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晨結婚后就開始大刀闊斧的改革,
直接殺了文臣們一個措手不及。
大家都覺著太子剛剛新婚,年歲又不大,怎么也要貪歡個幾日,誰料不管按時上了朝,
還拿出了一堆改革措施。
太子新婚燕爾后,頗有精氣神,
說起話來,言辭懇切,
“兒臣聞國之根本,在于治吏。今冗官之患,日甚一日,實乃國之大弊也。夫冗官者,非惟耗費國帑,亦損朝廷之清明,民生之安寧。”
“又,朝廷機構繁多,冗員充斥,職事重疊,效率低下。兒臣請裁撤冗員,合并機構,使官得其人,事得其理,以正朝綱,以安民心?!?
“再者,御史臺為朝廷之耳目,當廣開才路,選拔剛正不阿之士,以糾察百官之失,杜絕貪腐之風。同時,完善考核制度,以政績、能力、品德為衡量標準,賞罰分明,以激勵百官勤勉盡職。”
“......”
言畢,
季晨躬身而退,
朝堂之上,一片靜默,
明明剛才朝堂上的氣氛還都是格外的和睦,
然后等季晨說完,
再看劄子上寫的密密麻麻,
大家都只覺得,
完了,這波沖自己來的......
臉色一個個都變得格外難看起來。
而他此番打算,也是早就跟宋仁宗說過的。
甚至當時還拿的是自己做的思維導圖,洋洋灑灑的寫的比這封劄子詳細的多。
當下,
文官政治盛行,科舉出身的文人士大夫掌握著國家大權,他們重視禮儀、法制與儒家思想,同時也形成了相對穩固的利益集團。
所以,
就算季晨打了他們一個措手不及,
但很快便有人站了出來,
然后有一便有二,有二便有三,
不一會兒,朝堂上便吵吵嚷嚷起來。
甚至從早朝吵到了福寧殿,
期間引經據典,根本停不下來......
隨后還是宋仁宗先忍不住了,
“諸卿所言,皆有其理。然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冗官之弊,不可不除。吾意已決,當設專案,由太子主持,會同各部,詳加審議,提出切實可行的改革方案。望諸卿以國事為重,同心協力,共克時艱?!?
宋仁宗拍了板,
“三冗”便算是打響了第一槍......
歲月荏苒,忽已一載,
首治冗官之弊,季晨親自主持官員考績,嚴明黜陟之法。以政績為憑,以德才為據,汰除冗濫,拔擢賢能。
官府為之一清,行政效率大進,百姓稱頌不已。
繼而整飭冗兵,又親臨邊關內地,詳察軍伍實況。行精兵簡政之策,裁汰老弱,強化訓練,士卒士氣高昂,戰力倍增。
且筑邊防,固疆土,國家安寧有望。
冗費之困,季晨亦深以為憂。乃躬親審核朝綱支出,削冗去繁,力倡節儉。
又廣開財源,勸課農桑,工商并舉,國用漸充。
而后建立審計院,嚴稅斂之法,絕偷漏之弊,財政得以復蘇。
至于土地兼并,乃民生之大患。
季晨帶著眾官員,遍歷田野,深知百姓之苦。
乃立法限田,以均貧富;獎墾荒田,以增地利;設農官以教民耕,水利興而農事盛。
由是兼并之風稍息,農民安居樂業,田野之間,生機盎然。
軍事之務,季晨特拔狄青等驍將,授以兵柄,共御西夏之患。
狄青等人不負所望,領兵深入敵境,所向披靡,西夏李元昊勢窮力竭,終遣使求和,獻貢納款,邊境自此稍安。
捷報傳至京師,宋仁宗聞之大喜,龍顏大悅,謂群臣曰:
“西夏久為邊患,今得狄青等將,大破賊眾,吾心甚慰。此乃國家之幸,百姓之福也!”
遂下詔褒獎有功將士,并賜狄青等重賞,以彰其功。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西夏的勝利像是一場大考前的模擬測驗。
眾人深知燕云十六州乃中原之門戶,長期為遼國所占,是北宋的心腹大患。
遼宋之戰已有數月,
各地均有戰火。
直至,
兩軍對峙于幽州城外。
夜色如墨,火光與星輝交相輝映,戰云密布,人心惶惶。鼓聲驟起,若雷霆之怒,撼天動地。
遼騎如潮,鐵蹄踏地,塵土飛揚,聲勢駭人。
季晨夜掩其蹤,遣銳師潛行遼側。狄青率大軍正面為疑,誘遼師矚目。
神火飛鴉騰空而起,烈焰熊熊,劃破夜空,落入敵陣,爆炸聲此起彼伏,火光沖天,遼軍驚呼奔走,陣腳大亂。
繼而多發火箭如蝗蟲過境,箭矢如雨,密不透風,遼軍傷亡慘重,士氣低落。
乘勢而進,
季晨令精銳側擊,勢如虎下山岡,不可遏止。破遼陣之隙,與正面之師共成夾攻。遼軍腹背受敵,士氣盡喪,遂大敗而走。
季晨既破遼軍,乘勝逐北,席卷之勢,克復燕云十六州,失地重歸王化,朝野歡騰,士氣高昂。
燕云之地,自古為中原王朝與北方游牧的天然屏障,山川險要,得之則中原安,失之則邊患頻仍。收復燕云,于北宋而言,實乃社稷之福祉。
一則固我邊防,使北狄不敢窺伺,百姓得以安堵,國家得以長治。
二則復我漢唐舊疆,揚我國威,振我民心,使后世子孫知有收復失地之志。
三則控扼北方要沖,經濟、軍事之利皆歸我有,國家實力因之大增,繁榮穩定可期。
自此,
疆域北拓,邊防鞏固,民族交融,文化昌盛,實乃季晨之大功也。其功不在一城一池之得失,而在乎國家之長治久安,民族之和諧共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