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絡對抗的前世今生
- 李云凡
- 1083字
- 2024-05-14 10:28:13
軍事需求催生現代電子計算機
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對日本宣戰。為了計算炮彈彈道的軌跡,美國陸軍的彈道研究實驗室(Ballistic Research Laboratory,BRL)征調了位于費城(Philadelphia)的賓夕法尼亞大學莫爾電氣工程學院(以下簡稱莫爾學院)的微分分析機[2](見圖1-1)。

圖1-1 微分分析機
由于每天需要計算的彈道軌跡多達幾千條,微分分析機遠遠滿足不了炮兵部隊的胃口。對大規模數學計算的需求變得非常迫切,制造一臺計算機的想法,從科學家的頭腦中來到軍方領導的心頭。
1942年秋天,由于設備的計算能力跟不上計算需求的持續增長,美國陸軍彈道研究實驗室的計算工作陷入了危機。1943年春,該實驗室的芝加哥大學數學博士、陸軍上尉赫爾曼·戈德斯坦(Herman H.Goldstine),找到了莫爾學院的工程師約翰·莫奇利(John W.Mauchly)。莫奇利對制造電子計算機抱有“傳教士般的熱情”,兩人一拍即合。在戈德斯坦的舉薦下,莫奇利撰寫了一份研制電子計算機的報告,并將報告提交給美國軍方。同年4月9日,莫奇利的這份報告獲得了美國軍方的批準,美國軍方與莫爾學院簽訂了制造計算機的合同。制造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埃尼亞克(ENIAC)的工作,就在莫爾學院緊鑼密鼓地開始了。
1944年初夏的一天,在美國陸軍著名的武器試驗場——“阿伯丁試驗場”外的火車站月臺上,發生了一次足以載入史冊的偶遇。時任“曼哈頓計劃”科學顧問的著名數學家馮·諾依曼[3],與埃尼亞克項目的軍方負責人戈德斯坦相遇了?!靶∩衔尽备甑滤固怪鲃幼呦颉按笕宋铩瘪T·諾依曼,并向他提起他們正在做的一件大事——研制一臺每秒進行300次乘法運算的電子計算機。馮·諾依曼對此非常感興趣,向戈德斯坦表示,希望進一步了解這個項目的情況。
于是,在戈德斯坦的安排下,馮·諾依曼專程趕往費城參觀調研。
矗立在馮·諾依曼面前的埃尼亞克(見圖1-2),是一個占地170m2的龐然大物,它有30個操作臺、6000多個開關。埃尼亞克看起來就像一個巨型的八爪魚,數以百計的轉接線把計算機的不同單元連接在一起。

圖1-2 第一臺現代電子計算機——埃尼亞克
馮·諾依曼看到,埃尼亞克在工作過程中面臨著一個難題:每當要計算一道新的問題時,必須針對這個問題進行專門的編程。在埃尼亞克上編程,可不像我們現在用鍵盤敲幾行代碼那么簡單,而是需要重新部署計算機不同單元之間的轉接線。
對于在埃尼亞克上編程這件事,《天才的拓荒者——馮·諾依曼傳》中有一段非常形象的描寫:計算機操作員跑來跑去,重新把轉接線的插頭插好,設定每個計算單元控制器的機械開關,甚至還要搬動設備。
如何解決這個令人困擾的難題呢?埃尼亞克的設計團隊將期盼的目光投向了馮·諾依曼。
離開費城后,馮·諾依曼陷入了沉思:到底應該如何設計一臺更先進、更完備的計算機呢?
- Securing Blockchain Networks like Ethereum and Hyperledger Fabric
- 腦洞大開:滲透測試另類實戰攻略
- 信息系統安全檢測與風險評估
- 代碼審計:企業級Web代碼安全架構
- API攻防:Web API安全指南
- Spring Security(Third Edition)
- Digital Forensics with Kali Linux
- 從實踐中學習Kali Linux滲透測試
- 軟件安全保障體系架構
- SQL Injection Strategies
- 信息技術基礎:提高篇·實驗與習題
- 網絡空間安全:拒絕服務攻擊檢測與防御
- Learn Azure Sentinel
- Android Application Security Essentials
- 信息系統安全等級化保護原理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