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老家
書名: 摸寶作者名: 撿漏本章字數: 3275字更新時間: 2013-10-31 11:06:01
回到了旅社,陳黎正在和小黃看電視,沈文信敲門之后,便說道:“陳妹,肚子餓了嗎?我們去吃點什么吧。”
“嗯,對了明天還要在詮州游玩?”
“不了,我們要加快行程了,早上前往永州。”
“好。”
永州在沈文信的印象里,作為著名的應該是柳宗元寫得《永州八記》了,蛇類資源極為豐富,當然旅游的景點也多,里程是91.2公里。
而越過永州,走國道55,便會直達沈文信的家鄉邵城縣長樂鄉沈家村。在永州停留的時間大概也就是半天左右,游覽的景點主要以文化景點為主:永州柳子廟、永州文廟武廟、理學鼻祖周敦頤傳家之所澗巖頭周家大院、永州八景回龍夕照回龍塔、永州八景朝陽旭日朝陽巖石刻、永州八景淡巖秋月淡巖石刻。
吃過晚飯,沈文信、陳黎各自回房休息,次日一大早又繼續駕駛著美利達流浪者自行車、雜牌女式摩托車,前往永州。
中途給小黃溜號之時,意外發生了,沈文信擔心的事情,終于出現,這臺久經風霜的摩托車無緣無故熄火了。
“怎么辦?這里上不著村,下不著店的。”陳黎面帶憂色地說道,畢竟先前她說了不會拖累沈文信,這次摩托車出現了狀況,最大的結癥是她沒在詮州檢修。
“你忘記去詮州例行檢查了?”
“是啊,都怪我。”陳黎自責地道,前面的路程,陳黎都按照沈文信的囑托,每到一站就檢修,都沒出現狀況,所以也就大意,以為這90多公里,應該不會有問題,誰曾想,跑一半的路程都不到,麻煩就來了。
沈文信安慰道:“沒事,我檢查下,估計問題不大。”
好在,沈文信一路上學習摩托車的維修技巧沒落下,看了一會兒,找了些維修工具,最終找到了結癥,也就是發動機的火花塞電極污穢了,所以在停下來的時候,無法發動。
清理干凈之后,摩托車再次啟動了!
“沈哥,你真棒!”在這荒郊野外的,代步工具失效了,那么必定會產生無助的心理,沈文信能這么快的解決,實在讓陳黎極為佩服,有了依賴的感覺。
“小意思,你也別這么夸我了,搞不好我會驕傲的。”
“傲嬌吧,哈哈。”
小插曲過后,沈文信、陳黎抵達了永州,時間大概用了4個多小時左右,在接近中午的時分抵達。
“永州的美食特產首推眼鏡蛇、五步蛇了,不過這兩樣野生的都是保護動物,一般人吃不著,所以嘛,我們只好退而求其次,點個永州血鴨、東安雞、永州喝螺、永州水晶巷醬板鴨咯。”
“都是以辣為主?”
“是啊,永州屬于湘南地界了,永州血鴨、東安雞都是湘菜經典,你吃得慣辣?”
“還行,我家里面經常吃辣的。”
“那你可要大飽口福了,永州這邊都是正宗的湘菜。”
沈文信、陳黎到了一家湘菜館,點了一桌子的特色菜,橫掃之后,去一家旅社入住,隨后前往了附近的文化景點,游覽到晚上10點左右,又吃了些當地的小吃,便回到了旅社休息,當然有了上次的經歷,摩托車在永州進行了全面的檢查維修,保證了行程的順暢。
而前往沈文信的老家,保守估計是一百多公里左右,所以沈文信、陳黎在永州補給了不少的物資,以防關鍵時候出現問題。
習慣了大清早趕路的兩人,一路上有說有笑,沈文信帶著即將回到老家愉悅的心情,而陳黎則期待沈文信的老家又有什么令人難忘的事情發生呢?
各懷心思的兩人,帶著小黃,一路逶迤,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來到了邵城地界,憑借著少時的記憶與詢問路人,沈文信一行人大概花了6個小時抵達邵城縣長樂鄉沈家村。
沈文信的祖屋是一間大概占地百來平米的木頭房子,經過修葺,已經不再漏雨了,但是依然殘破不堪,沈文信的大伯在幾百米的一個村子里分的宅基地建了一座三層樓的磚房,但是八十多歲的老奶娘依然住在祖屋里,不是大伯不孝順,而是奶奶倔強地性格,使得她不愿意和大伯一家人居住。
八十多歲,煮飯、洗衣服、干農活,還是她一人操勞,老一輩的人,一天不動渾身上下都難受,奶奶是一個勞碌命啊!
此刻是下午一點左右,吃過中午飯的奶奶,正在床上睡午覺,聽到了敲門聲之后,佝僂著背,操著一口土話,聲若洪鐘地道:“誰啊!天殺的小鬼頭,再鬧騰,信不信我打你。”
“奶奶,我是沈文信!你的孫子!”沈文信敲門之際,聽到了陌生卻熟悉的聲音,便出言喊道,估計奶奶還以為沈文信是大伯一家的曾孫子輩呢。
“文信?中興的兒子?”奶奶打開木門,瞧見了精神氣十足的沈文信,這段時間的騎行讓沈文信的體魄強健了不少,黝黑的皮膚,顯得極為健康、陽光,特別是身邊水靈靈的姑娘,當真是郎才女貌。
“文信,你怎么回來了啊?你爸和你媽來了沒?”
“沒呢,他們工作上忙,所以讓我帶他們來看望你,順便向您問好,最近身體怎么樣?上次聽說您昏倒在菜圃前,父親、母親都很擔心呢。”
三人坐在大廳內,奶奶想著要倒茶,卻被陳黎搶先了,一副準孫媳婦的樣子,極為乖巧、懂事地倒茶。
“一把老骨頭了,文信你能來看我實在太意外了,對了,這你是女朋友吧?長得和電影明星一樣。”奶奶是用家鄉土話說的,陳黎根本就聽不懂,而沈文信雖然出生和成長都在龍城,不過家里面父母都經常用家鄉話交流,因此聽得懂也會說。
“不是,這是我朋友而已,您別嚇壞人家。”
“我看這事能成,不然她這么會跟你來呢?”
“額,以后再說吧,這次我是專程來看您的,因為來得匆忙沒帶什么東西,這個紅包您拿著,下次我帶些好東西給您。”沈文信主要是交通工具的制約,無法攜帶大的物件,等以后買車了再來老家,帶些什么家電之類的。
沈文信這次包了一萬的紅包,這些錢在農村算是比較多的,不過對于一個老人家來說,不論錢多錢少,她都十分高興。
在這么孫子之中,也只有沈文信包過紅包了,拿著這一層厚厚的紅包,奶奶淚灑當場。
陳黎拿著紙巾,過來用普通話說道:“老奶奶,您哭什么啊?這樣對身體不好。”
“沒事,我就是高興。”沈文信又幫陳黎翻譯了一遍,隨后奶奶與陳黎雙手緊握,聊著家常,陳黎半懂不懂,經過沈文信的翻譯才明白,不過這次的談話也比較愉快。
最后奶奶說道:“我把文信交給你了,以后你們要好好過日子啊。”
“老奶奶,我們不是那種關系……”
“是不是,你們自己知道。”
看樣子,陳黎來了這里就等于是羊入虎口了,跳進黃河都洗不清,按照農村的習俗,登門的男女基本上都已經認定了關系。
隨后奶奶打電話叫了大伯他們一家子在三層洋房內準備了兩個房間,還有特意搞了一餐比較隆重的聚餐,全村的人都叫上了,如同辦喜事一樣,沈家村大多都是親戚,戶數不多,大都關系不錯。
在洋房前面廣闊的平地上,擺了十幾桌,規模算是比較宏大的,之所以這么做,主要是奶奶授意的,并且還給了大伯三千操辦。
作為一個八十多歲的老人家,錢對于她來說意義并不大,主要子孫們過得好就行了,而且沈文信好不容易來一次,應該大肆搞一場,再加上準孫媳婦都來了呢。
與弄不清楚輩分和親戚關系的村民一一見禮,沈文信逐步適應了這個環境,與親戚朋友們把酒言歡,特別是二十多歲的后生晚輩,更是紛紛敬酒。
大多都是堂兄弟之類的關系,沈文信也不拘謹,酒量完全是練出來得,加上有金光庇護,來一杯干一杯,盡顯海量風采。
沈家村是一個熱情好客的村落,對于沈文信的酒量,不僅后輩們佩服,連長輩,也過來共飲了,在女人那桌,陳黎更是被八卦的婦女同胞們,輪番探究虛實,任她有千言萬語都難以撇清與沈文信的關系。
不過最后陳黎算是認命了,算是默認了這層關系吧。開席十幾桌的規模,起碼是老人家八十大壽或者婚宴之上,接待某個人還是頭一遭,主要還是奶奶的決定,使得大伯極為上心。
吃過之后,沈文信與大伯一家見面,大伯名叫沈中立,比其父沈中興大三歲左右,主要的生計來自于經營小賣鋪,早年則是挖煤,文化水平也就小學左右,作為大哥的,小時候把教育的名額讓給二弟、三弟,所以才在本地混,這也體現了一個大伯的胸懷,是一個淳樸、實在的農民,也是父親的好大哥。
所以沈中興每年都會寄錢給大伯接濟他們一家,而其膝下有兩個兄弟,大的二十七八,小的二十三四,老大沈仁軍,老二沈仁民,合伙開辦了一家養殖場,專門養豬,提供給邵城的肉類加工的工廠,效益聽說還不錯的樣子。
沈文信和兩個堂兄弟,都是“仁”字輩分的,沈文信因為父親不興這套,所以取名文信。
他們兩個都已經結婚了,老大的大兒子六歲多,小女兒都三歲多,老二的兒子一歲多,剛學會走路。
招待完村里面的親戚,沈文信、陳黎還有奶奶一大家子都坐在洋房的大廳內聊著家常,一副其樂融融的場面。
沈文信很少體會大家庭的氣氛,這次來老家,十分的明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