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能領兵者,謂之將也,能領將者,謂之帥也。
- 劇透子嗣六維圖,老爹們坐不住了
- 冷泡泡不加冰
- 3100字
- 2024-05-18 21:25:44
【李世民率軍隊奔赴龍門關,搶先一步踏冰而渡過黃河,進駐柏壁,與宋金剛對峙。眾將要求出戰,李世民卻堅壁屯糧,只派小股人馬襲擊糧道,準備在宋金剛糧盡退兵時再進行主力決戰。】
【這一戰是不是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當初無論是對付薛舉還是對付薛仁杲的時候,李世民都選擇先防守的做法,逐漸消耗,以逸待勞。】
【上文講解已經點明了李唐的情況,無論是西邊的薛舉還是北方的劉武周,他們都是遠道而來,就算占領了部分地方,也是立足未穩。】
【北方和西方本就缺少糧草,就算從各地調運,也很難進行長期的持久戰。劉武周的部隊組成中有突厥兵馬,用的也是突厥戰術。突厥就像漢朝時的匈奴,一般只會南下劫掠,在中原以及南方政權沒有分裂的情況下很難攻城拔寨駐守。】
【再者便是李唐多次作戰往往都是被人搶占先機。薛舉主動發兵,劉武周主動發兵,都是勢如破竹,兵威正盛,應必其鋒芒,挫其銳氣,正所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連續發動進攻失利,極大可能會出現士氣低迷的情況。】
【現代有一句話說得好“做人,要抓住自己的定位”,打仗也是如此,無論是《孫子兵法》還是“偉人”都曾說過要明白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尤其是為帥者,更要看清全局。】
【這就是李世民作戰厲害的地方,第一步分析大局,謀定而后動。但更厲害的地方在于他作戰時把握戰機的能力。】
在這一點上,無數帝王將相們都很贊同。
可兵敗的趙光義很憋屈,自己的優勢不是兵精將廣嗎,他不是已經分析得很清楚了嗎?
為何還輸?
難道進攻北方是不對的?
應該讓北方自己打過來?
他陷入了深深的苦惱之中。
【在此戰中,李世民大將秦叔寶與劉武周大將尉遲敬德的數次交鋒,也演變為著名的傳奇故事“三鞭換兩锏”。】
【前文講了尉遲敬德接連俘獲李唐大將官員,志得意滿地返回澮州。然而他不知道,在得到夏縣唐軍潰敗的消息后,李世民也派了一員大將領兵悄悄離開大營,在夏縣與澮州之間的美良川埋伏,正等著他送上門來,這員大將就是秦叔寶。】
【美良川之戰是秦王主力與宋金剛主力的第一次正面交戰,李世民軍參戰的將領是秦叔寶、殷開山,敵方參戰將領是尉遲敬德、尋相。】
【在美良川遭遇秦叔寶之前,尉遲敬德已經連勝近十個月了,這次又一舉抓獲數員唐將,相當自負,根本沒有把唐軍放在眼里,所以毫無戒備,秦叔寶、殷開山抓住戰機突然進攻,尉遲敬德、尋相措手不及,部隊頃刻就完全潰散,根本無法抵擋唐軍的猛烈攻勢,只能節節敗退,終于突出包圍,帶領殘部逃回澮州,秦叔寶等將士也在取得斬殺敵軍2000多人的重大戰果后,迅速撤回自己的大營。】
【美良川之戰展現了秦叔寶的厲害,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應了李世民的打法。】
【在防守的同時,也要伺機尋找戰機。對付薛仁杲和宗羅睺時,李世民也采用了先防守,然后尋找戰機的打法。】
【這就和踢足球一樣,只防守不進攻,遭到人家圍攻,雖然很有可能頂到最后一秒,但是對手的機會多了,保不準就會踢進一腳。所以需要反擊牽制住敵人的行動,不是一直處于被動局面。】
劉邦對此很是贊同,當初同項羽僵持時,就是要給韓信、彭越等人創造機會。
就算敵人是項羽,也不能怕到當縮頭烏龜。
只守不攻是把命交給對手,不斷祈禱對手會自亂陣腳。
在他看來,命需要抓在自己手上,必須想辦法抓住一切可以進攻的機會。
【美良川之戰是整個戰局的轉折點,劉武周連勝的勢頭被遏止。沒過幾天,蒲州也向宋金剛告急,宋金剛又派尉遲敬德帶兵馳援。李世民親自挑選軍中驍勇將士,連夜從小路插向尉遲敬德的前方,在安邑超過敵軍設下埋伏。尉遲敬德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遭到阻擊,全軍覆沒,只有尉遲敬德和尋相兩人拼命逃回澮州,其余兵將全部被殲滅。】
【尉遲敬德被擊敗后,宋金剛老實了,不敢再輕易派兵四處支援。李世民又抓住機會,一邊讓主力部隊與宋金剛軍繼續對峙,一邊派小部隊收復被占州縣,和唐軍對峙五個多月的宋金剛軍終于糧草耗盡,全軍北撤,唐軍立刻追擊,追到呂州,遭遇宋金剛后軍將領尋相的頑強抵抗,被擊潰。】
【李世民再次抓住機會,不是只擊退了宋金剛就行,而是立刻追擊。數萬大唐將士馬不停蹄,近乎一日奔走200里。與敵軍交戰數十次,連李世民本人都連續兩天沒有吃過一口飯、三天不能解甲休息,在雀鼠谷追上了宋金剛的主力,殲滅宋軍數萬人,宋金剛、尉遲敬德、尋相及兩萬殘部突出重圍。】
【這里有人曾經提出疑問,究竟是“窮寇莫追”還是“宜將剩勇追窮寇”?不是有“困獸之斗”的說法嗎?】
【此兩者分別是戰術和戰略層面的問題,需要具體分析。窮寇莫追是戰術層面,指的是不要對敵軍殘部壓迫過甚以防他們回身做困獸之斗,無端造成己方傷亡。從戰場實踐來說就是不是不追,而是追的不緊,既不讓敵軍有時間重新調整也不斷掉敵軍逃出去的希望。】
【“宜將剩勇追窮寇”是戰略層面,是在戰略上要趁著敵軍因為失敗導致軍心渙散的時候進一步打擊敵軍,讓他們盡早崩潰。中間的區別就是窮寇莫追是說某一個或者某一小撮敵人,局限在一個不大的區域,指的是敵方基層軍人尤其是普通士兵。而宜將剩勇追窮寇是在國家層面上,要的是消滅敵方政權,針對的是敵方高層。】
劉邦對此笑道:“當初項羽在彭城若是繼續追擊,我哪里還有活路可走?”
鴻門宴上項羽本可以殺掉他,卻顧及一時不良的政治影響而放跑了劉邦。
楚漢在滎陽、成皋周圍對峙時,項羽有機會徹底打敗劉邦,但只顧眼前而不思長遠,錯失良機。
兵敗彭城退至滎陽時,項羽數侵奪漢甬道,漢王食乏,恐,請和,割滎陽以西為漢。這時項羽猶豫不決,想進不進,想退不退,在軍心動搖的情況下吃了離間計。
后來項羽進兵占成皋時,本應乘勝追擊,卻掉頭向東打彭越去了。結果劉邦得以引兵渡河,重新攻占了成皋,得糧倉。
反觀劉邦自己,他抓住楚軍在汜水半渡的時機,大破楚軍,又果斷撕毀盟約,在垓下一舉殲滅楚軍。
【在出兵之前,李世民就對李淵說過,晉陽是李唐之本,后方大根據地,必須重新奪回,所以必須趁機攻滅劉武周和宋金剛在晉陽的所有力量。】
【舉個例子。白起坑殺了四十多萬趙軍時曾提出趁勝滅亡趙國的想法。雖然有不少人指出這個想法風險太大,其他國家會救援,同時秦軍長驅直入,并且經過了多方大戰之后消耗太大,要是輸了后果難以預料的說法。】
【但其實在白起對楚國的多次戰役中證明了他有過這方面的經驗,攻破楚國都城后繼續追擊,幾乎攻陷了楚國的大半領土,更何況是領土范圍更小的趙國?未免不能一試!】
【唐軍繼續追擊,宋金剛率兩萬部隊在介休城西門背城布陣,南北長約七里,李世民命令秦叔寶、程咬金攻打北端,翟長孫、秦武通攻打南端,徐茂公等從正面迎擊。戰斗中,徐世績等被宋軍擊敗、后撤,宋軍趁勢反擊,李世民親自上陣抵擋,唐軍將士齊心合力,打敗宋金剛。】
【尉遲敬德領著小股殘兵退回介休城。這時,在并州的劉武周得知主力已經被全殲,就棄城逃往突厥。李世民欣賞尉遲敬德的勇武善戰,派人勸降,尉遲敬德見大勢以去,就投降了李世民。】
【轉守為攻,氣勢如虹,就算面對險境,他也能強硬地打下去,冒著風險都要打下去。可見在戰斗時,李世民非常擅長抓住機會,他的戰場嗅覺非常靈敏,頗有項羽“兵形勢”的打法,但抓住機會后就要進行到底,不是中途停止。】
【由此可見,李世民能將能帥。能領兵者,謂之將也。能領將者,謂之帥也。】
【就在唐軍進行柏壁戰役的時候,王世充趁機擴充地盤,占據了河南大部分州縣,自立為夏王的竇建德也在河北境內大肆擴張,因此,在劉武周被剿滅后,中原已經形成了王、李、竇政權三足鼎立的局面。】
【前面的兩次戰斗只說了李唐防守反擊,李世民多以以逸待勞的戰法得勝,有人說了他只能打反擊,但是后來的東出,則是對他全面的軍事能力的最好證明!】
【李世民任命羅士信為東征大軍先鋒,率部進攻。王世充得到消息,親率大軍3萬前來,從此開始了大唐統一戰爭中最重要的戰役:洛陽—虎牢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