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對偶

中國傳統文學有一項獨有的特征,就是“對偶”。這在口語中已經可以遇到,在文章中用了雙句更增長不少力量,尤其在抒情寫景的文章中,更不嫌雙句之多,愈多愈顯描寫的深刻。因此專用雙句組織成文的就變成駢文的一種特殊體裁。在六朝到唐代,正是駢文盛行的時代,與此同時,詩也發展到了高峰。所以詩的形式優美,對偶是其構成之主要部分。雖然對偶也不一定采用最嚴格的規定,但無論如何,對偶的精神總是存在于詩中的。

所謂嚴格的規定,首先是:這句的名詞對那句的名詞,動詞對動詞,虛字對虛字,實字對實字,單字對單字,雙字對雙字(雙字例如:處處、悠悠)。其次還要草木鳥獸對草木鳥獸,人名地名對人名地名,顏色對顏色,數目對數目。如果用典故或成語,又要其中的字面形態相對稱,出處的時代也相對稱。總之,要求工巧,如同精細的刺繡和雕刻那樣,使人嘆為鬼斧神工。

但是實際上也只能達到相當程度為止,追求太過,又變成有傷大雅了,非但不必,而且是應當避免的。

不過為初學者說法,這種技巧也必須練習一下。先舉幾個例來說明。

對偶一稱“對仗”,亦即“對句”。基本上是整齊勻稱的意思。現在舉一聯典型的對句如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詩)

兩句都是寫景,而且都是寫眼前的景。“明月”對“清泉”,“松間”對“石上”,“照”對“流”,再工整沒有了。初學者應當以此為范例,照樣練習,要做到自己能成對句而不費力為止。開始的時候,可以先對兩字,逐步加到三字、四字。俗稱“對對子”,術語是“裁對”或“屬對”。作詩總不能不經過這一關。

但是掌握了基本技巧以后,就要體會古人對句的靈活變化。一種是把兩個普通常用的字變成新鮮的意思。例如: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詩)

白露、明月是眼前常見的,心中常有的,口中也常說的,現在說:白露從今夜白起,明月和故鄉一樣地明。這就不是平平常常的說法,卻能夠把對景生情的心思說出來,這就是詩中的好句子。

另一種是表面上雖是平行的對句,實際是從上句啟發下句的。例如:

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杜甫詩)

傳書的鴻雁幾時才得來到呢?正是江湖多秋水的時候呀!本來是一個意思,卻把它組織成兩句對偶,這樣就使人不感覺對仗的呆板了。

另一種是在平常的句子中,用兩個十分用力刻畫的字眼振起精神,因而變得極不平凡。例如:

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王維詩)

“泉聲”對“日色”,“危石”對“青松”,都極平凡,但當中用了個“咽”字、“冷”字,就使人想到亂石參差之中,泉水的聲音有時被遏止,而濃綠的松樹也使日光變得陰森。這樣寫深山的幽景,似乎畫也畫不出來。這是對句的神妙作法。像這里的“咽”字、“冷”字在古人稱為“詩眼”,如同畫家的畫龍點睛一般。

另一種是意思對而字面不對,例如: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杜甫詩)

“小”是形容詞,“憶”是動詞,“兒女”是通名,“長安”是專名,都不合一般裁對規則,但這兩句等于是一句,所以沒有妨礙,而且含有相對稱的精神,所以讀者也不覺得它不是對句。

另一種是把兩樣不同的意思,用對句來歸在一起。例如: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李商隱詩)

題目是《蟬》。上句是說蟬聲,下句卻說到蟬所抱的樹。雖然是有關系的,但一是聲音,一是樹,究竟不是一類的東西。這里用工巧的句法組織起來,就使詩的意思得以豐富而曲折,不專在蟬的本身上找話頭了。

另一種是用適當的雙字或聯綿字使平常的字句變得有聲有色。例如:

野日荒荒白,春流泯泯清。

種竹交加翠,栽桃爛漫紅。(均杜甫詩)

野日白,春流清,種翠竹,栽紅桃,都是庸熟無奇的字句,一經在適當的位置上加以適當的形容,就煥然改觀了。

另一種是不同的事物靠工巧的對仗變成相同,使詩句內容更加廣闊而豐富。例如:

蟻浮仍臘味,鷗泛已春聲。(杜甫詩)

“蟻浮”是酒的代名(3),而“鷗泛”是實在的水鳥游于水面。一是眼前所親切享受的,一是耳中所遙為感覺的,兩個意思做成對句,很難勻稱。現在實的卻虛寫,虛的卻實寫,以動物對動物,不勻稱的就變為勻稱了。若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腹中貯藏一些辭藻和典故,再體會古人怎樣使用譬喻和成語,逐步自己培養運用自如的能力。

傳統詩歌的特性,就是漢語的特性。由于漢字單音的關系,產生了一種語句構造的藝術。那就是用排偶的方法顯示整齊和諧之美,這在別的語文中是難以辦到的。我們的傳統藝術,無論在建筑上、在裝飾上,都很注重對稱,例如兩扇大門,分掛一副對聯。假使對聯的字句一邊多一邊少,一邊大一邊小,或是一邊虛一邊實,請問看起來會發生怎樣的感想?明白這一點,就知道舊詩的對仗是怎樣重要了。

其次,要明白對仗的作用是什么。好的對仗要使兩句相同的句子顯出不同的意思,而不相同的句子調節得互相關聯,這樣就使人感覺到作者怎樣富有組織力,怎樣把話說得有力量,怎樣使人可以在口頭念誦不忘。

我們的上古文字,無論散文、韻文,都常有用對偶的時候。以詩而論,《詩經》上有名的句子:“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就是典型的偶句。分析一下,就可以學習一點造對句的方法。這本是用兩句話來表示“感往”“傷今”的意思,一邊感往,一邊傷今,這是不同的,可都是從“我”出發,這是相同的。昔往、今來是相對的,可是上句的尾用“矣”字一提,下句的尾用“思”字一收,就顯出有輕重抑揚(“矣”字是仄聲,“思”字是平聲,這里面還有音節的關系)。

這兩句話從普通人口里說出來,不過是:去的時候是春天,回來不知不覺已經嚴冬了。可是詩人要找出楊柳和雨雪來象征春天和冬天,而且要把楊柳和雨雪的形象刻畫出來使讀者體會加深,感觸加重(4)

能作到這樣,就是好的對句。初學的人應該首先把自己的詞匯豐富起來,然后有充足的字眼來應付不同的需要,不至于枯窘平凡,也不至于生硬。入門的方法是多讀古人的詩,留心看他們常用的是些什么字眼,以及怎樣配搭法。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乐至县| 太白县| 平乡县| 全椒县| 玛多县| 瓦房店市| 兴城市| 岐山县| 广州市| 沙坪坝区| 牡丹江市| 和政县| 岳池县| 寿光市| 五寨县| 海晏县| 白水县| 罗山县| 临清市| 翁牛特旗| 灵石县| 炎陵县| 元阳县| 柘城县| 浦东新区| 清水县| 任丘市| 临朐县| 东城区| 徐闻县| 岳阳县| 巴楚县| 白城市| 介休市| 同江市| 色达县| 合阳县| 弥勒县| 巨野县| 肥西县| 双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