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空天5000年:大國文明與力量簡史
- 吳獻東
- 3056字
- 2024-04-19 18:24:16
前言
《海空天5000年——大國文明與力量簡史》為航海、航空、航天(以下簡稱“海空天”)愛好者而作。歷史上許多時候,當一個行業的發展處于長期停滯不前的狀態時,僵局常常被愛好者打破。在海空天文明與力量形成、發展的5000多年歷史長河中,許多從0到1的創新常常由愛好者完成,而率先創造了海空天文明與力量的國家,從古埃及、迦太基到古希臘、古羅馬,從葡萄牙、西班牙到荷蘭、英國,再到當今世界各大國,皆因此成為時代大國。
所有的經歷都是為了與您相遇。感謝這個偉大的時代,它給了我一次次機遇,使我在海空天領域學習和工作近40年,能夠了解國內外業內人士的所思所需,有條件寫作《海空天5000年——大國文明與力量簡史》這樣一本獨特的書。寫完本書,我卻心生遺憾:如果在求學時,或在20多年前工作處于“爬坡”時,我就知曉了本書涉及的內容,那該有多好!
我很幸運,于1990—1994年在莫斯科航空學院學習期間,正值中國載人航天“921工程”準備階段,經常有國內團組到俄羅斯考察學習,我有幸多次客串翻譯,包括做“航天人機工程”的課堂翻譯等,為此查閱了不少資料。我發現,多數俄文科技書,包括翻譯成俄文的歐洲國家的一些書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開篇都習慣講些本專業的歷史和文化。這對于我在當時和后來能夠比較快地了解新專業、進入新領域幫助很大,至今仍在受益。
2005年10月,我在英國劍橋大學參加了為期一個月的央企高管研修班。學校安排了緊張的研修活動:知名教授、世界500強CEO和政府高官密集授課;到唐寧街10號與時任英國首相布萊爾座談;參觀樸次茅斯軍港和風帆戰列艦“勝利”號博物館;到丹麥哥本哈根商學院訪學,考察世界最大的集裝箱航運公司丹麥馬士基集團;到西班牙巴塞羅那艾塞德(ESADE)商學院訪學,參觀哥倫布紀念碑附近的海事博物館。這次學習對我寫作本書幫助很大,在那期間發生的兩件“小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是倫敦時間2005年10月16日晚,我和航天科技集團的同學M、中國遠洋集團的同學W等聚在劍橋最早的老鷹(Eagle)酒吧,一邊看著墻上學者們的涂鴉,一邊焦急地等待“神舟六號”飛船返回的消息。當M的同事打來電話告知宇航員費俊龍、聶海勝安全著陸時,當過船長的W高聲提議:“干杯!”鄰座的“老外”得知原委后,紛紛過來向我們表示祝賀,我們感到很自豪。二是參觀劍橋大學李約瑟研究所研討時,同學們討論的不是“李約瑟之問”
,而是一個沉重的話題:為什么是李約瑟這樣一個英國生物化學家寫出了有世界影響力的《中國科學技術史》,而中國人卻撰寫不出來?我們感覺很郁悶。時至今日,雖然各行各業都有相關的史書,但少見具有世界傳播力和影響力的著作。
從劍橋大學回國后,我有了為自己所在行業寫點東西的想法,開始注意積攢資料。2008—2018年是中國企業國際化交流的高峰期,我把在美國通用電氣公司(GE)克勞頓管理學院和西點軍校、法國圖盧茲空客商學院和空客公司、德國弗勞霍恩研究院和柏林工大等地學習的厚重紙質資料都帶了回來。2009年金融危機后,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在美國、英國、法國、德國、奧地利、西班牙等國收購了十多家制造企業,我在集團分管該項業務,對每一個收購案都會從企業沿革、技術、經濟、法律及所在國的歷史著手深入研究,盡可能實地考察,慎之又慎。2018年3月,美國時任總統特朗普簽署的《對華301調查報告》將這些收購項目幾乎都羅列其中,但找不出任何硬傷。4月,我依然按計劃去美國底特律、德魯斯的收購企業調研,試乘收購公司新研發的飛機、無人駕駛汽車,訪問芝加哥波音總部風險投資部,參觀芝加哥大學博物館等。以上30多年的積累,使我在2019年完成了《世界航空航天企業百年發展與演變——萊特兄弟們的公司都哪里去了》(以下簡稱《發展與演變》)一書。2019年年底,我轉崗中央企業專職外部董事,擔任中國船舶集團公司、中國石化集團公司、華潤集團公司外部董事。
2020年年底,我在與時任中國船舶集團公司董事長L先生交流《發展與演變》一書時,他認為船舶行業也應該有本類似的書,中船集團有關單位還組織專家與我進行了交流。2021年春節前,時任中國石化集團公司董事長Z先生看到《發展與演變》一書時打電話跟我說,石油化工行業也應該有本類似的書,從科技、經濟、政治等角度講透本行業企業發展與演變的故事。中國石化有關單位的研究人員也與我進行了交流。由此可見,從多角度研究本行業發展的歷史非常必要。錢學森曾說:“人,不但要有科學、技術,而且還要有文化、藝術跟音樂。”無論哪個行業的從業者,閱歷越豐富,越接近行業的頂峰,都會對錢老的話產生共鳴。
我曾去西北工業大學船海學院調研,在與時任黨委書記張煒博士交流時,他建議我利用獨特的學業和職業經歷,寫寫航空、航天、船海(西工大稱之為“三航”)科技史。我說,科技史題目太大,但可先以問題為導向做些探索。2021年,中國浦東干部學院邀我為央企負責人創新班做講座,我以“從‘三航’科技與產業發展史透視大國博弈之術”為題做了交流。中國出版集團華文出版社總編輯余佐贊先生看了演示文稿課件后,建議我寫本書。
2022年6月,根據工作需要,我離開華潤集團公司履職招商局集團公司外部董事,離船海更近了。對中國民族工商業的先驅、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家輪船運輸企業——招商局我早就有關注,招商局集團原副總經理胡政先生曾贈送我30多本關于招商局的書。2022年12月26日是招商局集團創立150周年,為此我在《中國船舶報》發表了《150年風雨同舟:從江南造船到輪船招商》一文。在將此文分享到微信朋友圈時,我對其概括為:“海國圖志,閩滬造船,入不敷出,學士奏裁;洋務先驅,輪船招商,挽回航權,扶持國船;江南巨輪,馬尾飛機,海空一體,為國籌計。”其中,“馬尾飛機,海空一體”,是指1918年福州馬尾船政局成立的飛機工程處,是中國歷史中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家飛機制造廠,之后又搬至上海江南造船廠。其實,“海空一體”的歷史并不是中國特色,在美國、法國、德國、英國、俄羅斯都有類似案例,可以追溯到18世紀,甚至更早。
2022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推動科普全面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服務人的全面發展、服務創新發展”。2022年10月,在總結過去、擘畫未來的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中,多次出現“航天強國”“海洋強國”,黨和國家對星辰大海賦予了更多的期待與希冀。希望本書亦可為此盡些綿薄之力。
大時代給予的機緣巧合,從業30余載的風雨彩虹,給了我寫作《海空天5000年——大國文明與力量簡史》的動力和能力。人類的航海、航空、航天探索活動按時間順序先后出現,時間跨度5000多年。本書既有“理工思維”的邏輯,又有“人文視角”的思考,聚焦海空天文明與力量形成、發展的關鍵環節,選擇有邏輯關系的典型事件,挑選標志性圖片,梳理海空天文明形成與發展的5000年歷程,透視航海、航空、航天之間的內在關系,發掘其中有影響的人文、科技和國家因素,展現海空天力量在大國興衰與博弈中的作用,指出對當下和未來的現實意義。
為了獲得更好的閱讀體驗,建議讀者在閱讀本書時,腦中可以浮現一張世界地圖概貌。因為您會慢慢發現,有那么多歷史巨變,包括地中海東岸的腓尼基人孕育海洋文明,還有“歐洲之角”葡萄牙開啟大航海時代,甚至當代中國的改革開放,都發端于海角漁村。
“你能看到多遠的過去,就能看到多遠的未來。”希望本書能為海空天從業者節省一些閱讀時間,了解更遠、更多的跨界通識;更希望本書能與海空天愛好者產生共鳴,在仰望星辰大海、暢想詩與遠方之閑暇,迸發出新思想、新創意,為人類生存拓展出新疆界。
吳獻東
2023年7月11日(中國航海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