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上陽落日:無字豐碑訴衷情
- 大唐女宰相
- 故山丘
- 3007字
- 2024-05-26 12:11:21
終于有一次就寢前,婉兒為武曌梳頭的時候,武曌率先將這靜謐打破了,她對著鏡子里專心致志的婉兒緩緩開口道:“往后可有什么打算?你的新去處找好了嗎?”
婉兒輕聲回應(yīng)著鏡子里注視自己的人,不卑不亢回應(yīng):“您希望我如何打算呢?是繼續(xù)留在您身邊服侍您,還是另謀一條青云之路?在您眼里,我會是怎樣的人?又會做出怎樣的抉擇?”
武曌嘴角牽動的肌肉動了動:“你還是跟著新皇吧,他不會虧待你。”
婉兒細細用梳齒將早已發(fā)白的頭發(fā)理順,并沒有立即回答她的疑問。
過了一小會兒輕輕一笑:“您說的不是心里話。”
武曌的笑容則略顯慘淡,她想了想,還是決定問道:“婉兒,你一直都在用你的方式來報復(fù)我,這種方式很別致,也很成功,事到如今,終究是你們贏了。”
“我心疼您。”聽上去似乎答非所問。
“你的心一直向著李唐皇族,這是你祖父、父親的遺愿,還有,這也是李賢對你的囑托,你根本一刻未忘。這些年,是我委屈你了。”武曌像是在自省著什么,“我就像是拿錯了不屬于自個人的物件,無論多久,還得還回去。”
婉兒依然笑著:“我知道您一定想聽奴婢說出誓死要追隨您這樣的話,可惜奴婢不能口是心非,更不能欺瞞您,我當(dāng)然會選擇去侍奉新帝,他是您的兒子,我侍奉他,也是侍奉您。至于您說的那些逝者,人都不在了,愿望又有什么重要?”
武曌攏一攏頭發(fā),以故作平淡的口吻說:“我從來都知道,我的婉兒不是甘于平庸的人,無論風(fēng)浪多大,都會和掌舵的人在一起。”
婉兒搖搖頭,心底發(fā)出無聲的嘆息:“您該頤養(yǎng)天年了,天下的擔(dān)子這么沉,交給另一個可信的人去幫您挑,那是我們敬愛您。”
“你終于承認了,婉兒。”武曌難掩痛心。
婉兒意識到是這個脫口而出的“我們”出了問題。
“說我有意將江山交付給張氏兄弟的流言是你讓人傳出去的吧?宮中從來便是盛產(chǎn)流言的地方,每個人都是流言的源頭,你這樣設(shè)計是為了促成那幫人加快行動,這一點無論是李顯,還是太平,抑或李旦,他們?nèi)切闹敲鞯模f來可笑,那個蒙在鼓里的人這一次居然是我。”武曌苦笑了一下,“我老了,不中用了,或者說我還是太信你。”
婉兒未置可否,這樣的態(tài)度近乎默認。
于是被逼退位不久的女皇繼續(xù)說:“顯和旦,還有太平,我的這些兒女,他們個個都不敢見我,不敢和我對視,甚至不敢對我說一句體己的話,他們心底是愧疚的,哪里是在敬愛我?那些飄忽而心虛的眼神,我見得太多了,懶得去看。”
婉兒于心不忍,替他們解釋道:“其實那天太子猶豫了很久很久,是被禁軍首領(lǐng)逼著到迎仙宮來的,太子的脾性您最清楚,他做不出……相王則是始終不肯,他對阿瞞說兒子逼迫病重的母親、斬殺母親身邊最親密的人,這是何等殘忍的事情?太平公主也是好多個夜晚不能成眠了……他們都是切切實實敬愛您的,只是他們的苦衷,您必然也能了解。”
不想武曌發(fā)出反問:“他們身不由己,那婉兒你呢?你敬愛我嗎?”
望著那一頭垂順的銀發(fā),婉兒放下木梳,虔誠回答:“那是自然,奴婢額上的黥印時刻都在提醒著,婉兒永遠是您的奴婢……奴婢還記得,十四歲第一次走出掖庭,第一次見到您的時候,還以為見到了天上的神靈……這輩子能給觀音為婢,奴婢心中驕傲歡喜。”
武曌內(nèi)心得到了莫大的安慰,可依然面色冷淡:“可你不動聲色地參與了兵諫——我不相信我的婉兒對外面驚天的動靜會表現(xiàn)得如此遲鈍麻木,這宮中但凡有一丁點兒風(fēng)吹草動,都瞞不過婉兒你,可這次你居然表現(xiàn)出全然無知,你在幫他們瞞我,我不怨你,只是我這個孤家寡人倍感失落,我的五郎六郎沒了,那些惡人把他們的頭顱懸掛在宮檐上,我一眼都不敢去看,雖然我早就知道他們會是這樣的下場,如果說真心敬愛我的人都會是這樣的下場,你們口中的敬愛是不是分量不足?”
婉兒端端正正一跪,只有四個字:“奴婢不忠。”
“不,你忠于的只是自己的內(nèi)心而已,你比任何人都要忠誠。”武曌饒有深意長笑,卻又哀嘆著將她扶起:“你把自己藏得那么深,這回幫了這群人這么大的忙,可惜他們未必知情,更未必領(lǐng)情。到頭來婉兒,你不過是為他人做嫁衣裳,你圖什么呢?武三思已經(jīng)徹底拋棄了你,李氏皇族除了李顯以外,沒人會真正接納你,所以你還是跟著顯,好歹是條生路。生存之道,你比我懂。”
婉兒眼眶有些泛潮,回避著即將崩潰的情緒:“奴婢去把燈芯剔亮一些,這光太昏暗,眼睛都要睜不住了。”
武曌望著她的身影,自言自語道:“我終究是小看了太多的人,比如和我同年的張柬之,誰能想到八十多歲的人了,還這么不消停?再比如阿瞞,我以為他只是叛逆而已……”微微瞇了眼,半晌喉中發(fā)出聲響:“也好也好,李家終歸不會后繼無人。”
神龍元年十二月,落日的余暉暈染在皇城一角,千古女帝武曌燈盡油枯,她躺在榻上已是神志不清,用最后殘存的意識陸續(xù)見了一些人,夜間于上陽宮病逝,享年八十二歲,遺詔“去帝號,稱則天大圣皇后”,立無字碑,將功過是非留于后人評說,還都長安。
李顯雖沉痛,但坐在皇位之上再無后顧之憂,因?qū)ι琊⒂泄Γ焦魇芊鉃椤版?zhèn)國太平公主”,李旦為“安國相王”,隨之又封賞了張柬之、敬暉、恒彥范、袁恕己等幫助復(fù)位的重臣,甚至特意頒發(fā)了免處死的丹書鐵券,安定公主的丈夫王同皎升銀青光祿大夫、光祿卿……
大加封賞卻并沒有帶來皆大歡喜,李重俊被立為皇太子這讓已成為皇后的韋氏和安樂公主李裹兒愈加不滿,她們本就認為這位置是重潤的,不過讓李重俊撿了便宜,在她們眼里,李重俊身份卑賤根本不配成為大唐的皇太子、未來的天子,因此安樂不止一次在韋氏耳邊火上澆油:“讓他做皇太子還不如讓父皇把皇位交給母后您呢!這天下又不是沒出過女皇,母后您定然不會比那武姓的老女人差!”
一句話點燃了韋皇后心中的權(quán)力的火苗,她認為正是因為手中沒有至高無上的權(quán)力,才會痛失愛子愛女,惡狠狠道:“那個老態(tài)龍鐘的女人,她有什么不同?不過是把江山握在了手里而已才能殺伐決斷、為所欲為,我真恨!恨那時只能哭哭啼啼的我們!”
李裹兒雙眼溜溜直轉(zhuǎn),趁機又說:“這江山是父皇的,當(dāng)然也是我們母女的,斷然不能落到李重俊那個下賤胚身上,女兒不服!絕不能讓他得逞!否則以后哪里還有我們母女的好日子過,李重俊就是個白眼狼,才不會顧及所謂的親情。”她的說辭明顯是顛倒黑白的,可韋皇后十分認同,“生下他的那女人本就不是什么好東西,當(dāng)年就是心機滿滿勾引你父皇,我想來就生氣,怎會坐以待斃?我想要的決不允許旁人伸手覬覦!”
這對母女面對假想的敵人咬牙切齒,竊竊私語中一個陰毒的計謀在韋氏腦海里開始醞釀成形。
參與了神龍之變的相王李旦自從武曌去世后深陷苦悶之中,起事前夕,他對兒子李隆基傾訴說:“這樣的事情即便出于大義,我也困惑至極,身為人子,卻要去逼迫重病之中的母親,還要與人合謀殺掉她身邊親近的人,無論什么緣故,終究是不孝。”與婉兒所述完全一致,可以說是李旦的心聲了。
李隆基心底是不屑的:“父王是修道之人,自然看問題、想事情有獨到的見解,可惜在這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局面下,仁愛之心只會誤己誤人。祖母是您的母親,可也是天下之主,這早就不是一樁隱秘的家事,事關(guān)國運興衰和李唐復(fù)興,父王何苦這般糾結(jié)?”
若說當(dāng)時的李顯是簡單的優(yōu)柔寡斷,李旦則是多了幾分真情實意,可在權(quán)力紛爭面前,這些最終都不堪一擊。
李旦無比惆悵:“阿瞞,希望你永遠都能這般決斷分明。”
李隆基覺得好笑,但面上不曾表露出:“成大事者不拘小節(jié),更不會困于兒女情長,成敗往往就在一念之中,故而才有機不可失、失不再來一說。”
聽他說得振振有詞,李旦心上微微一涼,他越來越倚重這個兒子,卻又感覺越來越疏離。無情未必是件壞事,他這樣安慰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