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空天5000年:大國文明與力量簡史
- 吳獻東
- 1668字
- 2024-04-19 18:24:19
六、海天情懷 與國同行
古今中外的海空天人都有一種忘我的情懷。1431年,鄭和拖著病體開始了第七次下西洋,最后于1433年在返航途中病逝。1500年,首次繞過好望角的葡萄牙航海家迪亞士在好望角遭遇風暴,沉沒于其成名之地。1521年,麥哲倫船隊完成了環球航行,結局卻是悲壯的——出發時共五艘船200多人,卻只回來一艘船18人,麥哲倫并不在其中。1524年,打通歐洲到達東方印度新航線的達·伽馬病逝于印度古里。荷蘭獨立英雄海軍上將馬頓·特羅普、封鎖泰晤士河炮轟倫敦的荷蘭海軍上將德·勒伊特(1607—1676)、英國大勝西班牙無敵艦隊的海盜船長德雷克、大敗拿破侖艦隊的英國民族英雄納爾遜,他們都魂歸海上。
作為現代中國人,我們會常常想起中日甲午海戰中犧牲的艦長鄧世昌,不甘受辱而服毒自殺的水師統領丁汝昌,自責自殺的劉步蟾、林泰曾等船長,他們用生命維護了北洋水師最后的尊嚴。中國第一代飛行員,他們從畢業到犧牲僅半年時間,平均年齡只有23歲,他們多數來自頂尖學府、名門望族、歸國華僑,是那個時代的精英。
陳懷民(1916—1938),出身富裕之家,1936年畢業于中央航空學校。1938年武漢“4·29空戰”,當陳懷民成功擊落1架敵機后,5架敵機同時朝他撲來。在機身多處中彈的情況下,陳懷民沒有跳傘,而是駕機撞向一架敵機,兩機同時爆炸……陳懷民時年22歲。女友王璐璐聽到陳懷民犧牲后,跳入長江殉情而死。

陳懷民(左圖)和女友王璐璐(中圖),右圖是當時關于陳懷民犧牲的報紙
沈崇誨(1911—1937),17歲考入清華大學,21歲畢業,父親是中華民國司法院大法官。電影《無問東西》中,空軍飛行員沈光耀便是以他為原型塑造的。1937年8月19日,沈崇誨與陳錫純駕機轟炸日寇軍艦時,飛機發生故障,二人沒有跳傘逃生,而是帶著機上的炸藥一起撞向日軍旗艦。26歲的沈崇誨、22歲的陳懷民、22歲的陳錫純,用生命踐行了“我們的身體、飛機和炸彈,當與敵人兵艦陣地同歸于盡”的校訓。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曾有一位中國空軍司令員,飛行了幾十年,老伴為他擔驚受怕了幾十年。一天,當老伴為他舉辦正式停飛的晚宴時,他們的獨生子打來電話說:“媽,報告一個好消息,我被招飛錄取了!”這個獨生子是當時最新型戰機的試飛員,也曾是閱兵的領飛。國防大學金一南教授在講述這段故事時,哽咽落淚……
“才見霓虹君已去,英雄謝幕海天間。”這是航空人為中國艦載機現場總指揮羅陽同志作的挽詩。我與羅陽同志見的最后一面是在航空工業集團總部,我問他來做什么,他一臉愧疚地說:“工作沒做好,來檢討。”我知道他所說之事,不是他的責任,但他是總指揮。一手交檢查,一手接獎狀,這是海空天行業的傳統和文化。
“祖國終將選擇那些忠誠于祖國的人,祖國終將記住那些奉獻于祖國的人!”1907年,蘇聯航天事業的領導者科羅廖夫出生于烏克蘭,1966年病逝于莫斯科;1911年,錢學森出生于中國,1935年去美國留學,1955年回國開創了中國的航天事業,2009年逝世于北京;1912年,德國V-2火箭總設計師馮·布勞恩出生于德國,后被俘到美國,于1955年加入美國國籍,幫助美國贏得美蘇太空競賽,1977年病逝于美國。三位航天先驅的年齡相差只有5歲,如果在互聯網上搜索紀念他們的郵票,錢學森的紀念郵票很容易被找到,但我沒能搜索到美國或者德國發行的紀念馮·布勞恩的郵票(也許發行過,但網上查不到),反而是剛果、莫桑比克等國家發行了不少馮·布勞恩紀念郵票。科羅廖夫的紀念郵票也只搜索到了蘇聯時期的,如今的俄羅斯和烏克蘭都沒有發行過紀念科羅廖夫的郵票。為什么?國家關系使然。

中國紀念錢學森的郵票

莫桑比克紀念馮·布勞恩的郵票

蘇聯紀念科羅廖夫的郵票
錢學森在世時,中國航天員大隊從飛天第一人楊利偉開始就形成了一個不成文的規定:每次載人航天任務圓滿完成后,執行任務的航天員都會去看望錢老。
本書在不同的章節多次介紹錢學森,介紹出生于烏克蘭為蘇聯航天做出貢獻的科羅廖夫,介紹出生于德國先后為納粹德國和美國效力的馮·布勞恩,是想說明,在海空天行業,個人的命運與國家、民族的命運密切相關,與國同行、與時代同頻共振最為重要。三位航天大師都為人類探索太空做出了卓越貢獻,都有著曲折的人生經歷。無疑,錢學森的人生最圓滿、最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