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契丹南下!
- 武俠世界里的吃瓜公子爺
- 月下劍神
- 2658字
- 2024-05-28 08:00:00
鳩摩智雖然武功盡失,成為了普通人,卻因此因禍得福,成為了一代真正的得道高僧。
“或許,這才是他最終的歸宿。”
“那么,我的歸宿又在哪里呢?”
慕容復看著身邊的佳人們,眼神中充滿了溫柔。
……
大宋,京城汴梁。
皇宮內突然傳來噩耗,太皇太后高氏病重。
宋哲宗趙煦坐在一旁探望。
他年僅十八歲,雖然早早地繼承大統已經九年,但朝政大權卻牢牢把握在高氏手中。
朝野上下人盡皆知,趙煦有皇帝之名無皇帝之實!
直到這天,太皇太后高氏駕鶴西去,趙煦才真正掌權。
他是一個主戰派,少年志氣銳不可當,總幻想著與遼國開戰,建立不世功勛,成為宋太宗宋太祖式的帝王。
趙煦剛一執政,接連貶謫蘇軾蘇轍等一眾良臣,朝野震動。
契丹,都城上京。
宋朝局勢動蕩,早有細作將情報傳到了遼國大王耶律洪基手中。
耶律洪基大喜,率領三千甲兵,御駕來到南京南院大王蕭峰的營帳內議事。
蕭峰正巧打獵回來,看到結拜大哥耶律洪基親自在帳外等候,連忙滾鞍下馬,跪伏在地,恭聲道:
“屬下拜見大王!”
耶律洪基大笑一聲,翻身下馬,把蕭峰扶起,笑道:
“兄弟,你我雖是君臣,但情同骨肉,不必多禮。”
兩人把臂同游,絲毫不提軍政大事。
蕭峰當初遠走關外,前往遼國。
在途中碰見耶律洪基外出打獵時和人多勢眾的女真人發生沖突,性命危在旦夕。
千鈞一發之際,蕭峰單槍匹馬救下了耶律洪基,耶律洪基為報救命之恩,順勢和蕭峰結為異性兄弟。
這時,恰好耶律洪基的弟弟楚王連同叔父皇太叔在上京發生叛亂,趁著耶律洪基外出,要挾他的妃子兒女,企圖上位登基。
一眾群臣束手無策。
就在這時,蕭峰毛遂自薦,自告奮勇。
他展現出強大的實力,在千軍萬馬之中單騎擒敵皇太叔,誅殺楚王,造反之禍迎刃而解!
因此耶律洪基更加重視蕭峰,為了籠絡他,特地封蕭峰為新的楚王兼任南院大王,統掌兵馬大權,在遼國的地位稱得上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此時,耶律洪基一番寒暄過后,終于道出了來意。
他目光灼灼,看向蕭峰道:
“兄弟,如今宋朝衰微,昨日小皇帝繼位,此人性格乖張,輕敵冒進,現在正是我們遼國進攻的大好時機!賢弟,何不輔佐本王開疆拓土,一統天下?”
原來宋朝局勢變動,新上位的哲宗年幼,手段不如太皇太后高氏老辣,一改前態,正在積極準備打仗的事宜。
耶律洪基認為這是一個攻打宋朝的良機,希望蕭峰能夠領兵作戰,為遼國出征!
蕭峰雖是契丹人,但從小在宋朝長大,也算是半個漢人,自然不愿意興起戰爭,再造殺虐。
于是他沉吟半天,搖頭道:
“大王,恕蕭峰不能從命!戰爭一起,受苦的是兩國百姓,到那時候,生靈涂炭,流離失所,再無安寧!請大王三思!”
說罷,他跪倒在地,長拜不起。
耶律洪基臉色逐漸冷了下來。
這番話聽在耶律洪基耳中極其刺耳,他先入為主地覺得蕭峰身在曹營心在漢,一直還心念著宋朝。
作為遼國的皇帝,他最大的夢想就是開疆拓土,一統江山,可惜遭到了最信任的兄弟的反對,這讓他十分惱怒。
他面色不變,心中逐漸與蕭峰產生了嫌隙。
耶律洪基盯著跪倒的蕭峰,握緊了手中的彎刀,淡淡道:
“南院大王此話倒也不錯,也罷,等本王回去再好好考慮考慮吧!”
他壓抑著心中的怒氣,此時并不想跟蕭峰立馬翻臉。
因為現在兩人的距離極其之近,他心思多疑,生怕蕭峰暴起傷人,只好暫時虛與委蛇。
耶律洪基沒有再去扶起蕭峰,而是直接翻身上馬,疾馳而去。
聽得蹄聲越來越遠,良久之后,蕭峰站起身來,嘆了一口氣。
蕭峰心中十分清楚,這番反對的話一說出口,就明顯的感覺到和耶律洪基之間的隔閡變深了。
但蕭峰無怨無悔,他胸懷天下,并不想濫殺無辜。
……
等蕭峰回到營帳時,早已經不見了耶律洪基和他的三千御林軍的蹤影。
據親衛回憶,耶律洪基回來的時候,神色好像極其憤怒,馬不停蹄的招呼三千甲兵趕回上京,招呼都沒有打一聲。
蕭峰默然無言。
翌日。
蕭峰一大早就收到了耶律洪基的傳令詔書,隨之而來的還有一個上京使者。
蕭峰連同一眾屬下連忙跪倒在地,上前聽封。
傳召使者面色威儀,大聲道: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賜封南院大王蕭峰為兵馬大元帥,從明日起,率領三軍前往雁門關作戰,討伐宋朝,不得延誤戰機,欽此!”
“臣領旨謝恩!”
蕭峰心中苦澀,拜伏一禮,上前接過了詔書和虎符。
其余契丹聞言下屬個個神情激動,眼神火熱,戰意勃發。
契丹人天生熱血好戰,身為馬背上的民族,他們在戰爭中所向披靡,恨不得立刻披掛上陣!
蕭峰嘆了一口氣。
事到如今,看來這個兄長是執意要逼他出征了,正所謂食君之祿,忠君之事,蕭峰此刻君命難違,可是一旦劍指宋朝,自己良心這一關過不去。
違抗軍令就是不忠,攻打宋朝就是不義!
耶律洪基這一招直接把蕭峰陷入了不忠不義的兩難之境!
蕭峰一時間也不知道該怎么辦才好,兩眼無神,一直枯坐在座位上。
一直挨到晚上,所有的將士都已經收到了傳令,無一不在收拾行囊,準備明日開拔,攻打雁門關。
南院大王府中。
蕭峰終于下了決定,現如今遼國兵強馬壯,沒有蕭峰對戰局也沒有絲毫影響。
但宋朝不一樣,一直處于下風,羸弱不堪,蕭峰認為,面對著生養了自己三十年的土地,他去報個信,也算是盡了最后一份力了。
于是夜深人靜之時,蕭峰站在王府大門口,望著緊閉的朱紅色的府門,深深吸了一口氣。
三兩下把屬于兵馬大元帥的虎符用一條黃綢懸掛在門口,身著一身布衣,毅然踏入夜色中,不辭而別。
直到第二天一早,一個侍衛才發覺他們的南院大王蕭峰已經不知所蹤,守將不敢耽誤,連忙一路急報到上京!
耶律洪基氣得怒砸桌案,咬牙切齒道:“這個蕭峰,本王就知道,他絕對還心向著漢人!也罷,來人啊,傳令下去,本王要御駕親征!”
……
蕭峰一夜疾行,趕在天亮之時終于到達雁門關前。
他抬眼望去,只見一座雄關赫然屹立在兩座陡峭的山峰之間,牢牢占據著天險,易守難攻!
正是“雁門關”!
雁門關兩側雙峰夾峙,高聳入云,之所以名為“雁門”,是因為意思說鴻雁南飛之時,也須從雙峰之間通過,以喻地勢之險。
蕭峰忽然放下心來,若是遼軍攻來,憑借如此雄關,遼軍應該不會輕易攻破此城。
入關時,他發現過關盤查手續的更加嚴格了,城中守衛也越來越多了起來,氣氛十分低沉凝重。
百姓神情慌張,每一戶人家都在收拾家當,人人都是一副行色匆匆的模樣。
蕭峰疑惑道:難道大宋早已經知道了遼軍要開戰的消息?
他連忙拉住一個低頭趕路的男子,問道:“敢問這位仁兄,雁門關內發生了何事?”
那路人見蕭峰長的身材高大,威武雄壯,一時間也是沒了脾氣。
他左右瞅了瞅,見四下無人,低聲在蕭峰耳邊道:
“大爺還不知道嗎,今日卯時,張將軍發了告示,遼軍即將開戰,此地難以久留,咱們還是盡快收拾盤纏到南方逃命去吧……”
話音剛落,那路人匆匆而去。
蕭峰喃喃說道:“原來大宋早就得知遼軍來襲的消息,這樣也好,起碼不會有這么多百姓傷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