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在胡楊別墅的陳浩和朱紅與李鳳霞二女,過著“世外桃源”的生活,二女在坎特小學校附近開辦了一家超市,雖然鋪面不大,經營的是日雜、食品、蔬菜、水果和小飯館,但滿足附近居民和來客的基本生活需求不成問題。
陳浩為褚志江等人建造了輕鋼別墅,讓施工隊的人員住在里面,他們為雅克坎特每一年人工造林達到數千畝,使雅克坎特被耐風沙植被沙棘林、沙榆林和樟子松林等包圍。
沙棘是胡頹子科屬落葉性灌木果實。高1~2.5米,生長在高山溝谷中可達18米,棘刺較多,粗壯,頂生或側生;嫩枝褐綠色,老枝灰黑色,粗糙;芽大,金黃色或銹色。花先葉開放,雌雄異株。開花期在4~5月之間,果實成熟期在9~10月之間。
常生長于海拔800~3600米溫帶地區向陽的山嵴、谷地、干涸河床地或山坡,多礫石或沙質土壤或黃土上。其特性是耐旱、抗風沙,可以在鹽堿化土地上生存,因此被廣泛用于水土保持;雅克坎特四周大量種植沙棘,用于沙漠綠化。
沙棘在中國具有悠久的沙棘藥用歷史,傳說成吉思汗率兵遠征,當時的環境條件,他下令將傷病馬匹拋在沙棘林中,再次路過此地發現被遺棄的馬匹沒有死,從此,成吉思汗便視沙棘為“長生天”賜給的靈丹妙藥,將其命名為“開胃健脾長壽果和“圣果”。
沙棘的根、莖、葉、花、果、籽均可入藥,特別是其果實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和生物活性物質,且維生素含量高,享有“維生素C之王”的美稱。現代醫學研究,沙棘有解除疲勞、增強記憶力、抗衰老、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軟化心腦血管等功效。
沙榆,算得上沙漠中最值得敬重的植物了,一生風雨剝蝕屢立坎坷,疙疙瘩瘩,曲曲折折,可它卻仍頑強的生存著,不畏貧賤,立源只在沙漠中,那種豁達的精神,不屈不撓的意志品德讓人嘆服。
沙榆實在可稱得上沙漠的精神、沙漠的魂魄、沙漠的旗幟了。不管在連綿的沙地,還是高高的沙岡之上,它就那樣瀟瀟灑灑生長著,谷地、立崖隨處可見它的身影,頑強、執著、不屈不撓,豁達、堅忍、樂觀向上不懼干旱、風沙、歲蝕、牛羊馬踏的寧勁令人崇敬,可謂人生追求的一大境界。
沙漠的生存環境十分艱難,干旱少雨、酷熱難擋,許多植物因無法適應這種惡劣的生存條件而枯萎死亡,惟獨沙榆,以它超凡的意志品德堅強生存下來了,而且旱不死,風吹不垮,沙埋不住。身子彎曲了,脖子依然使勁向上伸著,頭被牧人砍掉了,當成柴草燒了,或給牲畜啃食了,縱然腦袋留下碗口大的疤瘌,從旁邊再冒出新芽,依就向上生長著,蓬蓬勃勃,從不知道畏懼是什么,看一眼讓人心疼。
每當春天到來時,野地里草剛剛藩綠,人能夠使用的野菜還沒有吐出芽來,榆樹錢便最早爬滿枝芽,于是家家戶戶無論大人小孩都開始忙活上了,三一伙、倆一串上山采榆錢,爭著搶著爬上幾丈高的樹上,或就站在樹下采一筐一蘿回家做面湯下菜,那味道可美了,嚼來滿口清香。
沙榆的一生可謂艱難至極,可它依然像胡楊一樣倔強的生存著,老干枯了又填新芽,很少見到一顆沙榆全部死掉的。孤單的沙榆有的根莖裸露,皮開肉綻,佝僂似無奈的長者、扎撒雙手又如貧病的孤兒,那種孤立無援的樣子,總會讓我十分難過,可它用自己生命換得沙漠一點綠色的精神。
樟子松具有生長快、耐干旱、耐瘠薄、耐嚴寒、抗風沙和抗病蟲害特性;材質細膩,紋理直,硬度和密度適中,易于加工,除了作為建筑、家具等用材外,還是我國防腐木材主要原材料;樹干可割樹脂,制取松香和松節油;針葉養分豐富,是飼料的優良配料;針葉和樹皮可入藥,松花粉和種子都是上好的食品;樹形挺拔矯健,四季常青,綠化美化效果好。
樟子松具有較高的生態價值和經濟價值,是東北地區速生用材林、生態林的主要樹種。自20世紀50年代被引種防風固沙成功后,在三北半干旱地區大面積推廣種植,成為三北防護林工程的重點發展樹種,被譽為“治沙功勛樹”。
樟子松是松科松屬常綠大喬木,別名,海拉爾松、蒙古赤松、西伯利亞松、黑河赤松,是歐洲赤松分布在遠東的地理變種。樹高可達30米,胸徑可達1米。壽命可達250年。樹干挺直,3~4米以下的樹皮黑褐色,鱗狀深列。葉2針一束,剛硬,常扭曲。雌雄同株,雄球花黃色,雌球花紫褐色。球果長卵形。花期5~6月,果翌年9~10月成熟。種子黑褐色。天然更新能力強。喜陽光,不耐陰。喜疏松的酸性土壤,不耐鹽堿。不耐低洼積水。原產于我國的樟子松分為山地型和沙地型,山地型樟子松主要分布在大興安嶺山地,集中在北緯52度以北,沙地型樟子松主要分布于呼倫貝爾高原東部、海拉爾河中游及支流伊敏河、輝河流域和哈拉哈河上游一帶。
因生長周期短,林木生長較快,生長條件限制較小,適應性強且材質好等特性,樟子松成為沙荒地帶重要的固沙造林優良樹種,將樟子松作為常見造林樹種。而樟子松及樹干的這種筆直挺拔,使得整樹有一種矍鑠之姿,既美觀又仿佛具有一種獨特的精神。
樟子松一是耐瘠薄。在貧瘠的風沙土地及土層很薄的山地石礫土地均能生長良好。
二是耐寒性強。能耐零下50℃嚴寒,是我國松屬中最耐寒的樹種。
三是抗旱本領強。樹冠稀疏,針葉稀少而且短小,針葉表皮角質化,有較厚的肉質部分,氣孔著生在葉皺褶的凹陷處,樹干的表皮及下表皮都很厚,這些特征可以減少地上植株水分蒸騰。其根系發達,能充分吸收土中的水分。
四是根系著生團狀或分枝狀菌根。在共生菌的作用下能增加對水分、有機物質和無機鹽的吸收能力,促進其茂盛生長。
陳浩把樟子松視為防風固沙、改良沙地的“好苗子”,對樟子松寄予厚望。第一年造林因為沒有經驗,幾乎全軍覆沒。原因是在原產地,樟子松冬天被厚厚的積雪覆蓋,保溫、保水又免受風吹刮。但雅克的冬天非常干旱缺水,風沙又大,只有兩株被沙子埋起來的樟子松幸存。正是這兩株存活的樹苗,給予了陳浩希望和啟示。
第二年冬季,為新種下的樟子松樹苗蓋上防寒土,直到翌年4月下旬才把覆土除去。那批樟子松終于安全越冬并開始正常生長,開創了樟子松造林治沙的先河。
樟子松生長快、耐干旱、耐瘠薄、耐嚴寒、抗風沙、抗病蟲害,樹形挺拔矯健,四季常青,被譽為防風治沙的功勛樹。確定樟子松為治沙造林的首選樹種,源于此樹具有眾多的優良特征,如耐寒耐旱耐瘠薄,適應性強,能夠在沙漠里較好地生長,且四季常綠,冬天枝葉能夠起到防風作用。此外樟子松還通過長年生長悄悄地改變著腳下的沙土。在坎特西面的樟子松林,部分沙土結皮層非常明顯,極類似典型的森林土壤,就是樟子松起到了改良土壤的作用。
隨著治沙造林人的艱辛努力,雅克坎特的樟子松從當年的一株株幼苗生長為現在的一片片林海,樟子松基地造林總面積已逾萬畝,并仍以每年新增千畝的規模在擴大。綠色增多的同時,是荒沙日漸減少。使雅克完全“拴牢”流動沙地的坎特,創造出屬于中國乃至世界的綠色奇跡。
樟子松是一種極其耐寒的樹種,能在零下50攝氏度的極寒環境下生存。它們樹干通直圓滿,出材率高。心材紅褐色,氣干密度為每立方米422千克,密度適中,變形系數較小,不會變形翹曲,材質細膩,紋理直,易加工,耐腐,非滲水性,廣泛用于建筑、枕木、電桿、船舶、器具、家具、室內裝飾及木纖維工業原料。
此外,樟子松木材經過防腐處理后易于油漆和染色,是我國防腐木的主要原材料。樟子松防腐木能有效防止霉菌等微生物滋生和白蟻蛀蝕,抑制開裂,使用壽命長達40~50年,常用作戶外木地板、戶外木建筑,很多公園和旅游景區的水榭回廊、木座椅、涼亭等,都是用樟子松防腐木構建的。樟子松木材在木材界廣受青睞。
樟子松花粉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微量元素、黃酮、脂肪酸等,是營養價值較高的傳統食品和保健品。松花糕、松花團子、松花酒這些傳統食品中都有松花粉成分。樟子松種子可榨油,樹皮可提取栲膠。
樟子松針葉含粗蛋白與禾草相當,含粗脂肪5%,含有多種微量元素和維生素,其中胡蘿卜素的含量為每千克198~344毫克。據測定,一公頃的樟子松產干枝14.2噸、干葉7.9噸,可加工成松針粉。在豬、牛、羊、兔、雞等牲畜飼料中加入5%~10%比例的松針粉,可顯著提高牲畜生長量和生殖能力。
樟子松針葉可入藥,樹干可割樹脂,樹脂含有抗菌、消炎、驅蟲功效的成分,可通過蒸餾樹脂方法提取松節油。
松節油是優良的有機溶劑之一,廣泛用于油漆、催干劑、膠黏劑等工業品制造。松節油還兼有藥用,是治療肌肉痛、關節痛、神經痛及跌打扭傷等的外用膏貼和藥油的成分之一。樹脂又可以作熏香料,有驅蚊消毒作用。
樟子松木材含有樟子松羧甲基纖維素,用于合成高吸水性樹脂,吸水能力是自身重量的300倍。這種高吸水性樹脂,廣泛應用于醫療衛生、建筑材料、環境保護、農林業及食品工業。
塔克拉瑪干沙漠是世界上第二大流動沙漠,被認為是一個巨大的死亡之海。亞洲的中心,地球上最大的陸地,是離海洋最遠的地方。由于塔克拉瑪干沙漠的統治,這里只有一望無際的荒野。然而在這個被視為人類生命禁區的恐怖地帶,總有生命存在。一些不知名的小生命以他們自己的方式存在于沙漠中。
對于塔克拉瑪干沙漠中的植物,古籍記載很少,但隨著對沙漠的考察,人們發現植物也生長在沙漠中,其分布有一定的規律性。據調查統計,塔克拉瑪干沙漠共有28個植物群落,其中荒漠型6個,荒漠河岸林型3個,灌木型9個,草甸型9個,包括具有特殊生存能力的短命或準短命植物。
梭梭群落分布于沙漠北緣塔里木河沖積平原。梭梭具有較強的耐旱、耐鹽能力。根系發達。一般來說,它的主根深約2米,最深可達5米。
梭梭具有冬眠和夏眠的特點。喜光性強,不耐蔭,抗旱性強,根系發達。當溫度高達43℃,表面溫度高達70℃時仍能正常生長。幼樹在土壤含鹽量為0.3%的半固定沙丘中生長良好,而在土壤含鹽量為0.13%的土壤環境中生長較差。花期7月,果期9月,種子10-11月成熟。
梭梭生命力很強,它的樹冠常年被烈日烘烤,被風撕扯,但它卻堅持不懈地汲取著大地的精華,用不易得來的精華滋潤著沙漠肉蓯蓉。
據說自然界中的沙漠中有一些沙漠,因為沙漠肉蓯蓉吸收了地球的精華和萬物的靈氣,使地球變成了沙漠。因此,肉蓯蓉又被稱為“地精”。然而,由于長期不合理的放牧、采伐和采伐,肉蓯蓉受到了嚴重的破壞,其分布面積不斷縮小。
檉柳是塔克拉瑪干沙漠分布最廣的植物。檉柳具有抗風、抗寒、抗旱、喜沙等特點,是優良的防風固沙植物,有“固沙衛士”的美譽。
塔克拉瑪干檉柳與其它同屬植物相比,屬于美麗型。莖、枝細長,直立稀疏,樹皮黑紫色。能有效抵抗強紫外線輻射。它的葉子在綠色營養枝上退化,莖保持鞘狀。只有一小部分頂端是自由的,向外延伸約1毫米。春天是灰綠色,夏天是黃綠色。秋季,花序開始于一年中木質化枝的頂部,形成一個松散的大圓錐花序,花稀疏,很少開花,但在所有100種檉柳中,花是最大的。可見,在一年的生長期,更多的時候是在積蓄力量,為最后綻放。
為了吸收地下水,它的根系甚至可以蔓延到幾十米以外,其縱向生長可達10多米。耐鹽堿性強,能在含鹽量為1%的重鹽堿土中生長。具有較強的防風固沙能力。在野外,常見灌木沙堆在檉柳周圍像饅頭。
駱駝刺是一種多年生豆科草本植物,具有優良的耐旱性。它的根系發達,長達20米。它從沙漠深處吸收地下水和養分,新的植物可以從水平的根部發芽。為了適應干旱的環境,駱駝刺盡量使地面部分變短,同時將巨大的根系深深地扎入地下。
駱駝刺的刺是一種自我保護的屏障,但很難打倒駱駝。駱駝吃駱駝刺時,是自下而上的,不會傷到駱駝的嘴。看來駱駝是駱駝刺的“遺星”,所以駱駝刺這個名字名副其實。駱駝刺資源豐富,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嫩枝嫩葉不僅是駱駝的重要飼料,也是山羊、綿羊和馬的良好青貯飼料。
生長在河兩岸的胡楊是沙漠中最美麗的景觀。每年秋天,胡楊的葉子都會變成金黃色。藍天白云下,金色的胡楊林倒映在水中,燦若晚霞,如夢如幻
胡楊具有較強的抗旱能力。它努力吸收地下水,展現生命的綠色,頑強地堅守在腳下的每一寸土地上,誓將抗擊沙塵暴進行到底。即使他們死了,也能堅持很長時間,堪稱沙漠英雄。人們常用“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來形容。
沙拐棗屬植物為多枝灌木或半灌木,曲折,常呈之字形發育。它們基本上沒有葉子,葉子縮成托葉,包在枝的節間,使枝的節間很短。它們轉過身來,這就叫“棗子”。
沙拐棗根系發達,主根深達3米,水平根系分布于淺表,可延伸至20~30米。它們的光合作用主要依靠嫩枝。沙拐棗幼枝表皮角質層厚,氣孔多。有些種類有較低的真皮。真皮下層細胞排列疏松,具有良好的耐熱保水功能。這些營養器官的結構、形態和功能的變化使它們適應戈壁和沙漠的惡劣環境,頑強地生存,成為沙漠植被的主要類群之一。
此外,塔克拉瑪干沙漠還有羅布麻、野菊花、蘆葦、甘草、鹽芥等多年生草本植物。站在塔克拉瑪干沙漠,看著這些與命運抗爭的植物,人們由衷感嘆生命的堅韌。從茂密的老樹到不如英的嫩枝,它們都筆直地斜立著。然而,無論弱小,無論蒼老,總有一絲絲綠意點綴著生命的枝頭。很少有人能理解,正是無言的塔里木河孕育了這些頑強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