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章
書名: 奮進的新農人作者名: 作家tY8lvv本章字數: 5975字更新時間: 2024-11-08 03:16:45
趙溝村道路硬化結束,陳浩把張家坳、王山頭、凌山頭、趙溝四個村的“一把手”召集在一起,他們不知道什么事情,但是陳浩召之即來。
陳浩說:“你們四個村‘各有千秋’,張家坳以養殖為主,凌山頭以種植為主,王山頭與趙溝的發展你們要結合自己的條件,以后你們要精誠合作,取長補短。”
彭玉雷問陳浩:“陳總,您是不是要離開了?”
陳浩說:“是該離開了,驛站使命‘基本完成’,以后你們的路還很長,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我祝你們心想事成。”
“祝陳總一路順風!”眾人起身說。
大道上,趙樸初與姐姐趙樸賢與李鳳霞灑淚而別,千余人目送陳浩一行踏上前行的路。
陳浩感慨地說:“最親最真的還是鄉親們!”
李鳳霞說:“鄉味是淳樸的風土人情,現在各個村子里‘小汽車滿街走,快遞送門口’,子孫后代再也不用去挑水,比城市里也不差多少,我們可以放心地去幫助另一個地方了,你就不要傷懷了。”
陳浩說:“從建設希望小學,到駐村扶貧,再到設立愛心驛站,我們是‘摸著石頭過河’,邊探索邊前進,不知道以后的路是平坦還是崎嶇。”
李鳳霞說:“無論平坦還是崎嶇,只要我們初心不改,余生依然輝煌。”
陳浩對阿蘭說:“我們去位于河東省道北側9公里處的吳村,吳村與劉家坡村、前楊村、后八里溝村、東溝村與北崮山村接壤。512戶1760人,是當地出名的‘一窮二亂三落后’村子,集體負債120余萬元,村民窮、干部散。
大部分村民以務農為生,居民以種植小麥、花生、玉米為主和家庭養殖豬羊雞鴨為生計,由于地理位置偏遠,出行不便,常年缺水缺電,基礎設施欠缺,設施匱乏、貧寒落后,致使村莊的經濟發展緩慢,收入狀況也很差,仍是一個貧困村莊。
人均GDP倒數第一,村民人僅八分地,因為村里常年沒有路燈,一到晚上村民們夜行安全存在著隱患。很少有女孩子愿意嫁到這個地方,上千人口的村子有六七十個光棍,因此是有名的‘光棍村’。
看著別人娶妻生子,家庭氛圍和睦,自己卻是形單影只,這些人開始自暴自棄,這對于農村的社會風氣其實是不利的。有不少女性在懵懂的年紀就選擇了嫁人,可生活幾年之后選擇了離婚,這是因為他們的思想越來越成熟,而且知道了外面天地的廣闊。
現在農村小伙能找到媳婦都要燒高香了,所以結婚之后小兩口一般也會跟著公婆生活。他們的日常起居全都由婆婆來打理,婚后丈夫會選擇外出打工賺錢,妻子則會留在家中,現在兒媳與婆婆的身份完全調換了。兒媳在家中幾乎什么活都不干,婆婆照顧周全,一日三餐不用擔心,每天還會睡到自然醒。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很多人都害怕不小心會得罪兒媳婦,如果對方鬧脾氣與兒子離婚,那他們損失就大了,現在娶個媳婦實在是太難了。
將其供起來,將最好的都給她,這樣能將兒媳婦永遠留在自己家,并且替他們延續香火,這樣兒子在外打工也能更安心,這是很多婆婆內心寫照。在這種現象的影響之下,許多嫁到農村的女性生活也是挺不錯的,每天都過著少奶奶般的生活,可就算是這樣,依舊有不少人的婚姻走向破裂。
迫于經濟壓力,許多夫妻會選擇外出打工,孩子多半都會留在農村交給雙方的老人去照顧,這就導致現在農村留守的老人和兒童數量不斷增加。
沒有父母在身邊,爺爺奶奶年紀又大了,對孩子的照顧肯定會有明顯的不足,由于缺乏父母的照顧與關愛,并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而且當下農村的教育條件有限,回到家中后需要有父母去輔導作業,老一輩人能認得幾個字就不錯了,不要奢求他們能輔導孩子的作業。所以留守孩子的成績也多半會不太理想,如果長期處在這樣的狀態,很可能會導致孩子出現自卑、孤獨的心理。
其實還有一個現象也很常見,那就是現在農村種地的人是越來越少了,大部分年輕人都選擇外出打工,這讓許多良田被閑置,威脅到了我國的糧食安全。
農村早已進入到了多樣化的發展模式,雖然這是一件好事,卻也衍生出了一系列的問題,作為新時代的農村人,我們應該有自己的底線。時代變遷對農村生活的影響,也揭露出了當下農村面臨的一系列嚴峻問題,想要解決需要從多個方面入手,還需要大家的配合與支持。”
阿蘭駛離省道后北上,沿著彎彎曲曲的“村村通”來到吳村的愛心驛站,已經在村里工作近一年的羅薇薇把眾人領到辦公室。
這個辦公室是復式集裝箱房屋,集裝箱房屋是一種又一次撞擊時尚潮流的建筑體系,可隨時隨地移動到各地,為人們帶來更方便的舒適生活。
通過太陽能光電板可供室內用電,太陽能熱水器可供暖、供水,室內淋浴、生活用水的排放由污水處理系統進行凈化,以便再次利用。根據人員數量的不同,可制作大小不一的集裝箱房屋。這種集裝箱經過精心設計,空間利用,又可以突破住宿的用地局限。方便,可移動,可組裝,可塑性強,可發揮你的想象成為各式形狀類別的房屋。這些優點于一身的,那就是集裝箱房屋。非常具有現代感。有別于中式,歐式的特定風格,在郊外空地上,不受環境制約,非常適合做野宿。
雙層集裝箱房屋呈現出清新自然的外觀,并巧妙地仿照現代別墅的造型。坐落在湖畔,它采用了現代建筑常見的外觀設計元素,比如簡潔的線條、大面積的玻璃窗或者露臺,充分利用周圍湖光山色為別墅增添一份寧靜和優雅。
室內采用開放式設計,充分利用空間,讓山景成為室內的一部分。明亮的自然光線通過寬敞的玻璃窗灑入室內,營造出通透明亮的居住環境。內部采用現代簡約的裝飾風格,選用白色的墻壁、現代風格的家具等,為居住者帶來現代感與舒適感的完美融合。步入內部,清新自然的主題得到了延續。
像俄羅斯方塊一樣的搭建方式,給人以趣味十足的感覺。外觀選用深沉的綠色作為主色調,通過俄羅斯方塊般的排列方式,營造出別具一格的外觀。這種錯落有致的構造為驛站增添了一份獨特的視覺魅力,讓人忍不住想近距離觀察這種別出心裁的建筑形式。
踏入驛站內部,這種趣味十足的設計理念延續至室內空間。采用了寬敞明亮的開放式設計,讓居住者在內部感受到自由與活力。內部可能使用了米色作為基調,并結合明亮的色彩或者獨特的裝飾元素,營造出現代、充滿活力的居住氛圍。利用集裝箱結構的特點,創造出別致的樓梯、充滿個性的家具或者裝飾品,為居住者帶來獨特的視覺享受。
這座雙層集裝箱驛站保守而典雅的外觀,將綠色作為主導配色,呈現出獨特的設計風格。外部墻面選擇深沉的黛綠色,突顯出驛站的穩重感,同時在造型上采用傳統別墅的元素,如尖頂屋頂、對稱的窗戶等,使整體外觀近似于傳統別墅,卻又以綠色為基調展現出一種現代感。
利用集裝箱的結構,創造出開放式的居住空間,提供寬敞而通透的感覺。辦公家具和裝飾品選擇精致的設計,以提升辦公室的品質感。內部有一個小型的廚房、舒適的臥室,以及一個充滿自然光的休息區,為工作者提供舒適宜人的居住體驗。
盡管外表樸實無華,但集裝箱驛站內外相得益彰,通過簡約而精致的設計元素,創造出一個讓人舒心的工作場地。這種設計風格既強調原始的、樸素的感覺,同時又為居住者提供了現代化、舒適的居住環境,完美融合了自然與人文的和諧。
這座多箱體集裝箱度假屋通過創意設計,在集裝箱的基礎上增加了一個獨特的圓柱形空間,為整體注入了清新自然的設計感。外觀上,可能會保留集裝箱的原始外形,展現出現代而簡約的外觀。在其中一側或頂部,增加了一個引人注目的圓柱形結構,為整體設計增添了一份別致的趣味。
進入內部,這個圓柱形空間可能被用作客廳、用餐區或者閱讀角落,為使用者提供了一個獨特而溫馨的居住體驗。該空間被設計成全玻璃墻,以最大程度地吸收自然光線,并為使用者打造出一種通透明亮的氛圍。圓柱形結構的設計可能使得室內空間流暢連接,營造出寬敞舒適的居住感覺。
內部裝修方面,采用清新自然的設計元素,如淡雅的色彩、自然材質的家具以及植物裝飾等,打造出一個融合自然元素的室內環境。整體布局注重舒適性和實用性,以滿足度假者的居住需求。室外空間圍繞驛站進行設計,創造出一個與自然相融合的戶外環境,例如花園、露臺或者小徑,為使用者提供更多的休閑選擇。
集裝箱建筑可移動、造型百變、安裝便利、性價比高的優勢更具經濟效益,較之于傳統建筑更為經濟實惠,高利用率、可移動的特性使其性價比超高,并且集裝箱建筑還具有高環保的可持續性,是未來建筑行業發展的重要分支之一。
羅薇薇對李鳳霞說:“李姐,我買下12的米集裝箱,打造成60平方米驛站辦公與生活空間,還帶露臺,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周邊被綠林環繞,清新的草坪是姐妹倆的娛樂天堂。由于周圍住戶較少,因此咱們可以隨心所欲地進行DIY,雖然集裝箱只有12米長,但經過一系列裝飾和修整,不僅在頂部擴增了一片露天陽臺的區域,就連周圍都設計成了戶外休閑場所。
蜿蜒盤旋向上的樓梯仿佛童話故事中公主出場時的倉井,精致的小石子路,更是童趣與雅致的象征,懸掛于房屋之間的霓虹燈鏈,奏響夏夜最美妙的贊歌。
露天陽臺一共分為上下兩層,頂層的大平臺由木板拼接而成,周圍用黛綠色的金屬圍欄圍住,增加高級感的同時也帶來最貼心的的守護。我在正中央的位置設計了一個多人聚會場所,椅子全部采用黛綠色金屬材質,搭配深藍色的地毯,更具高級質感。整個陽臺周圍全都是樹林,仿佛伸伸手就能有鳥兒跳到肩膀上,如此良辰美景才是美好生活的最好展現。
底層的陽臺更具有休閑娛樂功能,最左側區域是一整個超大游泳池,夏天用來沖涼游泳再合適不過了。右側有一個小型的篝火設備,周圍圍著四把靠椅,晚上吃個燒烤,和朋友一起談天說地,歡樂又溫馨。
衛生間的墻壁和櫥柜都是以白色為主基調,搭配黑色的金屬水龍頭和各種掛件擺件,鮮明的色彩沖擊,帶來視覺上的奇妙感受。洗手臺的面積不大,上方的空位可以用來擺放肥皂、洗發水等物品,而下方的雙開門櫥柜,收納和儲物空間更豐富。浴室用透明玻璃搭配黛綠色技術框架圍成,簡約又時尚,還能起到較好的干濕分離效果,居于一隅也不會占用太多空間。
地面采用木質地板,清新自然的木紋具有別樣的裝飾效果,旁邊窗戶既保證了充分的通風,同時旁邊的窗簾也能更好的保障安全性和私密性。球頂吊燈本身就是絕佳的裝飾物,明亮的燈光更是沖破黑暗,帶來溫馨與光明。
在臥室的設計上采用了占地更小隱私性更好的雙層設計,通過一個窄窄的樓梯便可通向二層的神秘空間,寬敞的高度,不會帶來壓抑之感。下方的臥室因為空間更大,也會更舒適一些,雙人床設計可以滿足放松需求,床鋪對面就是視野絕佳的全景落地窗,不用出門就能近距離接觸外面的世界,而且窗簾都是全自動設計,輕輕一按,自動關閉,靜靜享受獨自一人的美好睡眠時光。
由于集裝箱本身的結構特點,為了完成合理的布局規劃,我將客廳的設計進行了簡化,左側是超大的真皮沙發,棕黃色的配色更顯高級,墻面上也安放了三幅裝飾畫,為原本單調的屋內環境增添了一抹亮色。右側是懸掛式電視和電視柜,下班后窩在沙發上看電視,度過一段清閑時光。
由于屋內空間有限,因此選用餐廳、客廳和辦公室一體式設計,桌面采用原木打造,精致的木紋更顯優雅,真皮座椅與沙發交相輝映,這才是該有的精致與儀式感。
開放式廚房提供了充足的操作空間,臺面選用木板打造,美觀的同時也更方便清理。我為了節約空間,墻壁上還專門安裝了兩層置物架,用來擺放碗碟和裝飾物再合適不過了。底部的黛綠色櫥柜也有著豐富的儲物空間,平常需要用到的餐具和廚具都可以放入其中。”
李鳳霞說:“很好,這比在車上辦公強多了,今晚我與你住在一起。”
“讓阿蘭也搬進來住,留陳浩一個人在車上。”羅薇薇說。
吃過晚飯,羅薇薇向陳浩匯報工作。
羅薇薇說:“在這村莊的后山里,還有一群人過著與‘外界隔絕’的生活,他們沒有選擇在地上蓋房子居住,而是整個家族一起住在一個山洞里。那里與世隔絕,沒有通訊信號,沒有網絡,甚至連陽光也很難到達。這么一個落后不便的地方,一般人都生活不下去,可是那些村民已經在那里生活了幾十年時間。期間有人勸說他們搬到外面來住,可他們卻完全不接受這個建議。”
阿蘭問羅薇薇:“那么原始的地方怎么還會有人呆得住呢?”
羅薇薇說:“他們究竟是為什么維持著這樣傳統而原始的生活方式呢?他們又為什么住在山洞中,不愿意接觸現代文明呢?
由于國家政策的普及和落實,再加上山洞有一定的危險性,當地部門便通知中洞中的居民進行集體搬遷。但是大部分居民在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是無法接受的,畢竟對中洞里的村民來說,這里是從出生以來就一直生活到大的家。如今突然說讓他們搬走,這對他們來說實在是晴天霹靂。
山洞環境潮濕陰暗等客觀條件始終存在,之后相關人員不斷進行走訪和勸說。經過兩個多月的拉鋸戰,在數次的拒絕和談判后,情況有了變化。山洞里的居民們都在搬遷合同上簽了名字,這個被外人稱為‘最后的穴居自然村’即將要全部搬出山洞,離開百年之前祖輩選擇的家。
但做出改變是困難的,很多人到了這個時候依然是無法接受。有人想到要離開就開始流淚,有人則在山洞里轉了一圈又一圈,默默無語,更多人提起這件事只能深深地嘆一口氣。面對即將要搬遷的事實,洞里有不少人都在心中浮現出了以往在此地生活的回憶。
逢山必有洞,在綿延大山里,為了躲避戰火和紛爭,他們的祖先一行人只能從原來的家園,顛沛流離,拖家帶口來這人跡罕至的深山老林,但這對于祖先一行人來說正是躲避的好地方。后來他們又發現了這個天然洞穴,之后他們的祖先就懷著強大的求生欲,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中開始生活。
很多人會誤以為山洞是很逼仄很窄小的環境,但其實山洞的面積不算小。光是居住在此地的人們就有吳、梁、羅、王四個姓氏的人家。這么多年來,山洞中的兩百多口人還過著農耕生活,太陽升起了就起床勞作,太陽落山就回家做飯休息。
這些居民用石頭搭建的房子,大部分集中在洞穴的前半部分,洞內居民的祖先們從石頭縫里開墾出了土地,因為土地面積不夠大也不夠平坦。所以居民一般種植紅薯、玉米等谷物,也會種植一些應季的蔬菜。到了二十一世紀,生活方式也基本上維持著幾十年前的狀態。
在這個現代科技幾乎沒有入侵的原始部落中,種植就是看天吃飯。天氣好農作物收成好,他們就能填飽肚子,否則生活就會很艱難。他們沒有科技的武器來規避風險,只能安分守己地祈求自然力量的庇佑。而且因為山中閉塞的生活,這里的人們沿襲了祖先的流傳下來的傳統風格衣著。
在習俗上也保留了古老的傳統,有人會和附近山中村落的人結婚,也有洞內相互通婚的。貫徹與自然萬物融為一體的生存法則,他們認為自己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衣食住和習俗等都十分質樸,人也淳樸簡單。這樣簡單充實的生活狀態一直持續到21世紀初。
隨著外來者的到來,才開始逐漸變得不一樣。這里的一切對于已經在外界接觸過科技和先進思想的人來說,是那么不可思議。因為已經閉塞多年,他們的方言和外界有些不太一樣,我需要仔細辨別才能聽懂一二。而且作為陌生人,當地居民看到我天然的有一種打量的眼神和防備心。
再加上中洞人受教育程度低下,很多知識已經不在他們的理解范圍之內,我解釋起來大家也不一定能理解。在之后的日子里,我努力保持著熱情,去和中洞人交流。因為他們基本都沒有進行過系統化的學習,因此我就用最簡單直接的大白話給大家講清楚。慢慢的,溝通上的障礙減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