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封王拜相才是根本目的!
- 劇透子嗣六維圖,老爹們坐不住了
- 冷泡泡不加冰
- 3117字
- 2024-05-17 18:18:47
【“寧學桃園三結義,不學瓦崗一爐香”說的是東漢末年的劉備、關羽、張飛結拜為異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求同年同月死。】
【在四大名著《三國演義》的渲染下,關羽被俘于曹操,掛印掛金,過五關斬六將,一定要離開尋找大哥劉備,而后顛沛流離,同甘共苦。關羽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戰死后,張飛和劉備不惜一切代價都要報仇。】
【如此忠烈義氣,千古傳聞,譜寫了亂世中的浪漫悲歌,向來為人歌頌。】
劉備邊看光幕邊舉酒同張飛、孔明等人暢飲,看到這里,他和張飛的手都顫抖起來了,酒杯“哐當一下”掉落在地。
“二弟!”他顫抖著道:“二弟死,我們報仇?豈不是被被人殺害?”
張飛瞪直豹眼道:“不可能!二哥不可能死!”
孔明似乎明白了什么,立刻向劉備說道:“主公,是否派兵馬支援荊州!”
劉備趕忙示意道:“軍師速去!”
魏王府。
曹操也呆住了。
“云長!云長如何身死?”
【在《隋唐演義》中,賈家樓四十六友也一個頭磕在地上,齊上瓦崗山,大塊吃肉,殺豪強、除惡霸、拯救蒼生。到了后來,原本該功成名就之時,為了自古的利益,瓦崗寨分崩離析,甚至兄弟相殘,令人嘆息。】
【《舊唐書》記載,在瓦崗軍的勢力達到巔峰,已經有奪天下之勢。李密戰功赫赫,部將拜服,翟讓自知無能,便主動讓位。可翟讓的部將王儒信鼓動翟讓擔任大冢宰官職,統領百官,奪取李密的大權。翟讓的哥哥翟寬也認為皇帝只有他們能做,不能讓李密來當。】
【有人秘密將翟讓的行動報給李密,第二天,翟讓自己來到李密的營帳,要求飲酒作樂,李密安排菜肴招待他,他所帶領的部下一一安排在各處就餐。李密請翟讓入席后,拿出一把好弓給翟讓鑒賞,翟讓剛剛拉滿,李密派一名勇士從背后將他斬首,同時殺掉了他的哥哥翟寬以及部將王儒信。】
【徐世勣被混亂的士卒砍了一刀,受了重傷,李密立即制止,才免于死亡,單雄信等人跪地叩頭請求饒恕,李密都免于處分并安慰他們。于是親自到翟讓的各個兵營,向他的將士們通報了情況,沒有人敢鬧事。就命令徐世勣、單雄信、王伯當分統其眾。】
看到這里,曹操想起了當年十八路諸侯會盟討董時的情形。
“心不向一處,如何成大事?”曹操感嘆道:“從那時候起,我就明白了,誰都不能信,必須自己統兵,逐一擊破!”
【李密經過這事取得了瓦崗軍的絕對領導權,然瓦崗軍的軍事實力也因此受到重創,此舉也為今后埋下瓦崗軍內部人心離散埋下了導火索。】
【接著便是上文提及的李密打敗向他進攻的王世充和弒君的宇文化及,幾乎天下再無哪支勢力可以同李密抗衡。】
【大業十四年正月,王世充趁機滅掉了異己,獨攬洛陽隋廷朝政。李密得知王世充專權,拒絕入朝朝見,回到了瓦崗軍的根據地金墉城。】
【王世充趁李密戰后疲憊之機發動進攻,率精兵兩萬、戰騎兩千,威逼偃師,在通濟渠南岸安營扎寨,在洛水上架設浮橋,準備決戰。】
【此時的李密驕傲自滿,不再體恤將士,府庫中沒有什么積蓄,甚至打了勝仗李密都不把戰利品分給將士們,使得瓦崗軍將領離心離德。賈閏甫、徐世勣等人數度相勸,遭到李密的疏遠;李密反而對貪財的邴元真言聽計從。】
【王世充乘勢襲擊瓦崗軍,敗瓦崗軍數員驍將。李密得知后命王伯當據守金墉城,邴元真守洛口倉城,親率精兵到偃師迎戰。】
【裴仁基建議李密偷襲東都,但李密不聽。王世充強渡洛河,雙方大戰于邙山腳下,王世充大破李密。瓦崗軍的裴仁基、祖君彥、程咬金等被王世充所擒,邴元真、單雄信等人久不滿李密,相繼投降王世充。瓦崗軍遭到重創,李密東逃武牢關,王伯當退守河陽。】
【戰敗后,李密西逃長安,投奔李淵。當年瓦崗軍的戰將秦叔寶、徐世勣、羅士信、程咬金等也都先后降唐。】
【偉人曾在對農民階級的局限性的闡述中這樣描述:“以農業生產為主體的封建社會,造成了封建思想,絕大多數人處于保守、封閉、僵化、迷信落后的社會心態,根本表達不出先進水平的思想革命政治綱領。”】
【正所謂“皇帝輪流做,今年到我家”,雖以滅亡隋朝為主要目標,但根本目的還是為了稱王稱霸,不是以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為根本目標。】
【李密擊破宇文化及所帶領的隋朝精銳部隊—北歸驍果軍,威震天下,驕傲自滿,自封魏王,其根源在于封建思想讓出身于官僚世家的李密認為封侯拜相,獲取自身利益才是最終歸宿,既然王世充獨攬朝政,他就自己當王,根本不顧及所謂的統一天下、百姓安定的起義初心。】
【這便是農民階級局限性的體現之一,諸如后來的黃巢起義、闖王李自成以及太平天國運動等等都有體現。所謂“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也只是以稱王稱霸為根本目標而已。】
劉邦對李密的行為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陳勝、吳廣,口號喊得響亮,到頭來兵戈相向。
那件事后,他更加明白了,人心就這樣,也不懂是不是如仙人所言的什么“局限性”的問題,反正他順著來就對了。
英布、彭越、韓信等人,想當王,就給他們當,而不是同項羽那樣把印章都磨平了都不給王爵封地。
“要想成就大業,必須用人,何況李密還未得天下。讀《項羽傳》?哈哈哈……”劉邦大笑:“要是你讀《劉邦傳》,不言天下唾手可得,也至少能夠封王拜相吧。”
【偃師之敗,非戰之罪,李密卻不自知,終使瓦崗軍發展到了君臣相疑,將士離心的境況。而這種不信任感在偃師之敗后達到了最大程度。】
【王伯當駐守河陽,徐世績把守黎陽倉。從李密的個人來講,其“謀無不中,量無不容,蓋非唐初君臣所能及”,能力可謂超凡,這說明李密具備再次整合瓦崗的能力。也正是基于這種情況,王世充也并未希望一口將瓦崗軍吃掉。其偃師取勝后,回歸洛陽,并未繼續用兵。這些情況都說明瓦崗軍的局勢還未糜爛至極,尚有生機。】
【然而因為火并翟讓,導致瓦崗內部人心離散,君臣猜疑。李密應該認為任何非他親信都具有謀反投敵的嫌疑。而河陽的王伯當,一向為李密的心腹,被李密信任。黎陽的徐世績,則出身于瓦崗前寨主翟讓部下,雖已投靠李密,但此時的李密經過偃師大敗的刺激,已無法完全信任他。正是基于這種情況,李密選擇了前往河陽地區,由此直接導致了瓦崗軍的徹底傾覆。】
【然而河陽地處黃河以北,接近洛陽、關中而遠離瓦崗的核心勢力范圍。李密無法快速有效的統合瓦崗軍的力量,從而喪失先機。另一方面,此地處在李唐、王世充勢力之間,絕非整軍備戰的安全地帶。而此舉又向瓦崗軍表明了他不相信瓦崗軍的其他勢力。】
【《舊唐書》記載,王伯當的河陽兵已經失去了繼續作戰的信心,李密試探屬下的反應,主動謝罪,然而除了王伯當,眾人只是哭泣,并無人愿意同他繼續作戰。只能選擇投降。】
【因為王世充為宿敵,不可輕易投于他。堅持抗爭,則眾將定會離去,而李唐則素與瓦崗無深仇大恨,因此成了最好的選擇,他又進行試探,諸將皆贊同。】
【從李密的性格來看,其舍棄大隋蒲山郡公之富貴,毅然幫助楊玄感謀反。后入瓦崗寨,處心積慮登上首領之位等事跡,可以看出他野心勃勃,不甘人下。】
【王世充曾評論李密:“李密天資明決,為龍為蛇,不可測也。”】
【《舊唐書》也點明了如果李密信任下屬,選擇李績守衛的黎陽地區,重新整合力量,卷土重來未可知。《隋書》等諸多史書認為他是隋末“項羽”,也是出于這一點考慮。】
【經上文分析,李密降唐,絕非自愿,而是其面對瓦崗困局應對失策,迫于失控形勢下的一種被迫應對。無論從瓦崗軍殘存實力、李密的個人因素還是降唐的被逼無奈的過程,都說明了李密降唐背后的不甘心,這也為李密日后叛唐而致身死埋下了伏筆。】
【故而李密只能稱為“梟雄”,同曹操一樣的亂世梟雄。“梟雄”這個詞給人感覺很厲害,很威風,但卻是敗者或者未能完成大業的人的稱呼。】
【投降李唐后,李密向李淵提議招撫瓦崗部眾而領兵離開,他和部眾被盛彥師全部殺死,徐世績率黎陽兵投降。】
【瓦崗舊部近乎大半投降李唐,為其統一天下打下了雄厚基礎。】
【接下來便是李世民率領瓦崗軍舊部大戰宋金剛,得到了玄武門中的核心人物之一“門神”尉遲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