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別害怕吵架:教孩子在沖突中學會正向溝通
- (意)丹尼爾·諾瓦拉
- 15字
- 2024-04-24 18:06:52
第二部分
為什么需要好好吵架法?
第2章
尋找問題的根源
——為什么孩子們的爭吵會讓家長感到困擾?
今天早上,吉尼亞想要托比的東西,但是托比不愿意。
因此,吉尼亞靠近托比,抱住他說:
“親愛的托比,可愛的托比,求求你了,給我吧!”
托比仍然不同意:“不,我就不給?!?/p>
吉尼亞再次靠過來,生氣地咬了托比一口,并對他說:
“你這個壞家伙,你太討厭了,我恨你!”結果,托比就妥協了。[1]
——簡·鄧恩,《凡妮莎和維爾吉尼婭》
—◆ ◆ ◆—
教育孩子,意味著也要教會他們好好吵架
毫無疑問,對于家長來說,找到與孩子和諧相處的方法并不總是很容易。首先就是要保持距離:和自己的情緒保持距離,和自己的親身經歷保持距離,和孩子們保持距離。
每一位家長都傾注了無數心血在孩子身上,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也希望自己在各方面都能做到最好。但是在處理孩子們的爭吵的問題上,他們卻總是苦于找不到有效的解決方法。
孩子們在經歷了幾個世紀的壓制之后,如今在家庭中的角色完全顛倒了過來。當代家長們所要面對的,是一種全新的親子關系:從傳統的家長專制型,轉向了孩子至上型。家長們希望盡可能地避免自己的孩子受到傷害,同時也為自己療傷。因此,他們努力做到善解人意、體貼入微、善于溝通。這些品質對于親子關系至關重要,但也許是因為家長們過于關注,反而走向另一個極端。就好像一個特別愛護花草的園丁,為了照顧好花花草草,每個小時都要去澆水、施肥一樣。
作為家長學校[2]的負責人,我和家長們開展了很多與該主題相關的課程[3],目的就是要幫助這些新手爸媽找到和孩子們相處的合適距離,找到處理親子關系的合適方法。因為沒有合適的距離和方法,在家庭中就很難開展有效的教育和溝通,而且特別容易造成家庭教育中的混亂。
比如,“分床睡”問題: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孩子們不愿意自己單獨去睡,導致家長的床被孩子們所侵占。我一直強調,如果孩子們到7歲時仍然睡在父母的床上,容易導致親子角色產生混淆。因此,和孩子保持合適的距離很有必要。
同樣的問題也適用于孩子們的爭吵。面對爭吵,家長無外乎有以下情緒:一方面擔心孩子們互相傷害,另一方面又要體現出家長的作用,比如:能夠預見某些危險并化解它們,同時幫助孩子們和諧友愛地相處。
在很多家庭中,媽媽通常是陪伴孩子時間最長的角色。那種甘愿犧牲自己、全身心教養孩子的媽媽,很可能無法承受孩子對自己的不認可,也無法接受孩子表現得那么無理、討厭甚至是折磨人。這一矛盾強化了家長要趕快干預孩子們爭吵的想法。他們花費大量時間來處理孩子們的爭吵,好像孩子們之間的推打、爭吵和辱罵,已經不僅僅是他們之間的沖突和爭端了,而演變成了對可憐的爸爸媽媽的煎熬和折磨。這樣一來,家長愈發覺得有必要趕緊出手,從而顯示出自己的重要性。
—◆ ◆ ◆—
不做孩子的“自動提款機”
家長的不斷干預還可能引發另一個問題:每當孩子們發生沖突,就迫不及待地向父母尋求幫助。
在一個實驗游戲中,我們發現:孩子們特別擅長引起家長的關注,他們似乎和父母有心電感應,知道哪些事能夠成功引起父母情緒和心理上的強烈波動。
倫敦大學著名心理學教授朱迪·鄧恩專注于研究兒童之間(主要是兄弟姐妹之間)的社會交際能力。在《社交能力的誕生》一書中,她通過一系列實驗,向我們展示了兒童社交的有趣數據:
孩子們在爭吵中的表現不僅展現出他們有鑒別自己不喜歡的事物的能力,同時也意味著他們知道什么樣的行為在家庭中是會受到批評和責備的。家長的價值觀或建立的規則通常是兄弟姐妹之間引發爭吵的主要原因。為了避免因爭吵而受到懲罰,孩子們很快學會了向家長尋求幫助。爭吵雙方究竟誰會先去向家長求助,通常取決于是誰先發起了“武力攻擊”或者先引發了沖突……簡言之,這種先于家長干預而進行求助的行為并不需要太復雜的理解能力……但面對自己或他人的行為,孩子們試圖從家長那里獲得幫助恰恰證明了他們有能力意識到什么樣的行為是不合適的。[4]
從某個層面來看,這種關注親子情感的新家庭模式,擺脫了傳統家庭中父親扮演整個家庭主人的角色,而母親也總是站在孩子的對立面的局面。但是從另一個層面來看,在新的家庭模式下,孩子們無休止地斗嘴、爭吵,不停地需要來自家長的干預調解,讓父母儼然變成了一臺“自動取款機”。
長此以往,家長的干預將嚴重阻礙孩子自尊、自信的發展,還會影響孩子在人際交往中面對挫折和失敗的能力。
因此,家長要學會暫時從爭端中抽離出來。否則,他們很快就會超越自己的忍耐極限,并做出一些本能的反應,比如吼叫、打罵孩子,但這其實只是因為孩子們的爭吵觸動了家長藏在童年記憶深處的痛苦按鍵。
好好吵架法
準備步驟1:面對孩子們的爭吵,家長先放下手中的事情,放下對孩子的擔憂,進入一種情緒準備狀態,這樣才能更加理性地分析問題。
“我一直都不想像我的父母對待我那樣去對待我自己的孩子,但是每次我都失敗了。面對孩子,我常懷有深深的負罪感,我竟然讓自己的痛苦經歷在孩子身上重演了?!泵鎸@樣的情況,我想要給大家講述一段我的親身經歷。
在一次家長培訓課程上,我對一組家長進行了訪談,受訪家長通過自我介紹的方式講述他們的成長經歷。其中有一位媽媽,帶著自己3歲的兒子一起來上課。關于如何傾聽孩子訴求的主題,她發表了長長的論述,同時還指出,自己的父母從來就不善于傾聽她的需求,也不接受她的表現。話音未落,她3歲的兒子突然當著眾人的面吵鬧起來,這位媽媽想盡一切辦法安撫兒子,但都沒有效果。情急之下,她給了孩子兩個耳光。此時的她已經完全忘記了自己剛剛說過的話,也忘記了自己從小經歷的痛苦,只好尷尬地帶著孩子離開了。
—◆ ◆ ◆—
媽媽:孩子們之間爭吵的主要受害者
羅萊達納
我總是和比我大三歲的姐姐一起玩,我們總是吵架,每次都會演變成一場拳打腳踢。我小時候特別怕黑,姐姐也很清楚這一點。記得8歲時的一天,我正站在家里走廊的盡頭,姐姐突然把燈關了,并發出奇怪的聲音:“嗚嗚巴巴!”我害怕極了,拼命想要趕緊跑到客廳,她卻故意關上門不讓我進來。我氣急了,使出渾身力氣拍打房門,結果把玻璃打碎了,我也受了傷。爸爸媽媽十分生氣,不問緣由就開始責罵我們,并取消了那一年的圣誕禮物作為懲罰。
這是一個已經成了媽媽的女孩對自己童年時和姐姐爭吵經歷的回憶。顯而易見,在過去,孩子們的爭吵也給父母帶來了很大的困擾。幾乎所有父母都表示,孩子們之間的爭吵會帶來煩擾,會讓他們變得緊張;而且他們要花時間和精力處理這些爭吵;爭吵有時還會帶來危險。但正如上文所提到的,今時今日,家長的角色也正在經歷著巨變:來自時代的、歷史的、社會的因素,都影響著家長如何面對孩子們之間的爭吵。當然,也許今天不會再有家長以取消禮物的方式來懲罰自己的孩子,但我們不得不承認,孩子們之間的爭吵仍然困擾著當代的家長。
孩子們無休無止的爭吵,主要困擾的是媽媽。相對而言,爸爸在家的時間較短,所以面對孩子們爭吵的情況相對少很多,也不會那么焦慮和生氣,特別是看到孩子們互相挑釁、叫喊,你追我打時血壓飆升的情況,要比媽媽們少得多。
孩子們之間的爭吵會讓家庭氣氛變得緊張,特別是兄弟、姐妹之間無休無止地吵鬧時,情況會更糟糕。
馬拉 / 兩個孩子的媽媽,大的9歲,小的5歲
我有兩個特別愛吵架的兒子,拌嘴似乎就是他們日常的相處方式。這給我造成了巨大的壓力。我在處理他們的爭吵時,完全沒有什么有效的方法:從一開始的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說教、安撫,到發了瘋似的吼叫,我都不認識自己了。運用何種處理問題的方式,完全取決于當天我的精力狀態以及他們的爭吵頻率。比如說他們只吵了一次架,那么我可以很有耐心地去處理,但是如果是幾個小時內的第十次吵架,我可就沒那么有耐心了。此外,我的兩個兒子都是行動派,兩個人爭吵的時候是真的會打起來。我實在受不了他們這樣的相處模式,我太累了。我完全沒有自己的時間,所有精力都消耗在他們身上,讓我一刻不得安寧,更不用說和丈夫過什么二人世界了。
孩子是世界上最會察言觀色的生物,他們能準確地捕捉他人的情緒和情感,也能夠強烈地感知到自己的爭吵會讓父母感到困擾。
卡拉告訴我,她的大兒子盧卡會時不時地警告妹妹:“好了,我們別吵了,媽媽生氣了,就不給我們做晚餐了?!彼麜ㄗh妹妹暫時“休戰”,以免惹怒已經有點絕望的媽媽。
不難看出,媽媽是孩子們之間爭吵的主要“受害者”??粗⒆觽儫o休無止地爭吵,媽媽會感覺被生活壓得喘不過氣,仿佛總是被一種噪聲包圍著,整個家庭的重心都被迫轉移到孩子身上。
羅薩娜 / 一個6歲女孩和一個4歲男孩的媽媽
我每天下班回到家,總希望能和孩子們待在一起好好玩一會兒,做什么都行,哪怕只是一起做頓晚餐。但我總是不停地因為他們的爭吵而分心。他們一吵起來,我就得想辦法安撫這個或者那個。
羅薩娜是獨生女,沒有和兄弟或是姐妹爭吵的經歷。因此,當孩子們發生爭吵時,她感到巨大的壓力,不停地想要尋找片刻的安靜,或是和丈夫獨處的空間。但除非看到媽媽正處在情緒崩潰的邊緣,孩子們通常情況下是不會讓媽媽如愿以償的。
薩拉的情況與羅薩娜完全不同,她不是獨生女,而是三兄妹中的老三。但她在成為母親之后,所面對的情況卻和羅薩娜如出一轍。
薩拉 / 一個7歲男孩和一個3歲女孩的媽媽
哥哥總是先招惹妹妹。妹妹就來找我告狀,讓我幫助她。我想置身事外,但每當兩個人開始廝打起來的時候,我就忍不住了。我覺得他們是故意這么做以引起我的關注,因為我不在家的時候,他們幾乎不吵架。
這樣一來,薩拉總是覺得自己有必要去干預孩子們的爭吵。因為在她看來,哥哥真的有可能會傷到妹妹,所以她必須出手去保護弱小而又隨時可能受到威脅的妹妹。薩拉甚至辭掉了工作,就為了能在家里好好照顧孩子們。
但她的付出和犧牲并沒有帶來她所期待的結果。家里的氣氛越來越緊張,她的丈夫甚至告訴她,當孩子們和爸爸在一起的時候,就像有魔法一樣不再爭吵了。
魔法肯定是不存在的。事實上,薩拉對于女兒有著一種復雜的情感,這要從女兒還很小的時候說起。在她還不滿1歲的時候,醫生就診斷說她對某些食物過敏,而這一癥狀會嚴重影響女兒的健康。從那時起,薩拉就仔細研究各種食譜,為女兒制作專門的飲食,并時刻陪在女兒身邊。漸漸地,女兒成了一個需要不斷呵護和保護的對象,因為她太脆弱了。
薩拉也認識到這一問題,女兒的食物過敏癥導致她的精神高度緊張。每當看到女兒和哥哥發生口角,她就要出手保護女兒,雖然多數情況并不需要她的干預。雖然很可能是女兒先挑起爭端,但薩拉就是控制不住要去責備哥哥。而且她也很清楚,女兒的食物過敏問題和兄妹之間的爭吵并無直接聯系,但她就是無法改變。
—◆ ◆ ◆—
痛苦按鍵:你的困擾和崩潰來自內心而非孩子
不得不承認,爭吵中的孩子的確很令人心煩。尤其是正在洗澡的時候,準備上床睡覺的時候,要出門去學校的時候,要寫作業的時候,或者正有急事的時候,爭吵就開始了。“他說我……”“他把我……”“別吵了,去找媽媽!”……媽媽們很難在面對這些爭吵的時候保持冷靜,她們覺得自己必須做點什么,幫助孩子們解決問題,或者是幫他們療傷——總之做一些能夠展示媽媽價值的事情。但這樣做的代價也是巨大的,媽媽們有種被掏空了的感覺:“我受夠了,拜托你們停下來吧!我累了。”
面對孩子們的爭吵,家長的情緒崩潰點取決于其自身的生活經歷,特別是童年的經歷,而且每個人都各不相同。
孩子們的某些表現,有時會像電流一樣自動觸發一些行為反應,特別是當這些表現和我們記憶中的某些經歷重合的時候。
正如法國心理學家及心理治療師伊莎貝爾·菲利奧扎特所描述的:
我們必須承認,孩子和父母的需求往往是互相矛盾的。絕大多數父母喜歡干凈整潔的房間,贊賞不吵不鬧、講文明、懂禮貌且能保持冷靜的孩子。但與之相反,房間越不整潔,孩子們就越自得其樂,他們喜歡制造出各種各樣的噪聲,特別喜歡在不用上學的節假日早早起床,等到了上學的日子,卻又賴在床上不肯起來![5]
伊莎貝爾·菲利奧扎特的話提醒我們,成人的世界和孩子的世界是完全不同的,特別是在情緒方面,孩子和成人采用的是完全不同的代碼。每一位家長的內心都有一個情緒按鈕,如果爭吵中的孩子觸碰了這個按鈕,就很有可能導致家長情緒失控,甚至崩潰。這就導致家長并不考慮孩子是否真的需要,或者說自己是不是真的能幫助到孩子,卻總是要干預孩子們的爭吵。
我把這個按鈕稱為“痛苦按鍵”[6]。痛苦按鍵存在于我們的內心深處,與我們童年時的痛苦經歷緊密相連。這些經歷被封存在我們的記憶當中,它會讓我們的心理和情緒異常緊張,即使過了很久依舊能給我們帶來傷痛的感覺,而我們卻幾乎感覺不到它的存在。但在特殊的情境下,這種痛苦會被激活,比如看到孩子們的爭吵,會讓我們聯想到自己童年的經歷。
這里所說的傷痛并不是指外力造成的肢體傷害。肢體上的疤痕會消失,而且并不會在我們的記憶中留下太多的痕跡。而痛苦按鍵卻可以依附于我們有意識的記憶,能夠引發我們各種各樣的情緒。痛苦按鍵被放置在我們內心的痛苦區域,我們可以講述這些痛苦經歷以證明它們的存在。痛苦按鍵代表很多情緒:被拋棄和不被接納的感受、對鬼魂的害怕、嫉妒、得不到認可又或是在童年時期缺乏交流和溝通的感覺……這些情緒在特殊情境之下就會被喚醒。
這里有一個關于痛苦按鍵的例子,可以很好地證明,孩子們的爭吵能喚醒家長在童年時不被接納的痛苦回憶。
露琪亞娜
我是三個孩子的媽媽。我有兩個兄弟,小時候他們總是不肯讓我和他們一起玩。我試了很多次,但是他們總是說我太小了,他們玩的都是大孩子的游戲,不適合我。我找媽媽告狀,但她對此毫不在意,要不然就告訴我別去惹事,或者讓我自己去玩布娃娃。
這種不被接納的感覺并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被遺忘。恰恰是自己童年的親身經歷,使得她對于孩子們的爭吵特別在意。因此,每當哥哥不帶著弟弟妹妹玩時,露琪亞娜內心的警報就響了起來,她身不由己地要去干預,正是因為她想要通過調解孩子們的爭吵來治療自己內心的傷痛。
艾萊奧諾拉 / 一個8歲男孩和一個6歲女孩的媽媽
我們兄弟姐妹一共七個,我是最小的。小時候,每天晚上大家都要坐在沙發上看電視,但每次我都占不到位子,甚至連靠在沙發上都不可能。在沙發上占位子對于我來說就好像一場戰斗一樣,但我從沒有獲勝過。哥哥姐姐們對我拳打腳踢,把我從沙發上趕走。
因為我年齡最小,每次都輸,所以我很難過,總是傷心流淚。為什么總是沒有我的位子?爸爸媽媽從來不管我們,當我為此而傷心難過時,媽媽也從不會安慰我。
當艾萊奧諾拉成為媽媽后,每當看到自己的孩子們拳打腳踢爭奪某個東西時,她就不自主地想到了自己小時候爭搶沙發位子的痛苦經歷。童年的經歷在她心中留下了一個痛苦按鍵,只要被觸碰,就會感到痛苦。對于艾萊奧諾拉來說,制止孩子們的爭吵是唯一的止痛方法。
尤其在自己特別累、壓力特別大的時候,家長很容易被激怒,從而變得焦慮和具有侵略性,或者引發其他不受控的情緒。這些情緒和他們過去的痛苦經歷緊密相關,而這些過往的經歷時至今日仍在影響著他們。[7]
痛苦按鍵很好地解釋了我們在面對孩子們的爭吵(或者寬泛地說,任何一種形式的爭吵)和沖突時,我們的反應其實是非常主觀的。
痛苦按鍵讓我們注意到,吵架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性:個人容忍度。每個人的情緒容忍度都是不同的,一對父母的情緒容忍度也各不相同。孩子們的某些舉動,在媽媽眼里是爭吵,但在爸爸眼里可能根本就不是什么大事情,甚至是正常的行為。
就像之前提到的薩拉的例子,她的丈夫就明確地告訴薩拉,孩子們和爸爸在一起的時候,根本不吵架。顯然,薩拉的感受源于童年的親身經歷,而丈夫并沒有她這樣的感受,因此他覺得孩子們的行為是正常的。當然,也有可能他在童年也有類似的經歷,但并沒有留下痛苦的回憶。
但不容置疑的是,事情一旦超越了家長的忍耐極限,就會變得更糟。
在這種情況下,家長的吼叫聲、叫罵聲此起彼伏,甚至很有可能要動手了:為了阻止孩子們叫喊,只得捂住他們的嘴巴,為了不讓他們不停地打鬧,只得按住他們的手。而這些行為,正是那些錯誤時刻的錯誤舉動。
—◆ ◆ ◆—
新時代的家長:更關注孩子的幸福,而非控制孩子
新時代的家長都很新潮而且知識豐富,他們或多或少都懂一點心理學,他們經??从齼侯惖碾娨暪澞浚蛘唛喿x家庭教育類書籍,家長們之間也會互相學習和交流。但他們常常有一種挫敗感:為什么所做的一切都幫不到自己,反而事與愿違?
要知道,新時代的家長與之前的專制型家長相比,遇到的困難更多、更大?,F代大多數家庭中不再存在那種專制的爸爸(僅僅只是一個眼神,他們就足夠把孩子們嚇得魂飛魄散。在這種家庭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家長們,雖然擺脫了童年時父母帶給自己的壓迫感,但是總會有一種對父母的情感缺失,心里空蕩蕩的,時常會感到寂寞和空虛)。不得不說,曾經的專制型父母在處理孩子們的爭吵時,似乎顯得更加得心應手。只需要一個意味深長的眼神,就足以讓孩子們停止爭吵、保持安靜,化解他們的爭端。有時候只需要簡單的一句話,“再吵架的話,我就告訴爸爸!”,就足以緩和孩子們之間的戰爭。
今天的爸爸媽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幸福舒適地生活,實現自身的價值。在他們看來,童年就應該是幸福而又平靜的。和諧的童年意味著孩子的誕生是被父母們所期待和期盼的,而不是像以前那樣,孩子的到來對于家長來說往往是一種無奈之舉。
因此,爭吵的出現就像一個不折不扣的事故,毫無道理,就不應該存在。“他們怎么總是吵架?我們這么愛自己的孩子……為什么他們就不能愛對方呢?”“有時候,我的孩子會說一些很可怕的話:‘要是世界上沒有他就好了!’這是我女兒對她弟弟說的話?!边@類過分的話,讓家長們異常焦慮,他們開始擔心孩子們的心理健康,同時也堅定了與生俱來的那份信念——在孩子面前,家長必須顯示出應有的作用,即使不能完全消除,至少也要減少他們之間的爭吵。
這種現象主要源于一種觀念,即大家覺得過去的孩子們總是爭吵不休,主要是因為家長對孩子太兇,孩子沒有得到應得的理解和關注。然而現實問題往往更加復雜、具體和顯著。面對這些過于擔心、過于情緒化、過于激動的家長們,孩子們好像感覺到有必要“挑戰”一下自己的父母。因此,孩子們時刻想要引起家長的關注,因為他們很清楚,爸爸媽媽沒有能力理解孩子們的相處之道。而另一方面,家長希望自己對于孩子來說是重要的角色,也不希望孩子經受自己小時候的那些痛苦經歷。遺憾的是,孩子們似乎感受不到父母愛的感召,也理解不了父母對他們的精心照顧。
雖然孩子們的爭吵并沒有造成實質性的身體傷害,但是家長們總是擔心:如果打架真的受傷了怎么辦,又或者長大之后身上還留著傷疤怎么辦?
家里充斥著嘈雜聲,似乎更像是一個體育酒吧,而不是一個充滿愛和溫馨的地方。
—◆ ◆ ◆—
毫無效果的做法:對孩子喊叫、分開吵鬧中的雙方
父母都有自己的教育理念、風格和方法,但面對孩子們的爭吵,家長們通常都比較情緒化。
有的家長比較看重找出爭吵的過錯方?!笆钦l?”“是誰先開始的?”,通過提這些問題來找出誰有錯而誰又有道理,從而決定如何懲罰或獎勵。但是,總的來說,這種解決爭吵的方法并不能從本質上解決吵架所引發的情緒問題,特別是對媽媽情緒的影響。
瑪莉亞有兩個兒子,一個8歲,一個6歲。爸爸因為工作的原因,在家的時間不多。兩個孩子經常動手打架。時不時地一個下手太重,另外一個就哭了。有一次,弟弟因為沒有看到自己最喜歡的動畫片,一邊哭一邊找媽媽幫他主持公道。瑪莉亞對這些感到精疲力盡,她已經厭倦了不停地安撫這一個又安慰那一個,于是她不耐煩地對小兒子喊道:“夠了!別哭了!我沒空管你的什么動畫片!快閉嘴!不要打擾媽媽做事情……去去去,自己去玩?!?/p>
在任何一種人際交往中,大聲喊叫都是一種情感脆弱的標志,代表著情緒的失控,以及對對手的恐懼、害怕和怯懦。
如果聽到爸爸媽媽的喊叫,孩子首先會感受到危險,意識到大人的情緒有些失控。不僅如此,他們還會感受到自己的弱小無力。因為家長按照大人的行為準則要求孩子不要吵架、保持安靜,這讓孩子感到非常厭倦。因此,在家長和孩子之間會產生一種對立情緒,大家都不愿意換個角度來看問題,不愿意互相理解。
對于幼兒的教育,“喊叫”可能會有效地引起孩子的關注。但在其他情況下,大喊大叫和威脅只會讓親子關系變得更加緊張。
露琪亞 / 兩個男孩的媽媽,一個8歲,一個5歲
我有三種解決孩子爭吵的方法,用哪一種完全取決于我當時的情緒。
1. 我很緊張又很著急的時候(通常是早上在電梯里,或者是晚上很累的時候):我會暴跳如雷,吼叫著解決他們的爭吵。25%的情況如此。
2. 我很平靜的時候:我就讓他們在那里爭吵。如果他們向我尋求幫助,我還是會保持距離,因為這是他們的事情,我并不想過多干涉。但是如果弟弟哭了,我會來安慰他。45%的情況如此。
3. 我還算平靜的時候:我還是讓他們繼續吵,但為了不讓情況變糟糕,我會看情況進行調解。30%的情況如此。
哥哥和弟弟的爭吵絕大多數是由弟弟引起的,他不停地用語言和肢體招惹哥哥,哥哥受不了就開始揍弟弟。而我通常都是大喊大叫責備哥哥,因為他動了手,但其實都是弟弟先動手的。我嘗試把兩個人分開,但過不了多久,弟弟就又過來繼續招惹哥哥。哥哥對弟弟的忍耐程度越來越低,雖然他也有意識地想要和弟弟保持距離,但是在弟弟挑釁的時候,哥哥也做不到視而不見。
為了讓兄弟倆保持距離,露琪亞忙得不可開交。采用這一策略來平息爭吵的家庭不在少數。我認識的很多家長甚至不惜搬家,就為了讓每個孩子擁有一間自己的房間,希望這樣能夠讓孩子們不爭吵或減少爭吵。但這其實是一種既勞命又傷財的“戰術”。正如露琪亞所說,讓孩子們保持距離在減少爭吵方面其實并沒有太大效果。兄弟或者姐妹之間的那種與生俱來的親情會召喚彼此,因此家長們的計劃和策略都難以生效。
在童年時期,兄弟姐妹雖然年齡有差異,但都很自然地尋求與彼此持續的接觸。對于經常去公園玩耍的小伙伴,也是同樣的道理。這是一種人類通過近距離互相模仿,從而達到人際交往的自然屬性,是人的生理屬性。正如動物行為學家所說,小狗之間通過打鬧的方式學習生存的技能,這正是它們的自然屬性。
—◆ ◆ ◆—
家長5種常見的錯誤策略
面對孩子們的爭吵,下面是一些家長經常采用的策略,它們被廣泛使用,卻收效甚微。這些方法主要有:說教法、扮可憐法、設置規則法、暫停法、提醒法。
排名在首位的是所謂的說教法:“你必須知道……”說教型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有能力認識和了解對與錯,所以他們經常說這句話。
這種解決爭吵的策略主要采用的是對話的方式,可能在孩子2歲的時候就開始了,比較普遍應用在4~6歲的兒童身上。采用這一策略的父母都堅信:只要好好給孩子們解釋,他們就能夠區分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因此,這種類型的父母會說:“我昨天已經告訴你了,但是你為什么總是要搶弟弟的玩具呢?”又或是:“姐姐在學習,你不要打擾她。要知道學習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在此基礎上,父母還會長篇大論地給孩子們講道理。孩子們可以從字面上簡單地理解這些話的內容,但是從情緒層面上,他們依舊難以控制自己。因此,當7歲的姐姐做作業時,3歲的弟弟仍然會去打擾姐姐。在9歲之前,人類的原始沖動更加強烈,能戰勝所有來自父母的說教。
對于低齡兒童,說教幾乎沒有用。
從兒童認知心理、生理、情緒發展的角度來說,讓孩子獨立地學習和認知,才更加符合他們的需求。
另一種相當普遍的家長策略,就是所謂扮可憐法:“你看,你把弟弟弄哭了……”“你們再繼續吵架,繼續互相傷害,媽媽會很難過的。”“好了,你們都乖一點,互相擁抱一下,握握手好朋友?!碑斎贿€少不了經典的結尾:“你們是親兄弟,要互相愛護!”
這些話是有其歷史淵源的,通常情況下我們會從奶奶的嘴里聽到。不可忽視的是,現代家庭也還是受到傳統大家庭的思想觀念的影響。
家長們所期盼的那種兄弟姐妹之間的和諧,完全建立在一種錯誤的認知基礎上,他們認為好的人際關系不應該出現爭吵。
只要有人際交往,就必然會有沖突。不吵不鬧、每天都相親相愛的兄弟姐妹幾乎是不存在的。如果有,一定是隱藏了什么問題,因為這樣的相處方式不符合孩子們在童年時相處的自然規則。
父母最常使用的第三種方法,就是設置規則法:只要爸爸在家,解決孩子們的爭吵就是他的任務了。但爸爸的解決方式比較特別,幾乎是“經理式”的。爸爸會滔滔不絕,從各個層面給孩子解釋每一種爭吵所適用的規則:“如果她揪你的頭發,你要告訴她不可以動你的頭發。所以,我們就立下這個規定——可以吵架,但是不許互相揪頭發?!庇只蛘呤牵骸澳憧梢阅酶绺绲耐婢撸荒芡嬉环昼娋鸵€給哥哥。不然的話,哥哥有權利拿回自己的玩具,甚至是用搶的方式?!鄙踔劣谟行┌职謺岢鲆恍┝钊颂湫苑堑囊巹t:“就是因為弟弟小,所以他可以坐在媽媽旁邊吃飯。但是也不能總是讓著他,你們輪流吧,一人五分鐘,這樣你們就都可以開心地挨著媽媽了!”爸爸們還總是以極其具體的規則結束他的講話:“當有人上廁所的時候,另外一個人就在門外耐心等待?!?/p>
設置一系列過于細致的規則,不僅會讓孩子們迅速忘掉爭吵的原因,也會讓他們忘記規則,因此不可避免地在未來繼續爭吵。
第四種父母很喜歡使用的方法,就是暫停法。
標準的操作方式是讓孩子單獨坐在椅子上暫停一段時間,但有家長的陪伴。暫停的時間取決于孩子的年齡:3歲大概就是3分鐘,5歲大概5分鐘,以此類推。這個方法似乎起源于美國,但很快風靡全世界。采用這種方法的家長堅信讓孩子們單獨待在一個角落、一個房間或者坐在一把椅子上,可以幫助他們從爭吵的氛圍中抽離出來。這么做的目的在于讓孩子們反思。
“你現在一個人待在這里,什么也不要干,好好想一想你剛做的事情,想清楚了再去玩?!薄?0分鐘以后我再回來,你再告訴我你是不是冷靜了,還有你明白了什么?!奔议L們經常對低齡兒童(有時也會對7~8歲的孩子)講類似的話,但其實并沒有什么效果。
這一方法同樣源于對兒童成長規律的誤解:家長認為通過一段“療傷”時間,孩子們就可以認清事物的本質。其實,這是一種童年時期不可能具有的能力。這就類似于我們要求一個孩子擁有自省的能力,認清自己的某些行為舉止會導致某種交際后果,這對于孩子來說是不可能的。
暫停法對于孩子來說,就只是一種來自家長的懲罰而已,并不會真正促使孩子做出改變。
最后一種家長常用的方法,我個人覺得還挺特別的,就是提醒法。
單純就這個方法本身來說是沒有問題的,在一定程度上它還很受孩子們喜愛,但問題在于,這個方法高估了孩子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
這個方法需要父母在家里一些重點區域貼上警示條,告訴孩子們該做什么和不該做什么,當然也包含“不能爭吵”在內。在浴室里,會有提示孩子們“洗澡時不要玩水”的紙條;在臥室里,會有提醒孩子們“不要吵架”的紙條或圖畫:“不要打架”“不要大喊大叫”“不要搶哥哥或姐姐正在玩的玩具”等。這種方法在最初的幾天可能會短暫地顯示出成效,但是它對孩子的自控力有很高的要求,而忽略了童年的行為傾向源于極其強烈的內在動機,或者說很大程度上是由情緒所影響。而這些情緒對于孩子來說是難以控制的。因此,即使孩子一開始承諾會遵守規則,也往往難以長久地堅持。
寫在紙條上的規則,不太可能對孩子的爭吵行為產生真正和持久的威懾作用。
以上列舉這些沒有效果的家長策略,正是為了讓家長在面對孩子們的爭吵時不再無可奈何,只用老辦法來處理,而是能走出誤區,擺脫困境,探索出一條新的、更有效的路。
好好吵架法
準備步驟2:帶著問題去面對孩子們的爭吵,而不是急于給出答案。
實戰練習
你對哪種爭吵原因更加敏感?
不同原因的爭吵帶給每位家長的感受也不盡相同。區分爭吵的原因,可以幫助家長在看到孩子們重復不斷地爭吵時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找到哪些是最容易惹怒自己、讓自己受傷的爭吵原因,認清到底是什么讓自己的情緒變得激動和緊張。
以下練習可以幫助你探索和發現自己在面對孩子爭吵時的忍耐程度。你也可以跟你的丈夫或者妻子一起做這個練習,并分享練習結果。
觀察孩子們的爭吵。他們到底因為什么在爭吵?
□ 因為玩具或者其他東西
□ 因為想要和爸爸或者媽媽玩
□ 因為想要使用某個東西
□ 因為有人必須要做某件事情
□ 因為有人想要當第一名
□ 因為有人想要待在某個地方
□ 因為想要和其他人玩
實戰練習
以上哪些爭吵原因會讓你變得特別緊張和激動?
﹏﹏﹏﹏﹏﹏﹏﹏
﹏﹏﹏﹏﹏﹏﹏﹏
寫下你的想法。
﹏﹏﹏﹏﹏﹏﹏﹏
﹏﹏﹏﹏﹏﹏﹏﹏
和你的丈夫或者妻子聊一聊這個問題,問問對方的意見。
﹏﹏﹏﹏﹏﹏﹏﹏
﹏﹏﹏﹏﹏﹏﹏﹏
[1] Jane Dunn, Vanessa e Virginia, Bompiani, Milano 2004, p. 28.
[2] 家長學校是心理和平與沖突管理中心所設立的一項教育計劃,旨在通過專家的幫助,引導家長處理好家庭教育中的問題。
[3] Daniele Novara, Silvia Calvi, L’essenziale per crescere. Educare senza il superfluo,Mimesis, Milano 2012; Daniele Novara, Dalla parte dei genitori. Strumenti per vivere bene il proprio ruolo educativo, Franco Angeli, Milano 2009.
[4] Judy Dunn, La nascita della competenza sociale, Raffaello Cortina Editore, Milano 1990, pp. 53-54.
[5] Isabelle Filliozat, Le emozioni dei bambini, Piemme pocket, Casale Monferrato 2004, p. 51.
[6] Daniele Novara, La grammatica dei conflitti. L’arte maieutica di trasformare le contrarietà in risorse, Sonda, Casale Monferrato 2011, p. 71.
[7] Sybil Evans, Sherry Suib Cohen, Non t’arrabbiare, Tea, 9 Milano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