康燮算是明白了,生不出娃的家族干不成大事,別說經商讀書當兵造反了,就連種地都種不好。
子嗣不豐,依附者不會多也不會太安心,身處高點時傳承不穩,沒有姻親擁護,身處低點時沒人起家,沒有從者助力。
魯王府嘛......府內仆役親信隨從屬官還有門客還是有的。
但在朱康燮看來也就現在勉強夠用。
“府內可靠的仆役再抽出十名來,送去軍工廠先學習如何組裝針發槍,等熟悉制造后就先參與紙包定裝彈的生產,老帶新知道吧,之后再往廠子里塞人就先讓這十人負責培訓......這樣......誒!養濟院!進去看看。”
第二天起來,朱康燮就開始為親信人力苦惱,腦袋瓜一轉,道德底線再降一降,正好又路過養濟院,奔著就去了。
之前還為老福找童工來做高危工作而虧心,現在一想,童工好啊,大英帝國用了都說好,孤兒院找來的就更好了。
易控制可塑性強,現在拉去當工人,能從小用到大。
稍微對這些孤兒好一點,這不得對王府感恩戴德。
朱康燮想著摸一把心口,沒摸出什么異常,安心的踏進了養濟院,對著里面指指點點:“這地方不是很行啊,你看這些孩子......孩子呢?”
管事的趕緊解釋,實在是這位主子來的太突然了,之前還有人來提前報信讓他們提前安排:“院內居住的老小如今正做雜活,快!快去叫人出來!”
養濟院不可能把老弱病殘就單純養著,只要能動的,就給安排個活計,有一只手做一只手的活,就算只有腳,也能掛著籃子在胸口去做個索喚,也就是送外賣。
這養濟院里才六歲的孩子也在做工,編制些竹木小玩具或是在旁邊幫手,掙幾個錢能從院里管事的這里換些糖,攢久一點能買新鞋新衣服之類。
看著這些小娃娃涌出來乖巧列隊的樣子,朱康燮打算先做點好事:“以后每月多給院里撥一百錢,再把邊上的院子也買下騰出來劃入養濟院,這邊專供老病殘,孤兒孩童就住到新院子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