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光祿大夫。”楊倓的目光,落在了大殿中的一位老者身上。
這位老者便是隋末唐初的有名人物,裴矩。
裴矩本名叫世矩,后來唐取代隋后,為了避諱李世民的世字,因此去掉了世,但現在還是隋朝,因此裴矩還叫裴世矩。
裴世矩一聽楊倓提議自己去見始畢可汗,驚得渾身一抖,一抹對楊倓的恨意在他心中油然升起。
這種明顯是去送死的事情,誰會樂意?
“裴愛卿擔當此任?”楊廣也沒想到楊倓會提議裴世矩。
楊倓點頭,“咄吉世這次出兵南下,借口就是右光祿大夫殺了咄吉世的寵臣史蜀胡悉,想要一個交代。”
“右光祿大夫這般主動前去見咄吉世,正好可以堵住咄吉世的口,讓他的出兵名不正言不順。”
其實歷史上造成雁門之圍的真正原因,大致是有三個。
第一個原因,被隋文帝扶持起來的東突厥啟明可汗,與漢王楊諒關系密切。
在楊廣繼位后,楊諒起兵,并秘請啟明可汗相助,但最后以失敗告終,這使得隋與東突厥之間埋下了隱患。
第二個原因,楊廣坐穩江山后,命令啟明可汗不準在定襄、馬邑一帶放牧,削弱了東突厥的經濟。
之后為了耀武與揚威,懾服東突厥,楊廣又率領幾十萬大軍北巡,并命令啟明可汗率各部開建出幾千里的御道。
東突厥雖然表面恭順表忠心了,內心卻與隋產生更大的裂痕。
第三個原因,楊廣的挖運河,大興土木,三佂高句麗,徹底拖垮了強盛的大隋,導致義軍四起,偌大隋朝已是日落西山。
而東突厥卻是日益壯大!
東突厥的啟明可汗死后,其子阿史那·咄吉世即位,號始畢可汗。
始畢可汗是極有野心之人,早就是懷恨隋,抓住楊廣北巡的機會,率領幾十萬大軍南下,將楊廣圍困在了雁門。
這些真正原因,在楊廣的面前,楊倓自然不能說出來,只能說表面原因。
但這些話卻讓裴世矩對楊倓的恨意再添一分。
他用計殺死史蜀胡悉,經得了楊廣的認可,目的是為了分化日益強大的東突厥。
他這般嘔心瀝血為了隋廷的社稷著想,楊倓居然讓他現在去送死。
著實讓人寒心!
著實可恨!
“這是其一原因。”
楊倓繼續說道:“其二,右光祿大夫是四朝元老,功績顯著,世人皆知,咄吉世不會冒天下之大不韙殺右光祿大夫。”
裴世矩是從北齊開始為官,北齊被北周所滅后,又在時任北周丞相的楊堅手下任官,隋取代北周后,繼續在隋任官,現在在楊廣手底下任官,官越做越大。
算起來也算是四朝元老了。
當然,楊倓的這一句話是在給裴世矩戴高帽,避免裴世矩那么恨自己。
果然,裴世矩在聽到楊倓的這句話后,心中對楊倓的恨意消減了一些。
楊倓又道:“其三,在開皇年間,大隋為了扶持啟民可汗,曾派右光祿大夫出兵幫助啟民可汗,打敗了達頭可汗與都藍可汗,對現在的東突厥有恩。”
“這些年,右光祿大夫又主持隋與突厥及各國的聯絡及朝貢相關事宜,在各國聲望很高。”
“因此,右光祿大夫去見咄吉世必無性命無憂,是最佳人選。”
楊廣驚訝的看向裴世矩,裴世矩已經有了這么大的功績?
在各國的聲望,比他這個天子還要高?
裴世矩聽到楊倓當眾說出自己的這些功績,頗為受用,對楊倓的恨意再次消減。
但見到楊廣現在的表情,裴世矩又大吃一驚,害怕楊廣猜忌自己,同時他也清楚,自己現在無論如何也躲不過去的。
自己主動請纓,還能落個好名聲。
當即,裴世矩主動出列,“陛下,臣立刻去見始畢可汗,哪怕是身首異處,也要為陛下爭取到更多的布防時間。”
“好,事后朕重重有賞。”楊廣立刻讓人安排一隊人馬護送裴世矩出城。
“謝陛下圣恩。”
裴世矩謝恩,火速離去,在護衛隊護送下離城,去見始畢可汗。
待裴世矩走后,楊倓需要實施自己的計劃了,當即向楊廣道:“陛下,請準允仁安帶領一隊人馬突圍,送出勤王詔。”
一句話,使得殿中眾人齊齊震動,驚詫不已。
楊倓今年十三歲,雖然六藝的“射”“御”皆是接受著最好的教育,練習時也是非常勇武不凡,但這位燕王“性好讀書,尤重儒素。”
因此,一直以來,這位燕王在文韜方面出眾,武略卻平平。
這般請纓率兵突圍,這不就是去送死么?
“你要率兵?”
楊廣聽著楊倓一反常態重儒素的性格,破天荒的想要率兵了,為之吃了一驚,當即一口拒絕,“胡鬧,這不是你能做的事。”
楊倓做出這個選擇,是經過了深思熟慮,做好了準備。
他雖然貴為燕王,但并無實權。
一年前記憶融合完畢,意識到自己的處境后,他利用這一年時間,不斷的練武強化現在的身體。
在隋廷天下將要覆滅的亂世中,他如果沒有強悍的武力,建立起威望,掌握到兵權,以他受到楊廣偏愛的皇族身份,在楊廣被殺后,沒人會讓他繼續活著。
融合前世身體力量逐漸強化之后,楊倓便在等雁門之圍這一天。
要借用雁門之圍建立自己的威望。
有了威望,他便有機會逐步謀兵權。
僅有兩年半時間隋廷就要覆滅了,在這亂世之中,掌握兵權才是最大的出路。
見到楊廣一口回絕自己帶兵,楊倓并不感到意外,畢竟前身楊倓一直“性好讀書,尤重儒素”,給人的印象就是只重文韜。
楊倓正要開口陳述己意,務必要讓楊廣答應自己帶兵突圍時,殿中的宇文述看了殿門外的兩位男子一眼,心思一轉。
宇文述先一步向著楊廣道:“陛下,燕王不可以身犯險,可用兩奴率兵突圍,為陛下解憂。”
他的話語剛落,殿門外便響起撲通兩聲跪地聲。
同時,兩道請命聲伴隨著響起,“陛下,奴愿戴罪立功。”
“陛下,燕王乃皇親貴胄,不可去犯險,奴愿率兵突圍。”
這兩個男子中,右邊那位男子身材魁梧高大,眼神凌厲,看起來勇武過人;左邊那位男子,面容俊朗,但充滿陰柔,尤其是眼波流動間,給人一種奸猾之意。
兩人看起來都不像是普通人,但身上的穿著卻是奴隸打扮。
而且,兩人身為奴隸,能夠站在大殿門外,還敢在沒有得到楊廣的準許下說話,更是顯示著兩人的身份并不簡單。
楊倓看著兩人,融合后的記憶一下子想起了這兩個人是誰。
正是宇文述的兩個兒子,宇文化及與宇文智及。
魁梧高大,眼神凌厲的是宇文智及;俊朗陰柔,眼波奸猾的是宇文化及。
大業十四年的江都之變,這兩人就是罪魁禍首。
歷史上的楊倓,也是死于這兩人之手。
不過今年還是大業十一年,兩人還是奴隸身份。
本來,宇文化及在楊廣還是太子時,就與楊廣相處很近,后又成為楊廣東宮的高級僚屬,極為受到楊廣的寵信。
在楊廣矯旨即位時,宇文化及還有著從龍之功,更受楊廣的寵信。
但宇文化及這人生性兇殘陰險,愛胡作非為,在受到楊廣的寵信后,更是恃寵而驕,屢次橫行不法,犯下大罪。
大業初年楊廣北巡時,宇文化及與其弟宇文智及,斗膽包天的在楊廣的眼皮子底下,違反禁令私自與突厥交市。
楊廣大怒,已經不能再容忍宇文化及了。
宇文化及與宇文智及,被囚禁了幾個月,后來楊廣回城后,要砍了二人。
但兩人有個厲害的弟弟宇文士及,宇文士及的妻子是楊廣疼愛的女兒南陽公主。
南陽公主出面為宇文化及兄弟兩求情,楊廣看在女兒的面子上,與宇文述的功勞之上,以及舊情上,饒了二人一命。
將二人賜給了宇文述為奴!
直到現在,二人的身份都還沒有恢復,還是奴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