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03
燒成灰的麻繩與俑坑的盜擾

3座俑坑組成的地下軍陣有多大,一堆數(shù)字羅列得再詳細也只是干巴巴的數(shù)字,怎比得上身臨其境看一眼?看到兵馬俑的第一眼,一種說不出的激動、一種靈魂震撼油然而生,感受到氣勢磅礴之后,真沒必要記住這些。它們貌似重要但實際無趣,只不過是兵馬俑橫空出世的最表層意義。捕捉一些細節(jié),抓住一些小線索,順藤摸瓜,一番探案的體驗別有滋味。

雖然我們習慣把這三座遺址稱為“坑”,其實它們真的不是坑,只是半地下建筑。坑的深度為5米左右,設(shè)有通往地表的斜坡通道和不同形式的門。進門之后有深溝,底部鋪以青磚,修建成“過洞”或“廊”,容納陶俑、陶馬和木車等物品;溝與溝之間保留出土梁,既起分隔作用,又為地下建筑的頂部搭建提供承重。過洞、長廊、隔梁上,依次橫設(shè)木梁框架,之后又鋪席、覆土,最后形成高于地表2米左右的土包。

高出當時地表的土包是地下建筑的屋頂,不僅再現(xiàn)了俑坑建筑的原貌,更重要的是,說明了在一段時期內(nèi),3座俑坑的位置、范圍非常明確,并不需要如今這般勞心費力地去找。而隨之帶來的嚴重后患是:無論是誰出于何種動機,對建筑本體做些破壞、進入室內(nèi)進行一些搶劫掠奪,并不是什么難事,坑界一目了然。

事實正是如此,3座建筑完工不久即遭重創(chuàng),烈火燒毀了建筑木材,陶俑、陶馬被砸得四分五裂,兵器七零八落。

▲ 俑坑建筑結(jié)構(gòu)示意圖

根據(jù)《秦始皇陵兵馬俑坑一號坑發(fā)掘報告》圖一九改繪

秦始皇對江山穩(wěn)固充滿自信,以為可以“二世三世至于萬世,傳之無窮”。理想很豐滿,現(xiàn)實很骨感,未來的事誰能說得準?俑坑建設(shè)之初,設(shè)計者根本不用考慮后來發(fā)生的這些事。考古發(fā)現(xiàn)坑里埋藏的易腐朽物質(zhì),大到木材小到麻繩,在遭受火燒之前都還沒有腐朽,說明兵馬俑坑完工不久就遭受了毀滅性破壞。按照時間順序,應(yīng)該是水淹在先,其次是人工破壞,最后遭遇火燒。根據(jù)一號坑隔墻的地基下沉情況來分析,原來3.5米的隔墻只剩下1.7米,地下建筑凈高縮低了1.8米。

人們經(jīng)常會問:誰是兵馬俑坑的破壞者?為什么焚燒是人為縱火而不是一種葬儀?兩個問題可以合并回答。

在考古發(fā)掘過程中,一、二號坑的建筑屋頂部位都發(fā)現(xiàn)了人為挖出的洞。考古學術(shù)語稱“擾坑”或“盜洞”。作為人類活動形成的遺址,同一地點,不同時期有用途不同的建筑群體,例如民居、宮殿、官署、寺廟、作坊以及范圍更大的村寨、城堡、烽燧;有人類對自然環(huán)境利用和加工而遺留的一些場所,例如洞穴、采石場、溝渠、倉窖、礦坑等;有墓穴、祭祀坑。同一空間、不同時間點形成的這些遺址,形成了考古學中所謂的疊壓、打破關(guān)系。

比如開封,民間傳說“開封城,城摞城,地下埋有幾座城”。歷經(jīng)20年考古發(fā)掘證實,在古都開封地下3米至12米處,上下疊壓著東周魏大梁城、唐汴州城、北宋東京城、金汴京城、明開封城和清開封城這6座城池,構(gòu)成了“城摞城”的奇特景觀。其中還有路摞路、門摞門、墻摞墻、馬道摞馬道,如今現(xiàn)代化開封的中軸線中山路正下方,就是北宋皇城中軸線御街;而在中山路和北宋御街之間,分別是清代開封中軸線路面和明代開封中軸線,叫周王紫禁城御道。而周王紫禁城北宮墻下緊緊相接的,竟是北宋皇宮的北宮墻。這些古城下一次與上一次之間存在地層疊壓、打破關(guān)系。

▲ 地層堆積與時代關(guān)系示例圖

考古地層學

考古學借鑒地質(zhì)學原理,對古代遺存形成的先后過程或次序確定了兩類重要關(guān)系:疊壓與打破。通俗講,就是“后來者居上”。在同一個地方墊土,今天墊的土一定在昨天墊的土的上面,這叫“疊壓”;在同一個地方挖坑,今天挖的坑一定會把昨天挖的坑破壞掉,這叫“打破”。所以,在疊壓關(guān)系中,越靠上的文化層年代越晚;在打破關(guān)系中,越完整的遺跡年代越晚。這里的“年代”指的是這些遺跡之間的相對早晚關(guān)系,而不是絕對年代。

兵馬俑坑從修建挖坑、放好陶俑、填土填埋到最初破壞,整個過程在5000年文明的歷史中可以濃縮到一眨眼的工夫。以前,發(fā)掘工作者或下意識地把所見遺存簡單地認為是“同時”形成,也就沒有注意“打破”“疊壓”這些標志時代早晚的關(guān)系。

任何人進入俑坑實施破壞,必然對俑坑形成打破堆積。所造成的打破又在后期被掩埋,形成對俑坑的疊壓。形成打破和之后被填形成的疊壓時間點不一樣,主角也不一樣。比如張爺爺打了一口水井,使用過程中不小心水桶脫鉤沉入井底,在張爸爸老年時期水井開始干涸,張兒子覺得枯井有危險開始往里倒一些垃圾,張孫子抬來一塊大石頭壓在井口,酷夏的夜晚坐在上面乘涼,微風習習好安逸喲。這口水井從形成到廢棄,經(jīng)歷了張家四代人,水桶、垃圾、石頭雖然都屬于一口水井的堆積,彼此已相隔百年時間。

僅依照考古層位學,只能說擾坑比建筑晚,并不能判斷晚了多少。今天柏油路鋪好,明天挖開是晚,多年后挖開也是晚。麻繩被燒成黑灰,說明在遭受火燒之前都還沒有腐爛,根據(jù)這個細節(jié)才能判斷晚不了多久。

說到擾洞,我有點如芒在背。2009年一號坑第三次發(fā)掘從動工第一天開始,一片建筑頂部的異樣就鬧得大家集體蒙圈。土色雜亂,夾雜的東西亂七八糟,黑色炭跡、紅色土粒、白色有機物腐朽物散布一片,像一塊補丁,夾在左右排列有序的屋頂木材炭灰中間,咋看咋別扭,雜土周邊還有畫彩的木質(zhì)圓環(huán)、銅箭頭、鐵鍤,也是雜亂無章。一年之后,一個長方形洞口豁然出現(xiàn),直接深入到了擺放陶俑的過洞,我們方恍然大悟。

類似的遺跡也發(fā)現(xiàn)于二號坑西南角,由豎井及橫穴兩部分組成,橫穴長且曲折,為了鉆進俑坑內(nèi)部,破壞者砍斷了三根封門木頭。立木上留有清晰的斧痕,許多陶俑、陶馬碎片及幾件秦瓦殘片因沒有價值被亂棄在一旁。

陽間的東西只有經(jīng)過火燒,才能轉(zhuǎn)化到陰間去,這種觀念是古今中國人的普遍認識。祭天焰柴,將埋葬時的祭品采取火燒,使這些物質(zhì)都隨著主人升入天國。砍斷封門木,砸毀陶俑,這些破壞性行為與“葬儀”顯然不同。

兵馬俑坑的被焚和焚燒前的盜擾,不是個別人的行為,不是孤立的事件。整個秦始皇陵園,許多地面建筑及一些大型陪葬坑,遭水災(zāi),經(jīng)砸毀,被火焚,這在整個秦始皇陵園許多地面建筑及一些大型陪葬坑的諸多破壞事件中,屬于較為常見的。這種大規(guī)模的破壞行動發(fā)生在秦漢之際的重大政治變動時期。

有些專家質(zhì)疑軍隊進入俑坑的入口,根據(jù)是考古發(fā)現(xiàn)的所有俑坑建筑的門道封門木都完好無損,坑頂?shù)呐锬疽矝]有發(fā)現(xiàn)移位或缺木情況。可既然存在擾坑,質(zhì)疑當然也就站不住腳了。

還有人說既然燒了一號坑,為何不燒二號坑、三號坑?一號坑的長廊、過洞全方位貫通,幾千立方米的木材相連,燃燒較為徹底符合自然規(guī)律;二號坑也被燒了,雖然只是局部,擾坑周邊的火勢尤其劇烈,原因是其本身“大營套小營”的建筑結(jié)構(gòu),各部分獨立封閉,不利于火勢蔓延;三號坑規(guī)格屬于袖珍型,打砸搶一頓宣泄,一走了之更省事,大量俑頭丟失即是證據(jù)。

一號坑燃燒較為徹底,這個“較”一定要敲黑板。真正徹底燃燒的只在那些通風條件好的局部區(qū)域,烈焰肆無忌憚地擴張著,板結(jié)狀的焦土梆硬,下大力氣用鐵鎬才能挖得動。揭開燒土硬殼,木材上鋪的葦席留下印痕,木材只有一點白灰,更甚至一點白灰也沒有,完全燒盡了。陶俑被炙烤得炸裂,嚴重變形變色。

▲ 兵馬俑二號坑西部盜洞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阳县| 宁陵县| 安平县| 东阳市| 长泰县| 焉耆| 磐安县| 塔城市| 永福县| 长子县| 宜章县| 高雄县| 太谷县| 长汀县| 微山县| 海丰县| 德令哈市| 吉首市| 久治县| 肥乡县| 专栏| 阳高县| 新营市| 广东省| 招远市| 阳信县| 丹棱县| 延津县| 包头市| 时尚| 永胜县| 平南县| 奉化市| 云阳县| 瑞昌市| 博客| 中卫市| 河南省| 和政县| 万安县| 环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