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伍兵馬跟隨伍長,不許擅自行動,我們直奔峭王大帳!”
劉和拔出環首刀,騎在戰馬上直指峭王營帳的方向。
劉和身后的五百幽州突騎厲聲呼喝,跟著劉和直撲峭王營帳而去。趙云在劉和突襲峭王營帳時帶著五百突騎攻擊烏桓人其他幾個大將的營帳,不僅斬殺了兩個裨小王還沖散了一支試圖支援峭王的烏桓騎兵
趙云帶著五百全副武裝的幽州突騎左右拼殺,將這支被沖散的七百烏桓騎兵幾乎盡數斬殺。
而剩下的輕騎則四散開來,一部分開始燒毀烏桓人的營帳而另一部分則攻打烏桓人囤積糧草和安置牛羊的地方。
烏桓人的守夜做的十分松懈,上萬烏桓人大多數還在熟睡,幾千戰兵有很多連刀都沒來得及碰到就被漢軍斬殺。剩下的奴隸兵和守夜的步卒則根本不敢抵抗,大多數都是做鳥獸散。
“將士們,封妻蔭子就在今日,跟隨本校尉沖殺敵營!”
劉和揮舞著環首刀一刀砍翻一個烏桓裨小王,而后如猛虎如羊群一般開始左右搏殺,將阻攔他的烏桓人盡數殲滅。
峭王本部還有五百戰兵和一千奴隸兵駐守,這些兵馬還成建制,被打了個措手不及后還算勉強的組織了防御。
奴隸兵在戰車后彎弓搭箭,手持木制長毛攔截漢軍,而戰兵則披掛上馬開始沖擊漢軍騎兵的軍陣。
劉和見狀帶領兵馬直奔烏桓奴隸兵而去,將烏桓戰兵扔在原地,而趙云此時帶著五百突騎和三百輕騎來到了劉和身后,見烏桓戰兵脫離奴隸兵的軍陣就立刻突襲。
烏桓騎兵因沒有步兵方陣的掩護瞬間就被漢軍吞噬,漢軍重騎兵的魚鱗甲可比烏桓人的皮甲抗打擊能力強多了,烏桓人和漢軍的近距離搏殺時,這樣的差別根本難以應對。
烏桓人被沖散了騎兵后,那些奴隸兵則是嚇破了膽,在看到漢軍重騎兵沖來是就作鳥獸散,鮮少有人敢抵擋。
劉和讓人用火箭打信號,令那三百輕騎開始對這些烏桓步兵進行驅趕和逐個擊破。劉和自己在繼續奔著峭王營帳而去,一路上根本沒遇到有效的抵抗。
峭王原本還在熟睡,當他聽到營盤內得喊殺聲時劉和已經殺到他的軍帳前了。
峭王是真沒想到漢軍會來偷襲他,按照他的想法,漢軍主力一定會先收服漁陽郡后再來救援遼西郡。峭王將部眾散開劫掠,準備搶掠三日后就整軍返回烏桓人的老家遼東屬國。
專注劫掠的烏桓人不僅分散還不防備夜襲,這被漢軍精銳突襲可無法形成有效的抵抗。
峭王千算萬算沒想到大漢皇帝把幽州的糧食和銅錢搬空了,沒糧的漢軍根本不按照常規打法去打漁陽郡,反而冒險的繞遠路來打烏桓人了。
烏桓人敢造反,是因為劉宏能力不高無法安穩邊塞局勢。
烏桓人被打,還是因為劉宏把漢軍的邊軍被逼急了。
直娘賊,你是真不給咱留糧食啊。
沒糧食咋辦?
打烏桓人唄。
“眾將士隨本校尉血戰烏桓,破虜安邊。
保大漢子民之安,充諸君難耐之腹!”
漢軍在一片嘈雜聲當中沒聽到劉和具體喊了些什么,但是所有人都敏銳的捕捉到了一個關鍵詞,那就是充饑。
打烏桓人才有機會吃上飯,打贏烏桓人才能吃飽飯!
“跟隨劉校尉,誓死討平烏桓逆賊!”
一千漢軍突騎如同餓狼般瘋狂的撕扯者烏桓人的軍陣,在烏桓人的陣型亂了后漢軍開始不顧一切的沖向峭王營帳。
峭王剛剛上馬準備逃跑,此時他身邊只有十幾個重騎兵護衛,而劉和帶著一百多漢軍突騎已經殺到眼前。峭王眼見情況不妙,這作勢就要拍馬奪路而逃,可剛沖向大營北面的門轅時就看到趙云繞路包抄了過來。
趙云身后有兩百多突騎和三百輕騎,這些漢軍騎兵本沒看清峭王的臉,但大家在火光中看到了峭王親衛的旗幟,眼見大魚就在跟前,漢軍騎兵豈能放過峭王?
趙云更是興奮,策馬提槍直奔峭王而去。
而峭王的護衛被劉和纏住,根本沒法前來救援,可憐峭王獨自面對趙云這個漢末名將哪有還手的機會?
只一槍。
峭王連趙云的臉都沒看清就被刺倒于馬下,而峭王的親衛也被劉和帶人盡數斬殺。劉和這兩年苦練武藝,雖然不如趙云這一代名將,但游弋于烏桓騎兵之中卻也如游魚潛海,一刀一砍就收割了十幾個烏桓重騎兵的性命。
峭王已死,劉和立刻讓人帶著峭王的腦袋在烏桓營地勒令烏桓人投降,而混亂的烏桓人根本沒法抵抗,很多奴隸兵見峭王已死便紛紛繳械投降。只有部分烏桓貴族和戰兵趁著夜色逃竄,有些被追逐而來的漢軍殲滅,有些則四散開來去尋遼西郡內的烏桓散兵了。
“傳令遼西郡,要遼西郡守帶所有郡兵出城待命。
子龍你帶著一千騎兵和遼西郡兵一起,務必要把峭王四散的殘部全都解決掉。”
劉和拿出返回幽州前劉虞給的幽州牧虎符,要趙云立刻前往令支縣。
“領命!”
在趙云走后劉和也立即讓士卒清點繳獲收攏俘虜,同時安排輕騎先行返程將肉干、奶酪、干糧等吃食帶回去一部分,剩下的牛羊劉和要仔細考慮后再決定怎么分。
此戰得勝后烏桓人絕對不會善罷甘休,而遼西郡將會面對的是丘力居集中全部力量的反撲。遼西能否堅持住,除了據城固守外就要依靠遼東各郡的支援。而不管是遼西自己據守城池還是聯系遼東各郡增援,只要涉及到調兵和打仗那都要消耗大量的糧食。
這批牛羊劉和不打算全部帶走,他知道必須給遼西郡留下一部分,至少要遼西郡依靠這些牛羊堅持到劉和殲滅張純和張舉的叛軍之時。
當天邊微微亮起的時候,漢軍已經完成了俘虜的收攏和繳獲的清點,劉和也在烏桓營盤內的草地上坐了半宿,終于想好了怎么分配這批牛羊。
“繳獲的牛羊有多少?”
“回校尉的話,牛一萬三千頭、羊一萬五千頭。”
“給遼西郡留七千頭牛和八千頭羊,再傳令遼東郡、樂浪郡、真番郡、臨屯郡、玄菟郡的郡守,調集各郡郡兵在遼東郡匯合。留一半駐守遼東監視遼東屬國方向,另一半支援遼西,務必不要讓丘力居攔截內地到遼東的道路。
這些牛羊留給遼西兵馬和來援的遼東兵馬,我粗略算了算,留下的牛羊也足夠我軍吃上兩個月了。
告訴遼西郡守,本校尉兩個月后必然平定內地叛亂再來支援,而他務必撐住兩個月。兩個月內若是丟了遼西,那絕不輕饒!”
“諾!”
三日后。
趙云率軍將遼西郡內的烏桓兵馬全部殲滅,穩定了遼西局面后劉和便帶著兵馬和繳獲的牛羊返程。
當劉和回到漁陽郡時,劉虞也返回了幽州。劉虞此時在廣陽郡主持軍務,用朝廷還回來的三成稅收給各部發放的軍餉,而后親自盯著剿匪和軍屯修繕之事。
劉和這兩年的政績,主要就在軍屯和工坊上面。一個保障糧食供應一個保障武器供應,而此次叛亂將不少軍屯攪的天翻地覆,嚴重耽擱了年后的春耕,再加之匪患問題因叛亂加劇,十分不利于糧和手工業品的運送。
劉虞眼光十分毒辣,在叛亂剛得到控制的時候就立刻調兵剿匪,用各地州郡兵剿滅幽州境內的山賊,不僅能打通各地道路還借機掌控了幽州大半的兵馬。
而劉虞原本的心腹六曲,除了劉和帶走的以外,剩下的兵馬都在忙著修繕軍屯設施,以備來年春耕的順利進行。
在各地有條不紊的進行戰后修復時,叛軍占據的漁陽郡則吵翻了天。
劉和帶著上千頭牛羊招搖過市般的進入漢軍大營,叛軍看到后知道用拖來消耗漢軍糧食的辦法不管用了,但打也打不過,于是乎不少人就提議跑路。
尤其是劉和帶著五個曲的戰兵有進攻狐奴縣的趨勢后,叛軍更是整日的擔驚受怕。
張純這個叛軍丞相力主逃亡烏桓,而張舉這個叛軍所謂的天子則想據城固守等待烏桓人來援。
張舉十分清楚一個事情,那就是漁陽郡能被叛軍占據不是因為叛軍多厲害,是漁陽門閥想借機排斥朝廷勢力,才在見叛亂迭起時選擇了默許。而一旦朝廷平叛不利,就只能許漁陽門閥以利益來讓其助朝廷收復漁陽。
但張舉和漁陽門閥都沒料到的是烏桓人的戰斗力有些不夠看,劉和拼盡糧食一博搶了大量的牛羊不說,還打垮了作為烏桓前哨先鋒的峭王。
眼下朝廷平叛順利,漢軍正在集結準備硬攻漁陽郡治狐奴縣,原本想把漁陽買個好價錢的漁陽門閥一下子就慌了。作為門閥要想保證家族勢力穩固,就必須在地方擁有對抗朝廷的資本,輸紅了眼的漁陽門閥已經把最后的籌碼全都壓在他張舉身上了。
漁陽門閥必須挾持張舉拼死抵抗,直到漢軍愿意妥協答應保障漁陽門閥的安全為止。
張純更明白這點,所以他建議張舉趕緊帶著心腹跑路烏桓。
但張舉自然不能同意,漁陽門閥想把漁陽買個好價錢,那他張舉就不想嗎?
現在去烏桓,他這個叛軍首領絕對會寄人籬下。而能拖到烏桓人打下遼西郡后來援,以漁陽郡投降烏桓則可以裂土封王。
對于張舉來說,他自然怕死,但他活著是要享受權力和地位。若不能以此而活,他愿意用命賭。
張純則是純純的打工仔,他堅信好活賴活都是活,在誰那里寄人籬下不是打工的?
他必須要跑了。
張純和張舉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這也是叛軍內部不可彌合的割裂之開始。
再說漢軍這邊,劉和這兩日整頓兵馬讓將士們吃飽喝足準備打一場硬仗。劉虞回來后還帶了個從洛陽調任的第六曲曲軍候,原北軍都尉徐榮徐子茂。
劉虞不僅把徐榮派了過來,還集結了五千州郡兵送來,劉和此時已經有了一萬五千戰兵。而一直觀望的范陽盧氏和上谷公孫瓚也在朝廷占據上風后立刻出錢出人,范陽盧氏獻上黃金千兩、公孫瓚帶了兩千精兵來到了漁陽郡。
漢軍此時已經集結完畢,一萬七千漢軍磨刀霍霍準備對張舉動手了。
劉虞這次回來就不是幽州刺史了,而是幽州牧。
大漢容丘侯、太尉、幽州牧、使持節都督幽州諸軍事劉虞劉伯安,整個幽州兵馬都要聽從劉虞的調遣。
劉和看著劉虞的名頭,心中暗道劉宏還真是好手筆,就連太尉這樣的官職都給拿了出來。
就在劉和愣神的時候,一直沒說話的徐榮卻開了口“怕不是張讓和趙忠勸說陛下要厚賜伯安公官爵,要不然以陛下的性子怎可能讓伯安公一分錢沒花的就領下太尉之職?”
“子茂何出此言?”
“前兩年的黃巾之亂屬實把朝廷上下都嚇出了冷汗,現在朝廷上聽到什么叛亂的風聲就如同驚弓之鳥一樣寢食難安。
這次幽州叛亂之因大半還是陛下的問題,但這惡名總不能讓陛下背,那張讓趙忠自然要站出來背這個惡名。背了惡名不算,要把叛亂平了才算皆大歡喜,那平叛的最佳人選一定就是伯安公。
張讓趙忠此時估計也顧不上這太尉和幽州牧能賣多少錢了,就想著趕緊打發走伯安公讓他回來平叛。”
劉和聞言也是微微嘆息,張讓趙忠這事兒居然難得的清醒了一回。
“之前盧公平黃巾之時不還被張讓的黨羽構陷過,怎地到了此時那張讓還謹慎起來呢?”
“校尉不知,那不還是讓前兩年黃巾軍嚇得!”
說白了,張讓等人作為宦官對宗親士族有著天然的排他性,和宗親士族爭權是他們的本能。而之前的黃巾之亂誰也沒料到會點燃全國的叛亂,宦官們在一開始自然要把住軍權,甚至為軍權不惜構陷名臣大將。
但被黃巾之亂嚇破了膽的宦官們也反應過味兒來,這叛亂還真不能小瞧了,一旦有叛亂發生就要立刻遣名臣大將去平叛,而且絕對不要拖后腿。實在不行,等叛亂平了再構陷回來都可以,總之不能在平叛之前搞事兒。