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頭不到岸:二十世紀初年中國的社會、政治和文化
- 楊國強
- 2字
- 2024-04-22 18:06:34
自序
一 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從守舊的一邊倒到開新的一邊倒
庚子之變后,惲毓鼎撰述19世紀末期的時事和政潮,以“甲午之喪師,戊戌之變政,己亥之建儲,庚子之義和團,名雖四事,實一貫相生,必知此而后可論十年之朝局”(1)為總論。說的是因“甲午之喪師”而有“戊戌之變政”成為這個過程的起端,之后一事與一事的“一貫相生”,便演為順康以來兩百五十多年間從未有過的“晚清朝政之亂”。(2)當日身在東南的甘鵬云所見略同,而言之更加具體和連貫:
戊戌八月以前,一維新之局也;戊戌八月以后,一守舊之局也。維新之極不恤,舉祖宗法度,一切紛更之。新進持權(quán),忽棄老成,老成側(cè)目,于是新舊兩黨界畫鴻溝,如冰炭之不可復合矣。忌太后持重,頗礙新法進行,謀脅太后以兵事,未成而謀泄。太后垂簾訓政,六君子授首,康、梁遠遁,而維新之局終,守舊之局自此始矣。人則守舊之人也,思想則守舊之思想也,政策則守舊之政策也。守舊之極,遂至恃邪匪以衛(wèi)中國,仗妖術(shù)以敵列強。
其間以主事者的“固執(zhí)一己頑固之見”主導一時,而成當日朝局之“群昏當軸,不達時變”。(3)就惲毓鼎所說的“一貫相生”而言,則這個過程由“維新”一面的進攻性開始,而一旦事勢翻轉(zhuǎn),則變?yōu)椤笆嘏f”一面的戾悍。之后是中外開釁,外來的暴力恣肆橫行以入,打破了這種“頑固”和“群昏”。秋瑾直白地謂之“闖成大禍難收拾,外洋的八國聯(lián)軍進北京”。(4)沖擊自外而來,起于戊戌八月的這一段“守舊之局”遂在庚子與辛丑之交分崩離析。于是19世紀終止于這種分崩離析,20世紀開始于這種分崩離析。
從戊戌到庚子一路動蕩劇烈。張謇后來統(tǒng)括而言,指述這一段歷史“始于宮廷一二人離異之心,成于朝列大小臣向背之口,因異生誤,因誤生猜,因猜生嫌,因嫌生惡,因惡生仇,因仇生殺。惡而仇,故有戊戌之變;仇而殺,故有庚子之變。戊戌仇帝,仇小臣,卒仇清議;庚子殺大臣,殺外人,卒殺無辜之民”。(5)而就這個過程起端于“守舊之局”推倒“維新之局”,并以“新舊兩黨”之勢如“冰炭”為既定之勢來說,則由戊戌的“惡而仇”走到庚子的“仇而殺”,實際造成的已是守舊壓平了開新,而以放手掃蕩之勢形成了一邊倒。當時刑部郎中左紹佐致書大學士徐桐說,“佐生五十有四年,目睹洋務之壞,幽憂憤郁,以迄今日。幸得逢圣武天斷”,一掃埃氛,“豁然如沉疴之得蘇也”,并且主張“既廓清腥穢,則凡電桿、鐵路、商務、礦務,一切可以引致洋人之端,皆當禁而止之”。(6)其言之斷然正映照了這種守舊的一邊倒之下,既不能容忍變法維新,也不能容忍此前三十年以洋務為中心的借法自強。這個過程隨“圣武天斷”而走向極端,但當外來的暴力逼入中國,并與之直面相逢,又在極短的時間里直接打斷和碾平了這種極端。之后是作為暴力的延伸,庚子與辛丑之交的八國聯(lián)軍挾戰(zhàn)勝之余威指索“禍首”與懲辦“禍首”,則此前居有權(quán)勢而主導了這個過程的人物都已圈入了被指索、被懲辦的范圍之內(nèi),隨其各自跌撲而霎時消失于權(quán)力所在的朝局之中。以歷史內(nèi)容而論,辛丑之于庚子,正成了一種全盤倒轉(zhuǎn)。與之相伴而來的,已是另一種動蕩劇烈。
敘述這一段歷史的《庚子記事》按聞見作實錄,敘述京城的時事,其中“辛丑正月”的一則說:
初八日,今日菜市口斬理藩院尚書啟秀、刑部左侍郎徐承煜。護送囚車,彈壓法場,皆是各國洋兵,約數(shù)百人。去年殺立山諸公時乃數(shù)千義和團護決,今則數(shù)百洋兵護決,世界變遷令人浩嘆。(7)
葉昌熾的《緣督廬日記》在同一天記錄了菜市口的同一個場面,然后引申而論,言之慨然:
戊戌所殺者,除楊侍御[楊深秀]外,皆南人也,今皆北人。戊戌皆漢人,今除天水尚書[趙舒翹]外,皆旗人也。戊戌皆少年新進,今則皆老成舊輔,反手覆手,頃刻間耳。(8)
前者以辛丑年間的法場比庚子年間的法場,尤著意于由義和團“護決”到洋兵“護決”的“世界變遷”之天翻地覆,并從這種“變遷”中明白地看到了外力在中國的極度伸張而居高臨下,及其極度伸張和居高臨下的無可阻遏。后者以辛丑年間的殺人比戊戌年間的殺人,并由“南人”與“北人”、“漢人”與“旗人”、“少年新進”與“老成舊輔”的對舉和對照,以抉示南北、漢旗和少年老成之各成對待,背后則都是四年之間開新與衛(wèi)舊的爭斗激烈和戾氣彌漫,而其間起落無定,殺人者最后又成了被殺者。前者的記述和后者的記述各從一個方面省視這段歷史,又彼此對應地說明:當初著力壓平了開新一方的“守舊之局”,此日在外來暴力的橫掃之下一經(jīng)掊擊,便已聲光俱熄,蕩然無存。梁啟超描摹其時的人心與世相,說是“辛丑、壬寅之后,無一人敢自命守舊”。(9)與之因果相及的,則是曾被壓平的開新一方勃勃然重起于辛丑、壬寅之后,化其新學新知為時論、策論、呈文、奏議,之后又影響廟堂,進入了詔書之中。由此形成的獨步一時和無可匹敵,便實際造就了開新的一邊倒。
就其立意而言,守舊旨在維系中國之固有,以期存本根;開新旨在以西法變中國之固有,以期應世變。兩者各有自己的理由。但就實際的歷史過程而言,則由戊戌到庚子守舊的一邊倒,在辛丑、壬寅之后亟變而為開新的一邊倒,又是在外力揳入新舊之爭的沖擊下實現(xiàn)的。因此,自一方面而論,新與舊之間的這種此長彼消并不是中國社會自然發(fā)生、自然演化的結(jié)果;自另一方面而論,與外力沖擊相伴而來的獨步一時和無可匹敵,同時又在使開新的一邊倒一經(jīng)生成,其引為大法的西學西政猶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之中,便已居有強勢。當此甫受重創(chuàng)而“國勢日蹙”,致“政府棼瞀于上,列強束脅于外,國民怨于下”(10)之日,遂能以其弘彰西法震蕩四方,牽引朝野,攝動人心。隨之是時人所見的“今之見曉識時之士,謀所以救中夏之道,莫不同聲而出于一途,曰歐化也”。(11)
以“歐化”說西學、西政、西法、西藝之于“中夏”,則對應的顯然已是一種西學、西政、西法、西藝的當頭籠罩了。而“莫不同聲”和“出于一途”,又說明了時人之識時務者相信“歐化”為理所當然者的廣泛和眾多。與這種由開新到“歐化”的思想走向同在一個過程之中的,是“辛丑、壬寅之后”,在新政名目之下延接戊戌年間維新變法被截斷了的理路,直接促成停科舉、興學堂、練新軍,其除舊布新之際,一以“東西洋”所已經(jīng)有為應當有,以“東西洋”所未嘗有為不可有。之后又越過了當初戊戌變法所籌想的范圍,行之更遠地變官制、立咨議局、設(shè)資政院、力行城鄉(xiāng)地方自治,以自上而下的“改弦更張”節(jié)節(jié)鋪展,統(tǒng)名之為“籌備立憲”和“咸與維新”。(12)由此促成的既是一種劇變,又是一種急變。就程度而論,兩者俱為19世紀中葉以來的中西交沖所未曾有。而后是自60年代以來的三十年以洋務為中心的借法自強過去之后,劇變和急變交作之下,清末最后十年開始了近代中國社會變遷的另一個歷史階段。
三十年借法自強以制器、練兵、鐵路、開礦、航運、電報等為重心,移來的西人之“長技”大半都在形而下一面。雖說其間已經(jīng)有清流與洋務的紛爭和頡頏,但與形而上者謂之道相比,這種由形而下的器所帶來的今時不同往昔,仍然脫不出中國的倫常名教和文物制度而能別開一局和另成一路,于是而有三十年之間中體西用提調(diào)借法自強的可能和事實。迨“甲午之喪師”,而后戊戌“維新之局”起于時移勢遷之際。“維新”而以“變法”立宗旨,本在于對比此前三十年的借法(自強)之改變中國的程度有限,以表達對于這種有限程度的否定和超邁。而辛丑、壬寅之后的清末新政既以延接戊戌變法的理路為起點,則其“采列邦之良規(guī)”以“維新更始”(13)的大幅度改制和易法,便一定會從形而下延伸到形而上。與上一代人的制器、練兵、鐵路、開礦、航運、電報等移彼邦之器為中國之器,而西用猶在中體提調(diào)之下相比,科舉、學堂、官制、咨議局、資政院、地方自治和立憲政治之舉“中國之法度”以“比照各國之法度”,而“欲盡去舊法”(14)的急迫興革,則都會以變制不同于變器的沖擊之彌廣和沖擊之彌深,使久在一脈相延之中的中國社會被置于西法的分解組合之下失掉了本原。因此,當日直觀這個過程而眼界不為新政所囿的人已明白地看到:被稱作“舊法”的東西既生成于牽匯萬端之中,又存在于牽匯萬端之中,是以一旦摧折,同樣會牽匯萬端而引來四面傾塌。其時的一則論說于此尤其言之明了:
竊維一代之興,其官法制度皆非一時所能定也。自其初累世經(jīng)營,皆身歷而手訂之,以積久而馴至于大備。雖后間有變革,而要不過進退損益于其間,故自秦、漢以訖于今,上下二千余年,設(shè)官分職,相循不易,故語所謂其或繼周,百世可知也。
“累世經(jīng)營”和“進退損益”,都說明既存的制度和法度之所以能夠長久地延續(xù)和穩(wěn)定地維系社會,是制度和法度自身皆曾歷經(jīng)漫長的過程,在既以社會為對象,又以社會為內(nèi)容的不斷校正和深度應和中形成的。因此制度與法度雖外觀地出自“累朝圣君賢相經(jīng)畫之宏”,而其本原和根脈則系于中國人的社會、歷史和文化之中。相比于這種本原和根脈,權(quán)力和意愿都不足以匹比和匹敵:
及至世變多故,禍難繁興,亦時有自奮私智以投時宜者,然其為政終不可行,即行之亦終不可久,茍強為之,亦未有不大敗者。如唐之兵制,自張說而改,宋之新法,自王安石而行。其人皆學問深博,通曉古今,又值積弊之后,與可為之時,故專行不顧,欲改成法,以邀一切之功,而軍弱民弊,卒以釀異日藩鎮(zhèn)擅兵,宗社傾覆之禍。此其尤大彰明較著者也。
張說和王安石都曾為糾弊而“改成法”,又都未見及成法內(nèi)里的牽匯萬端,而致舊弊未除,變法招來的新弊已不可收拾。這是中國人熟知的歷史舊事,然而以唐宋比此日,則“唐與宋之所改,不過數(shù)端而已,其為禍之烈已如是,若如今立憲之議,則是舉歷世相承之官法制度,盡取而紛更之,其造端之大,固十百于唐宋也”。(15)其著力表達的都是此日推想后來的一派憂患。
時當“論者皆謂憲政一行,可以強國”(16)之日,這些論說關(guān)注的并不是未經(jīng)實證而猶在向往之中的“強國”之愿景,而是正在“維新更始”名義下施行“如今立憲之議”的實際過程,以及這個過程所造成的現(xiàn)實中國與歷史中國的斷裂。就“歷世相承之官法制度”由“累世經(jīng)營”而“大備”,由“進退損益”而經(jīng)久,遂成其“相循不易”和“百世可知”而言,則“經(jīng)營”與“損益”的過程之自然而然和不得不然都說明:歷史中的“制”與“法”前后之間常能一脈相通,既在于其同以中國人的社會、歷史和文化為最直接的依傍,也在于其同以中國人的社會、歷史和文化為最穩(wěn)定的內(nèi)核。由此構(gòu)成的確定性與具體性,便成為制度與法度“相承”和“相循”的實際內(nèi)容,而牽匯萬端的本義即在于此。因此制度和法度不是懸空的東西,其中含結(jié)于深處的穩(wěn)定內(nèi)核和根本依傍尤其無從自為愿想地切割分解。然則以千年歷史的“相循不易”對比十年新政的“盡取而紛更之”,顯然是時至晚清末期,“歷世相承之官法制度”被牽入“立憲之議”而置于“各國之法度”比照之下的過程,同時又是一個“官法制度”之中由“累世經(jīng)營”與“進退損益”沉積而成的內(nèi)核、依傍、確定性、具體性,從而社會、歷史、文化與“官法制度”的聯(lián)結(jié),都被東西洋學理消解掉和過濾掉了的過程。而后是曾經(jīng)延接千年的制度和法度,在當軸的眼中全成了抽象的東西和沒有確定內(nèi)容的東西。
當時人記述說:“此次編定官制”,實際“主其事者不過一二人,而主筆起草亦只憑新進日本留學生十數(shù)人”。其間的汪榮寶“清末以留學生為顯官,共曹汝霖等見稱四大金剛”,曾“一年間擢民部參議”,并“兼憲政館、法律館、資政院事。一時所謂新政條教,出榮寶手者十九”(17)為尤其顯目。而比借助于“留學生”取法東西洋更加直截了當?shù)模€有籌備立憲之日,“新定法律草案出自日本律師岡田之手”(18)的記述。“新政條教”之“出榮寶手者十九”和“法律草案”之出“日本律師岡田之手”,都說明其時新制度和新法度徑情直遂地取代已被抽象化與空洞化了的舊制度和舊法度之輕易簡捷。這個過程急速地改變了中國社會被稱為上層建筑的那個部分,然而與之相對而見的,則是作為中國主體的民間社會,以及生存和延續(xù)于其間的萬千蒼生仍在“四千年舊習”(19)之中,并沒有隨東西洋學理而變。兩頭之間形成的不僅是分明的差異,而且是直接的相抵相格。后來的時論評議這種矛盾,說是歐人“所謂文明者,歐人之文明而非他族之文明;其所謂政治者,歐人之政治而非他族之政治”。(20)明言中國與東西洋學理和制度的不相對等,以及中國對于東西洋學理和制度的難以匆匆吞咽而消受自如。但辛丑之后自上而下的“采列邦之良規(guī)”挾開新的一邊倒而來,由于無人“敢自命守舊”,這個過程便因沒有了與之力能相抗的對手,遂無須深究中西之間的學理、事理和人情物理,隨后是沒有理的制約,其時的開新、維新、變法、變制、籌備立憲都已很容易地成為一種既不識章法,又不知忌憚的馭勢而行了。主其事者的專注所及,并不在歐人的文明和政治與中國的不相對等,而全在歐人的文明和政治與富強對等,并因其與富強對等,而亟迫地移入了種種與中國不相對等和無從消受的學理和制度。作為一種歷史結(jié)果,清末的最后十年遂因之而成了晚清七十年里以西法變中國聲勢最亟迫和震動最劇烈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