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福康公主
- 你管這叫匡扶漢室?
- 逆向而上
- 2001字
- 2024-05-28 12:30:00
而且,他心中更在意的是沈恬的態度。
沈恬送他這么一份大禮,究竟是為了什么?
他心中隱隱覺得,沈恬似乎是在向他示好,想要與他拉近關系。
皇宮大殿內,莊重肅穆的氣氛彌漫開來。
百官齊聚一堂,各自身著朝服,整齊地排列在殿前。
金色的龍椅之上,端坐著宋仁宗趙禎,他面容威嚴,目光深邃,仿佛掌控著整個大宋的命運。
隨著朝禮的結束,大殿內的氛圍逐漸變得緊張起來。
百官們知道,今日的正事即將開始。趙禎輕輕咳嗽了一聲,吸引了眾人的注意。
“朕前兩日所提的給皇長女封福康公主之事,各位愛卿可曾商議妥當?”趙禎的聲音低沉而有力,回蕩在大殿之中。
百官們聞言,紛紛交頭接耳,議論紛紛。他
們都知道,這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封賞,更是皇帝對于皇長女的寵愛和重視。
因此,這件事情的商議,也是格外慎重。
這時,一位身穿紫色官袍的文官從隊列中走出,正是被趙禎點名的宋慈。
他手持一份卷軸,恭敬地呈上給趙禎。
“臣已擬好封賞制書,請官家過目。”宋慈的聲音清晰而堅定,透著一股子干練。
趙禎接過卷軸,緩緩展開。他仔細地閱讀著上面的文字,眉頭時而緊鎖,時而舒展。
百官們也都屏息凝神,等待著皇帝的決斷。
終于,趙禎看完了制書,點了點頭,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寫得不錯,用詞得體,條理清晰。”趙禎夸贊道,“就按照這份制書擬成詔書吧!
朕要昭告天下,朕的皇長女被封為福康公主,這是朕的喜事,也是大宋的喜事!”
眾臣聞言,紛紛齊聲祝賀:“陛下萬福!皇長女福康公主萬福!”
整個大殿內充滿了喜慶和歡樂的氣氛。
趙禎的臉上也露出了難得的笑容,仿佛真的被這份喜悅所感染。
然而,在這歡樂的氛圍中,卻有一人顯得格格不入。
蘇乞低著頭,撇了撇嘴,心中暗自不滿。
因為只有他知道,仁宗同志這一生都是沒有兒子的,這福康公主再得寵,也終究無法改變這一事實。
不過,這些想法他自然不敢在朝堂之上說出來。
他只能默默地站在一旁,看著這場盛大的封賞儀式繼續進行。
隨著時間的推移,封賞儀式逐漸達到了高潮。
趙禎親自下詔,昭告天下皇長女被封為福康公主的消息。
百官們紛紛跪拜,高呼萬歲,整個皇宮都沉浸在這份喜悅之中。
但這一切的熱鬧都和蘇乞沒什么關系。
自從那日從皇宮回來,蘇乞就把自己關在了書房里,開始閉門造車。
他打算把前世的一些經典詩詞都寫出來,然后想辦法讓趙禎看到。
不求趙禎能給他什么封賞,但求能混個臉熟,以后就算犯了點小錯,趙禎也能念在往日情分上饒他一命。
畢竟,趙禎可是個出了名的仁君。
當然,蘇乞也清楚,想要趙禎能念他的情分,光寫詩肯定是不夠的,得做出點實際的東西來才行。
所以,蘇乞在寫詩的同時,也沒忘了繼續研究他的土豆種植技術。
只不過,這土豆種植技術也不是那么好研究的。
蘇乞雖然知道土豆喜歡冷涼干燥的環境,但是卻不知道大宋哪個地方符合這種條件。
而且他手里也沒有土豆的種子,只能先試著用土豆的塊莖來種植看看。
好在蘇乞前世好歹也是穿越過來的,對植物學也了解過一些皮毛。
雖然不懂怎么改良土豆品種,但是按照土豆的生長習性來種植還是沒問題的。
就這樣,蘇乞在書房里忙活了半個月,總算是寫出了一首詩來。
其中既有前世的經典名篇,也有他自己有感而發寫出來的詩句。
至于土豆的種植,蘇乞也試著在府邸的后花園里開辟了一塊地出來,把土豆塊莖埋了進去。
只不過,土豆這種作物的生長周期畢竟不短,半個月的時間過去了,地里的土豆一點動靜都沒有。
不過蘇乞也不著急,反正他有的是時間慢慢等。
這天,蘇乞正在書房里繼續寫詩,忽然聽到外面傳來一陣喧鬧聲。
他皺了皺眉,放下筆走了出去。
只見府邸的大門口圍滿了人,吵吵嚷嚷的不知道在干什么。
蘇乞皺了皺眉,叫來一個下人問道:“發生了什么事?”
下人連忙回道:“回稟將軍,是門口來了一伙人,說是來找將軍您的。”
“找我?”蘇乞一愣,他在這個時代認識的人可不多啊。
難道說是趙禎派人來找他了?
想到這里,蘇乞連忙快步朝大門口走去。
來到大門口,只見門口站著一群穿著粗布衣裳的漢子,一個個身材魁梧,膀大腰圓的。
看到蘇乞出來,這群漢子立刻圍了上來,七嘴八舌地說道:“李大人,您可算是出來了!”
“李大人,我們可是從登州一路趕過來的,您可一定要幫幫我們啊!”
“是啊,李大人,您可是我們的救命恩人啊!”
聽到這些漢子的話,蘇乞不由得一愣。
他什么時候成這些漢子的救命恩人了?
蘇乞皺了皺眉,問道:“你們是誰?找我有什么事?”
這時,一個身材魁梧的漢子從人群中擠了出來,朝著蘇乞拱手一禮,說道:“李大人,我們是登州的漁民,特地來京城找您的。”
“登州的漁民?”蘇乞聞言一愣,他可不記得自己什么時候和登州的漁民有過交集啊。
那漢子繼續說道:“李大人,您可能不記得我們了,但是我們卻永遠都記得您的大恩大德啊!”
“去年夏天,登州鬧海災,我們村子里的漁船都被海浪打翻了,全村人都差點餓死。”
“是您派人送來了糧食和衣物,還幫我們重建了家園,讓我們能夠活下來。”
“我們全村人都感激您的恩情,一直都想找機會報答您。”
“只是我們村子偏遠,消息閉塞,一直沒能找到合適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