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造反要從煤 鐵抓起
- 明末:饅頭榨菜,我竟被黃袍加身
- 成都第一深情
- 2725字
- 2024-04-22 12:00:00
“李教主!”
王徵看見李軒后,大聲喊道,“老夫總算等著你了!我先代尼古拉(金尼閣的名字),謝過你的救命大恩!”
這老頭,還真是執拗!
李軒搖了搖頭,他不知道,在另一個時空,這可是個能把自己活活餓死的狠人啊!
“尼古拉先生恢復神智了么?”
王徵點了點頭:“今早起來,就能說話了,渾身也不燙了,只是身體有些軟綿綿的,喝了碗粥,正在客棧里歇息。”
“那就好。”
李軒懶得跟他多說,轉頭就準備離開。
王徵連忙說道:“李教主,請留步!”
今日當值的親衛頭目,是十二歲的孫可望,他比劉文秀還要兇狠些,聞言立即持刀逼住了王徵:“你想做甚?”
王徵被孫可望嚇了一跳,心想,這李教主的身邊,怎么老是些悍不畏死的小孩子?
“教主,你對我等有恩,老夫無以為報,想送一份大禮給你!”
送禮?
那就另當別論了,李軒停下腳步,笑嘻嘻地望著王徵:“老先生,來,咱們進府詳談!”
……
王徵能夠和徐光啟并稱于世,并不是浪得虛名的。
看著這老頭以指蘸水,在桌案上,畫了一張白水縣的地圖出來,李軒就知道,這他娘的太牛B了!
要知道,這可是大明朝!
只要參觀過博物館的人,都看過明、清兩朝的地圖,上面壓根就沒有什么等高線、坐標系啥的,主打一個意會,所謂點到為止,武漢挨著南昌都不稀奇!
能夠在桌案上畫出詳細地圖,并標注礦藏資源的,整個大明朝,恐怕就只有眼前的這個老頭了!
“老夫自萬歷十三年,剛滿十五歲時,就游遍三秦的大好河山!”
王徵頗為自得地說道,“這西安府的一草一木,都在老夫的胸中,這白水縣,富產煤炭!”
“我觀教主興修水利,似乎有重振本縣民生的意愿,獻上的這份大禮,便是這白水縣的七處煤脈!”
聽到“煤炭”、“煤脈”這兩個詞,李軒有些懵。
大明朝也有這玩意兒?
也太穿越時空了吧!
這也不能怪李軒,他的歷史知識很差,并不知道煤炭以前叫“黑丹”、“石墨”、“石炭”,直到明朝中后期,才開始稱之為煤炭。
跟他們同時期的宋應星,在《天工開物》的《中篇.燔石》中,詳細記載了各種類型的煤脈,以及煤炭的開采和使用。
陜西多煤,尤其是白水縣,更是位于四百年后,渭北大煤田的核心地帶!
“李教主,這些煤脈,都是無主之物,也就只有老夫這樣的人,才會在游歷時,詳加記載。”
王徵嘆了口氣,“我本欲獻與朝廷,可惜朝中諸公,皆對此經營之道,毫無興致,甚至還訓斥于我,不可沉溺于小道,而荒廢了圣學!”
“你救下尼古拉,我欠你一個大大的人情,除了這些身外之物,老夫還可以傳授你手下的工匠,去除煤炭中的惡靈。”
明朝時,鹽、鐵才是專營,也是來錢的大頭。
煤炭嘛,因為開采手段較為原始,產量不高,價格不是普通百姓能夠承受的。
同時煤炭沒有脫硫,燃燒起來會產生各種有毒氣體,在空氣不流通的古代房間中,人類極易中毒而亡,也就是書上所說的“全家橫死”。
因此達官貴人不屑于用,普通百姓不敢用,稱之為惡炭、臭炭,認為煤炭中含有“奪人性命的惡靈”。
只有鐵匠鋪之類的地方,四面通風,才會用煤炭來當燃料。
李軒穿越之前,是大學生,穿越之后,是小地主,兩世為人,最多也就用一下天然氣煮方便面,壓根就沒用過“柴和煤”這兩種燃料。
對于王徵的話,似懂非懂。
但他明白,這老頭,是來還人情送禮物的,既然如此,那就收下唄!
正好他平日里看著城外光禿禿的黃土高原,頗為辣眼睛,有了煤炭當燃料,那全縣的樹木,也就被拯救下來了。
到時候青山綠水,豈不美哉?
“王老先生,您請稍等,關于煤炭這事,我叫個人來跟你聊聊。”
李軒吩咐孫可望,“去請田見秀過來。”
他不是專業人士,但田見秀是啊!
田家世代都是工匠,不管是修筑城墻,還是筑壩引水、挖掘煤炭,都是田見秀的長項!
……
沒多久,田見秀就趕了過來。
他在河谷工地上熬了兩天兩夜,解決了水泥的配方問題,昨晚睡了整整一夜,總算是恢復了些許精神。
在聽了王徵的講述后,田見秀不由得精神一振。
沒想到這老頭進士出身,居然還懂這些“歪門邪道”、“雕蟲小技”!
“如今天下大旱,樹木存活極少,城中百姓取柴火,也極為不易,教主,若是能采集到足夠多的煤炭,又解決炭中的惡靈,那這柴火之事,就不足為懼了!”
田見秀想到的第一件事,是用煤炭代替木柴。
第二件事嘛,就是用煤炭來大煉生鐵!
在他心里,這天下,遲早都要姓李,因此“造反要從煤、鐵抓起”,不過面對進士老爺,就不要說這些事了。
因此他只提柴火之事。
“說起這去除煤炭中的惡靈,老夫還是從一姓宋的小友那兒,得到的法子。”
王徵笑道,“長庚小友是江西奉新人,從萬歷四十三年起,每一屆京師會試,他均與老夫同科,可惜時運不佳,均名落孫山。”
“我等閑來無事,就聊起燔石之學,他說道,可將煤炭碾成碎屑,用潔凈黃土調水作餅,焚燒之時,門窗大開,便可安然無憂,無惡靈之患!”
田見秀撫掌贊嘆道:“這宋長庚還真是奇才,居然能想到這種法子!敢問他大名如何稱呼,若是這煤餅推廣出去,我定將以宋先生的大名,來冠以此煤餅,讓百姓們記住宋先生之恩德!”
古代的人,有姓、有名、有字、有號,比如王徵,字良甫,號葵心。
朋友之間,一般稱字,這是規矩。
而要紀念某人,要么稱名,要么稱號。
比如王徵,要是創造出一種新式馬車,那就可以叫徵(名)車,或者葵心(號)車。
王徵笑道:“宋小友名叫宋應星,字長庚,與其兄應升,并稱奉新二宋,跟老夫一樣,都喜愛鉆研這些所謂的歪門邪道。”
宋應星?!
李軒總算聽到一個熟悉的歷史名人了。
中學教材里有啊,《天工開物》的作者,上了教材的人,那就是絕對的名人。
至于眼前的什么田見秀、王徵,沒上教材,因此他聽都沒聽過!
“那就稱呼此煤餅為宋公餅,或者是應星餅,王老先生,你看可乎?”
古代的文人,都非常注重自己的名聲。
這種以物載名、利國利民的方式,更是人人都盼望的好事,
王徵點頭道:“那我修書一封給長庚小友,他定會感激你的。”
李軒插嘴問道:“王老先生,這位宋應星先生,可曾寫過一本書,名曰《天工開物》?”
王徵想了想,搖頭道:“老夫未曾聽過,不過他去年來信時,曾說過,要撰寫一本工匠之書,天工開物……這名字,挺好的,老夫寫信時,可否建議他使用此名?”
李軒愣了一下。
你問我?
淦!
他突然反應過來,自己提了一個好名字,若是宋應星要用,那肯定要征求自己的意見,這就叫文人風骨。
自己居然“創造了中國科學史的一個重要書名”?
沒想到啊,沒想到!
“當然可以。”
李軒只好點頭應是。
他的歷史不好,不知道直到崇禎八年(1635年),宋應星當分宜縣學教諭時,整天摸魚,才寫出了這本驚世巨著!
接下來,就沒李軒什么事了。
田見秀和王徵這兩個專業人士,完成了白水縣境內七處煤脈的信息交接。
飲用水和燃料,是一個城市最重要的兩類物質,缺一不可。
大災之年,要想保持白水縣城的穩定,要想源源不斷地收割城中百姓的聲望值,李軒就必須要維持城中的生活秩序。
光有食物,可不是萬能的。
如今筑壩引水、挖煤取火兩條路都趟出來了,他的心情也舒暢了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