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零焦慮:擺脫負面自我
- 吳姵瑩
- 1335字
- 2024-05-14 11:14:25
自序
看懂情緒傷口,就能療愈那疼痛
在寫這本書的過程中,我一直想起許多與母親互動的場景。
母親一輩子生活在鄉下,大半輩子受身體的病痛折磨,她的生命里有著無奈,卻也用盡心力地養兒育女。母親向來是個要求不多的女性,對身旁所有的人竭盡所能地照顧。即使是以她當時每周要三次洗腎的身體狀況,母親依舊會照顧自己,照顧家人。
我經常在思考,一個為家人如此付出的女性,一個那么努力生活的角色,又是為什么總散發著擔憂,而我又為何不自覺也繼承了這份焦慮感,讓我在還未自覺的狀態里,在情感中容易患得患失,在人際里擔心被討厭、害怕他人眼光,在工作上渴望表現被看見又害怕批評?
我總在想,一個人究竟要活成什么樣子,才能真正地自在、真正無愧于心,才能不再焦慮自己哪里沒做好、誰又要失望了、是不是不被愛了,才能真正找到內心的安定與踏實,又能輕松地與人建立聯結?
經過這些年的自我探索,無數次的自我對話,也經過許多案例故事的綜合討論,不斷從案主身上照見自己,我更意識到我們正不斷復制父母身上的焦慮基因,而這些就是未咀嚼與思考的信念,直接由同一個模子印刻在我們的思考架構中。
“你高攀人家了。”母親曾這樣告訴我。
“……”我驚訝地看著母親,這是在我與某任男友交往時,一次過年期間雙方父母碰面后,母親告訴我的一句話。
我的內心疼痛得無法言語。我從小這么努力念書,即便在課業上表現得多么出色,在鄉下擁有多么令人羨慕的優異表現,卻在那一刻被母親否定掉一切。
即便我把這段對話告訴當時的男友,從對方身上得到再多的保證,也無法說服自己與對方真正并駕齊驅。即便他在關系中多么呵護與照顧,卻依舊無法消除我內心那份對情感的焦慮、對自己的不信任。
經過了這么多年的自我成長,我才真正懂得,母親并不是否定我,她否定的是她與父親所建立的家庭背景。即使我們過的是豐衣足食的中產階級生活,但與對方的家世相形之下卻遜色許多,她那否定的話語,也是基于門當戶對而來的擔憂。
這份否定,在我尚未覺察時,總會喚起對自身價值的懷疑與焦慮。當每次對方條件稍微好一些,母親這句“高攀”就會再度占據我的腦海,讓我無法在互動關系中坦然自若,在關系解除時又耿耿于懷。
這句“高攀”的言語,不會只是一次性地出現,只不過在生命的河流里,它曾經如此顯要,而一個人對自身價值的認定,往往是經年累月的重復逐漸形塑而成的,這份高攀的言語背后,是很多“生怕自己不夠好”的情緒堆疊。
當你對自己的認知不夠好,或經常懷疑自己時,自然會擔憂他人的眼光,會需要透過他人肯定,而失去對生活、對自己的主導權,自然容易在各個層面感覺焦慮、缺乏安全感。
當我開始看懂心中的傷口,療愈那份疼痛后,我也逐漸懂得,我的母親從來不曾鄙視自己的孩子,她只是不懂得如何肯定孩子,更不懂得如何肯定自己。如果我的母親還在,我一定會重新告訴她,沒有誰高攀誰,她也是如此用心地養育我,使我成為一個很好的人,因此她是很棒很難得的媽媽。她即使身體長年病痛,對孩子的付出與照顧卻從來沒少過,她是值得尊敬的媽媽。如果一直以來,她也能受到大量的肯定,我相信,她也很有能力肯定孩子。
親愛的,從此時此刻起,當你開始看見與覺察,你可以決定你是否愿意走出關系的焦慮,是否愿意用不同過往的眼光看待自己與他人。
祝福你,成為那位可以帶給自己與他人安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