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昨日今朝
- 西游:我才是西天佛祖!
- 大道無諍
- 2128字
- 2024-05-18 08:05:00
“師父,我出來也!”猴子此刻激動萬分,跪在陳衣面前,拜了四拜,又去謝了伯欽照顧相送師父之恩。謝畢,便徑直去挑了行李。
師徒互道了法名,陳衣見他如小頭陀般,便又取了個混名,叫行者,悟空欣然接受。
與伯欽道了別,陳衣拿出自身衣服給悟空穿上,但卻有些大了,只能改改。奈何此次出行卻并未帶針線,兩人只得商量,找個地方投宿,順便讓悟空洗洗身子。這壓了五百多年,再是美猴王,也抵不過這周身的塵垢,看上去邋里邋遢的。
行至半路,遇一老虎,咆哮著就要來吃人,悟空放下行李,從耳中掏出根針,迎著風,幌一幌,就變成了碗粗的鐵棒,說時遲,那時快,就要朝那虎迎頭打去。
“悟空,慢!莫要打殺!”陳衣阻道。
那悟空即刻停了手,棍子杵在地上,地便裂開三分。
那虎見狀,知是惹不起的角色,便要逃,卻被猴子拽了尾巴,一把摔在地上,爬不起來。
猴子有些嗔道:“師父,這孽畜本是來給我送衣服的,你卻不讓我殺它,是何道理?”
陳衣道:“這老虎傷不了我,更傷不了你,你身上這身衣服,我給你改改便是,放它去吧。”
猴子哼道:“這畜生,雖傷不了我,卻是想吃我,自然是該殺!”
“你既然已出家,就要長養慈悲之心,莫要結些惡緣。出家人‘掃地恐傷螻蟻命,愛惜飛蛾紗罩燈’。”陳衣勸道。
自從過了那雙叉嶺,又去了地獄火海,游了地府后,陳衣想通了許多事,這人、這妖、這畜生都是這六道中受苦的眾生之一,誰也不比誰高貴。
只是因業障緣故,有愚癡和聰慧之分,這些個畜生,今生落入了畜生道,蒙昧一生,已是可憐,不能結個善緣,渡了它,陳衣也不想結個惡緣。
悟空覺得憋屈:“師父,你莫爛慈悲,我若不打死它,它也還會去吃別人。若它去吃了別人,你那良心可過意得去?這因果,你可背得?”
陳衣嘆道:“若它果真吃了別人,那這因果自然是有我一份,這是‘如果’。今日你打殺了它,便即刻背了因果,你可要下手?”
“不瞞師父說,我老孫五百年前,據花果山稱王為怪的時節,也不知殺了多少人,剿了多少怪,這殺業我可背得。那生死薄上我早就已經除了名,死不了的。”
說完,悟空便又掄起棒子,準備背了這因果。
只是這棒卻莫名重了些,悟空轉頭一看,陳衣已單手將棒拿住。這師父速度也還是可以。
猴子嚇了一跳,他眨眨眼道:“師父?!”
趁悟空呆愣的瞬間,陳衣將棒子從他手里抽了出來,他拿在手里掂了掂,似乎也沒想象中那么重。
“師父!你可知,這是俺的如意金箍棒,有一萬三千五百斤!”悟空強調道。
陳衣邊看邊道:“自然知道,定海神珍嘛,這天下誰人不知……”
陳衣剛還想說,這是孫悟空龍王那里硬要來的寶貝,突地看見猴子一臉不可思議地盯著他看,便知自己說漏了嘴,這里的天下,還真很少有凡人知道孫悟空的名號,更別說這如意金箍棒的來歷了。
他捧起棒子,交給悟空道:“曾在書中見過,今日一見果然非同凡響。”
確實也沒說謊,前世的書里見過。
悟空卻并不在意這個,他在意的是陳衣竟然能輕松拿起這棒子。
孫悟空將棒子變成細針,收進了耳里道:“師父,原來你不是柔柔弱弱的取經人,這么重的棒子,凡人莫說是拿,就是碰一下便皮開肉綻,打下去則是肉醬稀泥。”
“可不是個尋常取經人么?”陳衣嘴角彎起個弧度。
猴子哼哼兩聲道:“既是如此,那還要老孫護你取個什么經。趁早讓我回了花果山,逍遙去。”
這猴子壓了五百年,如今這脾氣不知收斂過沒有。前面陳衣雖然揭了如來的咒,救了這猴子,他定是感激,但他一向不服管,打殺慣了,除了好話,壞話哪里聽得進去,也就只有那本事大,又疼愛他的菩提祖師能管一管,如來都要將他壓在五指山下五百年。
“唉!”陳衣長吁短嘆一番,若沒有強硬手段,難道就真的管不了這猴子了?他并不是很想觀音菩薩給他送緊箍來。
“師父,你嘆什么氣?俺老孫哪里說錯了?”
陳衣道:“你可知為何如來要將你壓在這山下,又為何要你來護我取經?”
悟空不解:“如來將我壓在山下,自然是因為我攪了蟠桃會,大鬧天宮,讓我在此受罰。讓我來護你取經,卻是我真心悔過,觀音菩薩給我指的一條明路。”
“若如來當初也如你一般,將你直接壓成肉泥,你今還能得菩薩指了你明路?”
悟空愣在原地,不知如何回答。
陳衣又道:“你再好生回想下那山,雖有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卻是地水火風給你留了個風口,讓你能運用呼吸之氣,手兒爬出,還可搖掙。”
悟空回想,確實如此。
他再一想,如來那么大神通,卻是將他壓在山下五百年,若當初如來心狠,直接將他捏死,也未嘗不可。
陳衣又指著地上奄奄一息的老虎道:“若你是如來,這虎是孫悟空,那這孫悟空,不是早成了肉醬?”
猴子朝自己身下看去,那奄奄一息的老虎,就如昨日的自己,他心里隱隱一動,殺心頓無。
“罷了罷了!就留它一命!我也不要什么虎皮做衣了,還是找個屋舍,洗洗身子吧。”猴子擺擺手,別扭的轉過頭,挑起擔子就走,生怕師父看見他動了惻隱之心。
這猴子,傲嬌得很哩。陳衣笑笑,也不去戳穿他。
一人一猴行走在山路之上,天邊斜陽如霞,映得兩人身影修長,卻也不分了高低長短。
“師父,以前莫說是只老虎,就是一條龍,見了我也不敢無禮。我老孫頗有降龍伏虎的手段,翻江攪海的神通;鑒貌辨色,聆音察理;大之則量于宇宙,小之則攝于毫毛;變化無端,隱顯莫測。”
“怎翻不出那五指山哩?”
“……”
“好了好了,不戳你痛處了。不過我有些好奇,你當初用毫毛寫的那到此一游的字跡,我怎么沒瞧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